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国内外酮康唑口服制剂所致肝损害发生风险因素。方法2011年11月利用酮康唑有关药品名称、口服制剂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措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信息。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个研究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95篇。按照剂量和疗程分组分析,尚不能认为肝损害的发生率与剂量和服药时间有明显的关系;儿童肝损伤发生率为2.2%(95%CI:0.7%~6.6%),60岁以上老年人肝损伤发生率为14.0%(95%CI:4.9%~34.3%);使用酮康唑口服制剂治疗超出其规定说明书适应证用药时,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为5.5%(95%CI:4.3%~7.0%)。结论酮康唑口服制剂所致肝损害发生的可能风险因素是老年、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未能明确其与剂量和服药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1998~2008年国内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998~2008年有关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文献205篇,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评价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520例,483例(92.9%)患者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156例(30.0%),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133例,25.6%)、心血管系统损害(65例,12.5%)、过敏性休克(45例,8.7%);最快的在用药2min内发生,最长的在用药34d后发生;经停药或治疗后恢复的有514例,有后遗症的2例,死亡4例。62例属于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24):3361-3363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5-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ADR报告文献,对收集到的27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27例ADR多见于中老年患者(18例,占66.66%);所有患者均为口服给药,其中9例用药剂量偏大;有12例存在联合用药情况;用药30 min以内和1 d后发生ADR的比例相当,均为29.63%;累及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7.59%)、循环系统损害(24.14%)、神经系统损害(19.54%)和全身性损害(14.94%);26例患者经停药或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通过积极开展用药宣教、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情况、严格选择用药人群和用药方法、加强用药监测和警示等途径,减少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氨曲南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4—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全文数据库内收录的30例氨曲南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氨曲南所致不良反应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不良反应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有12例,占40.0%;不良反应的类型多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以神经与精神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75.4%(92例次)。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氨曲南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年1月-2011年7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盐酸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盐酸氨溴索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52例,男性多于女性。所致不良反应最多为全身性损伤(32例,61.54%)、皮肤及附件损伤(10例,19.23%)。结论:应重视盐酸氨溴索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抗病毒药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榆红  王国俊  黄婷 《中国药房》2010,(10):930-932
目的:了解抗病毒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1999~2009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符合要求的抗病毒药致不良反应文献52篇,共523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病毒药致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给药比例最高(82.7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消化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等,其中,阿昔洛韦以泌尿系统损害最为突出(73例)。结论:临床应重视抗病毒药致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左氧氟沙星296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999~2010年有关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文献322篇,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296例,其中,248例(83.78%)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及全身性损害最多,有79例(26.35%);其发生时间最早的在用药1min内,最迟的在用药2个月后。结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国内外酮康唑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发生隋况。方法2011年11月利用酮康唑有关药品名称、口服制剂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I(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措施和不良反应发生隋况等信息。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个研究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95篇。合并结果显示,使用酮康唑口服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排在前3位的类型依次是胃肠道不良反应(44.5%);神经及精神系统(13.8%)和肝损伤(11.0%);按照不同研究类型合并统计的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在3.1%~4.1%之间。结论酮康唑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类型较多,涉及全身多系统,其中肝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1%~4.1%),但由于绝大多数文献仅以肝酶升高为报告指标,未能明确各种严重型肝损害发生率或比例。由于文献质量及发表偏倚等问题,所得结论在推广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9.
