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惠红霞  石超  薛燕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16-2617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再障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细胞的比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再障患者治疗前CD4+,CD4+/CD8+,CD4+CD25+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D8+细胞则明显升高(P<0.05);重型再障组与慢性再障组比较CD4+CD25+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CD3+,CD4+,CD4+/CD8+,CD4+CD25+无统计学意义.(2)再障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4+,CD4+/CD8+,CD4+CD25+明显升高(P<0.01).(3)再障患者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CD4+,CD4+/CDs+,CD4+CD25+明显升高(P<0.01).结论:再障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及CD4+CD25+T淋巴细胞的异常表达,且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细胞有助于了解再障患者的免疫状态、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PNS(肾病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1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PNS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体内异常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参与了PNS的发病过程.PNS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纠正或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可应用于PNS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活性代谢物丙二酸次氮酰胺(A771726)对刀豆蛋白(ConA)刺激的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Tregs)体外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IA模型组,建模后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再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A771726低、中、高剂量(0.1、1、10μmol·L-1)组,各组加入ConA刺激和相应药物培养液培养48h后,以MTT法检测各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Tregs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CD4+CD25+Tregs特异性标志物Foxp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TGF-β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升高(P<0.01),CD4+CD25+Tregs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Foxp3和TGF-βmRNA表达、TGF-β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7717263个剂量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或P<0.01),A771726高剂量组CD4+CD25+Tregs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A771726中、高剂量组Foxp3和TGF-βmRNA表达、TGF-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A771726可抑制CIA模型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诱导CD4+CD25+Tregs的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的表达和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34例(A组)和健康人25例(B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IgE水平,并分析CD4+CD25+T淋巴细胞与外周血IgE及IL-10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B组[(5.90±1.10)%vs.(7.13±1.48)%](P<0.05),且与血IL-10呈正相关,与IgE呈负相关(P<0.05).结论 CD4+CD25+T淋巴细胞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高表达,与IL-10及IgE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的重要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治疗作用及血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制成的完全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制作EAE大鼠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大鼠为25只,随机分为4组:MMF大剂量组(30 mg.kg-1.d-1,n=6只),MMF小剂量组(20 mg.kg-1.d-1,n=6只),甲基强的松龙组(30 mg.kg-1.d-1,n=6只),模型组(生理盐水,n=7只),对照组(n=6只)。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4 d,每天观察记录神经功能评分,14 d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血CD4+CD25+T细胞百分数,HE染色观察脑、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EAE大鼠的造模成功率为0.721。与对照组相比,EAE模型大鼠脑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血CD4+CD25+T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用MMF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血CD4+CD25+T细胞百分数增加(P<0.01),且大剂量MMF组疗效优于小剂量MMF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组(P<0.01);小剂量MMF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MMF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T细胞比例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猪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其FOXP3的表达情况,探讨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猪囊尾蚴感染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1例猪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含量,同时观察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群体的百分含量。结果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为6.11%,较正常人(3.94%)明显升高(P<0.05);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表达FOXP3的细胞百分含量为15.67%,与正常对照组(11.0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猪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显著升高,表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CD8+ T淋巴细胞对HIV感染者生存质量的作用,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免疫重建提供思路。方法对844例感染HIV病毒14年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进行CD4+和CD8+ 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发现25例长期感染者,CD4+ T细胞低下≤200个/mm3个,但CD8+ T细胞≥800个/mm3,他们没有并发症状,身体基本健康,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的艾滋病患者。结论高水平的CD8+ T淋巴细胞,对于感染者抵抗并发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示CD8+ T淋巴细胞在患者免疫重建和对抗击HIV病毒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焦玉萌  王雪梅 《淮海医药》2013,31(4):371-372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性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1-4]。已有文献报道,寄生虫感染时,宿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在调节机体免受过度免疫病理损伤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5-6],但是这种作用却不利于宿主有效地清除寄生虫。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寄生虫感染免疫之间的关系,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CD4~+细胞与CD8~+细胞比值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60例HIE患儿及同期我院产科出生正常新生儿73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结果 HIE患儿T细胞亚群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P均<0.05);重度HIE患儿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均低于中度HIE患儿(P均<0.05),中度HIE患儿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均低于轻度HIE患儿(P均<0.05),而不同分度HIE的CD8~+细胞则无统计学差异(P> 0.05);CD3~+、CD4~+及CD4~+/CD8~+与HIE病情分度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CD4~+/CD8~+比值与HIE新生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期艾滋病HIV感染者CD+4 CD+8 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力被破坏情况,制订相应的艾滋病(AIDS)防治方案.方法对1344例无症状HIV感染者进行CD+4、CD+8 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发现18例免疫力极度低下(CD+4<30个/mm3)的处于无症状期的HIV感染者,其CD+8T淋巴细胞值≥(400~800个/mm3).结论无症状的HIV感染者中存在着免疫力极度低下者,由于高水平的CD+8T淋巴细胞的抗病毒作用而使之处于无症状期,但其免疫系统已严重受损,任何机会性感染都会诱发他们发展为AIDS.测定其CD+4、CD+8T淋细胞作为预见HIV感染状态和进展为AIDS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25):3541-3544