278例穿心莲内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穿心莲内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究其发生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JFD)全文数据库(1997—2009年)中有关穿心莲内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案例报告,按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合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过敏史、不良反应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穿心莲内酯注射剂不良反应278例,不良反应在20岁以下人群中发生较多(41.37%);原患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74.46%);具有明确药物过敏史者有占10.79%;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40.65%)、皮肤粘膜损害(17.63%)、呼吸系统损害(12.95%)、血液系统损害(11.91%)为主,居前3位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过敏性休克、皮疹瘙痒及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首次用药30min以内,占59.35%;有合并用药的病例占31.65%。结论:临床应重视穿心莲内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周福永  蔡志琴  胡金芝 《中国药房》2014,(36):3431-3433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2013年收录的血栓通注射剂致ADR文献报道,对收集到的76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中,59例(占77.63%)在用药30 min内发生,以即发型和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占43.71%)、神经系统损害(占19.21%)、呼吸系统损害(占17.88%)为主;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结论:通过提高药品质量并加强用药过程监测等措施,可避免和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刘敏  徐小芳  吕嬿 《中国药师》2014,(5):839-841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77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帆结果:277例ADR中,男与女比例为1:1.57,50岁以上的人群占59.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240例(86.64%)和32例(11.87%)。抗菌药发生例数最多,有167例(60.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头霉素类药分别为54例(32.34%)、47例(28.14%)、32例(19.1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分别为42例(15.16%)和18例(6.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为162例(58.48%)、62例(22.3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院6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冯春丽  李青 《中国药房》2010,(26):2471-247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2009年收集到的65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54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67,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34%)。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452例(占69.11%)、177例(占27.06%)。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42例(占52.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27例(占37.13%)、91例(占26.61%)、54例(占15.79%);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92例(14.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5.54%、22.4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时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某些基本特点,为进行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对不同年龄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某三甲医院2005~2012年所上报的12249例ADR报告。将发生ADR的患者分为9个年龄段,对各年龄段中患者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及ADR严重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2249例ADR报告中,男性6496例(53.03%)、女性5753例(46.97%),男女之比为1.13:1:41~50岁、51—60岁、61—70岁3个年龄段ADR构成比居于前三位;21—50岁年龄段女性ADR例数多于男性,其余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31.59%)、抗肿瘤药物(28.86%)、中成药(7.15%)引起ADR位于前三位,其中〈10岁患者抗感染药物ADR达972例次(7.79%);41~70岁患者抗肿瘤药物ADR达2362例次(18.94%),中成药ADR为475例次(3.81%)。注射液(79.41%)、片剂(8.40%)、粉针刑(5.61%)引起ADR列入前三位;而注射液、片剂、粉针剂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胶囊剂以31—70岁患者为主;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均以〈10岁患者为主。静脉滴注(73.04%)、口服(13.51%)、静脉注射(6.06%)引起ADR居于前三位;而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注射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肌内注射则以31—60岁患者为主。ADR导致消化系统(33.15%)、皮肤及其附件(19.25%)、神经系统(11.58%)损害列为前三位;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则以〈10岁患者为主。一般的ADR达7757例(63.33%);新的、严重的ADR为4492例(36.67%);而一般的、新的一般的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严重的、新的严重的ADR则以31—70岁患者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患者ADR的发生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别,应加强对不同年龄人群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关注影响因素,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494例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  姜新道  于进彩 《中国药房》2010,(14):1321-1323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门诊药房收集到的49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62.96%)明显高于男性(37.04%);静脉给药最易导致ADR(58.5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菌药物(51.21%),其中又以氟喹诺酮类(104例)和大环内酯类(90例)抗菌药物最为普遍,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13.97%)和中药制剂(13.1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9.17%)、消化系统损害(22.37%)和神经系统损害(17.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美芳  利显民  王传湄 《中国药房》2010,(18):1702-170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286例填报完整和有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重的ADR有3例;我院抗感染药的ADR居首位,有213例(占74.48%),其次为中药制剂,有38例(13.2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146例(占44.9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62例(占19.08%);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有202例(占70.63%)。结论:建立与完善药物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制度,重视ADR监测,可减少我院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22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8年12月间122例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ADR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2例ADR中既往有药物ADR史的17.21%(21/122),通过静脉给药的97.54%(119/122),用药过程中出现ADR的78.69%(96/122)。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重视患者ADR的既往史,并尽量采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时宜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临床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糖尿病药物导致ADR病例61例,其中男30例(49.18%),女31例(50.82%);涉及药物共6类10种。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35.11%)、消化系统(21.28%)及心血管系统(14.89%)反应。结论:抗糖尿病药物可引发多系统的不良反应,应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注,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20.
李晓霞 《中国药房》2013,(18):1699-1701
目的:总结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提高医护人员对小儿ADR的认识。方法:调查我院368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用药情况,分析患儿发生ADR的相关因素、ADR的治疗及转归,对ADR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及分类统计。结果:我院儿科患儿ADR发生率比成人高,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6.1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9.23%),ADR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占67.74%),冬季是儿科ADR的高发季节(占21.70%),单一用药发生ADR几率低于联合用药。结论:医院应加强儿童用药的监管。医师应严格按适应证用药,注意儿童用药剂量个体化,重视儿童ADR监测,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