目的:研究满药赤雹根总皂苷(TSTR)对Ⅱ型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脾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表达的影响,探讨TSTR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随机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其余72只大鼠尾根部及背部多点注射牛Ⅱ型胶原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剂复制CIA模型。将成模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C组)、雷公藤多苷片(TG)组(12 mg/kg,阳性对照)和TSTR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每组10只。给药组大鼠连续ig给药35 d,每天1次;NC组和MC组大鼠ig等体积蒸馏水。测定大鼠踝关节肿胀度,计算大鼠关节炎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大鼠滑膜组织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脾组织中CD3+、CD4~+和CD8~+表达。结果:给药35 d后,MC组大鼠的踝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和脾组织中CD4~+表达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CD3~+、CD8~+表达显著低于NC组(P<0.05);滑膜组织出现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大鼠的踝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脾组织中CD4~+表达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MC组(P<0.05),脾组织中CD3~+、CD8~+表达均显著高于MC组(P<0.05);TG组和TSTR中、高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出现轻度充血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TSTR低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未见明显充血或炎症细胞浸润。结论:上调脾组织中CD3~+、CD8~+的表达和下调脾组织中CD4~+的表达可能是TSTR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TSTR剂量为20 mg/kg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提取物湘A 1号(HNA-1)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恒河猴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利用HNA-1治疗SIV感染恒河猴,同时对不同时间点的冻存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幼稚型细胞、中央型记忆细胞和效应型记忆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低剂量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P<0.05),且停药后较快回落.高剂量组治疗8周和16周后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长(P<0.05),低剂量组治疗8周和16周后也出现了明显增长(P<0.05).转换成细胞绝对数后,高、低剂量组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分别从治疗前的(364±342)个/μl、(309±216)个/μl,增至治疗8周后的(699±319)个/μl、(639±337)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病毒载量改变不明显.结论 中药能有效增加SIV感染恒河猴的外周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HNA-1可能会延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有望作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辅助药物加快免疫重建,值得更长期、全面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朝东  王洪志  韦超 《中国药房》2009,(12):891-893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 (IL-6)的影响及其对CAP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CAP对照组、TGP低剂量组、TGP高剂量组,每组12只。给药后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及IL-6在各组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结果:CAP对照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呈明显炎症状态,TGP低剂量组腺体结构改善,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TGP高剂量组炎症状态明显消退,只有极少量炎症细胞散在分布;与CAP对照组比较,TGP低、高剂量组CD4+T淋巴细胞及IL-6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GP对CAP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前列腺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4+T细胞数/CD8+T细胞数作为大鼠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成年SD、Wistar大鼠建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模型,于大鼠术前和术后1、3、5、7、9d共6个时间段静脉取血,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同期取移植小肠标本做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CD4+T细胞数和CD8+T细胞数比值前期增高后期降低.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术后小肠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由轻到重,术后第5天始CD4+T细胞数和CD8+T细胞数比值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比值作为大鼠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的可行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MODS患者40例(年龄40岁~86岁)和非MODS患者40例(年龄27岁~82岁)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v(美国BD公司)定量测定外周血CD3+T细胞(CD3阳性淋巴细胞)、CD4+T细胞(CD4阳性淋巴细胞)和CD8+T细胞(CD8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CD4+T/CD8+T值。结果:相比非MODS患者,MODS组CD3+T、CD4+T、CD8+T的百分比及CD4+T/CD8+T值均降低(P<0.01)。与MODS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CD4+T的百分比和CD4+T/CD8+T值降低(P<0.05或P<0.01),而CD3+T和CD8+T百分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DS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死亡组MODS患者损害更为严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MODS患者免疫功能评价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中山地区常住人口CD4+T淋巴细胞计数生物参考区间。方法选取140例中山地区健康个体,分为15~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59岁共5个年龄组。以Partec PAS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结果同性别各年龄层之间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CD4+T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各组个体结果,数据呈正态分布,以(x±1.96s)确定95%的参考区间为(804.7±387.3)个/μL。结论成功建立本地区健康成人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为本地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分期诊断、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检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原发性肺癌患者43例(肺癌组),健康体检者2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结果 肺癌组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组患者术后30 d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增高;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下调,提示术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有了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8.
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depmteinised calf blood iniection,DCBI)对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DCBI对脑缺血再灌注SD大鼠的脑组织水含量,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光镜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水含量、MD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DCBI组脑组织水含量、MDA含量较缺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下降。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大脑皮层细胞出现肿胀改变。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水肿加剧,细胞周围呈海绵状。用药组脑细胞仅有轻度肿胀改变。结论:DCBI对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江月 《临床医药实践》2014,(7):498-499,523
目的:探讨中度烧伤患者早期生物敷料治疗对患者CD4+,CD8+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中度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烧伤后3 d内使用生物辅料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用磺胺嘧啶银包扎治疗,在烧伤后1 d,3 d,7 d,14 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各组患者淋巴细胞数目,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数量及其凋亡率,获得CD4+/CD8+值。观察两组临床愈合时间。结果:烧伤后1 d,3 d两组之间淋巴细胞数目、CD4+和CD8+的数量及其凋亡率、CD4+/CD8+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7 d,14 d治疗组淋巴细胞数目、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CD4+/CD8+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临床愈合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生物敷料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中度烧伤患者CD4+,CD8+的数量,提示生物敷料治疗可以通过免疫调理,减少创面感染机会,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0.
曾晓霜  周建林  彭昊 《中国医药》2023,(8):1277-1280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关节炎性病变,常累及软骨及周围组织,最终可导致关节衰竭并伴有疼痛和残疾。许多证据表明免疫机制贯穿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发现,CD+4、CD+8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通过细胞分化、组织浸润、免疫亚群失衡以及释放不同的细胞因子,激活相关细胞通路,造成滑膜炎症、软骨丢失、降解、内稳态失衡以及软骨下骨重建等。现就CD+4、CD+8 T淋巴细胞在骨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