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城乡限定区域人群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晶  徐亮  李建军  崔彤彤  杨桦 《眼科》2007,16(3):206-211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限定地区40岁以上人群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2001年北京眼病研究基线调查的4439人。方法详细的问卷调查及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及屈光检查。屈光不正用等效球镜度数(SE)表示。右眼有晶状体眼最佳矫正视力≥0.5者纳入分析。主要指标各种屈光不正的患病率。结果4111人数据可供分析,平均年龄(55.49±10.18)岁。研究人群近视(SE<-0.5D)患病率为21.4%,高度近视(SE<-6.0D)1.8%,远视(SE>0.5D)19.5%,散光(柱镜度数>0.5D)36.0%,屈光参差(SE相差>0.5D)22.5%。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值均为0.001),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远视、散光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其他屈光不正未发现性别差异。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患近视的可能性是文盲的2.09倍(P=0.003),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P<0.001)。核混浊的程度与近视患病率呈正相关,与远视患病率负相关。结论近视患病率在较年轻年龄组中较高,城市高于农村,患病率与文化程度有关,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重要。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对于研究屈光手术的远期效果研究是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门市17201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普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以及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等.方法 对广东省江门市10所幼儿园172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视力普查、医学验光及屈光状态的调查等,分析视力异常儿童的屈光状态.结果 在17201名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以3~4岁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为最高,分别为19.28%和4.16%.6岁以上组视力低常率最低,为13.35%,5~6岁组弱视患病率最低,为2.45%.远视患病率为79.59%,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发病率渐趋降低.近视患病率为2.05%,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3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83%,6岁为4.35%.散光患病率为58.00%,各年龄组散光患病率较为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 D,近视为-3.25 D,散光为1.0D.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球镜最小差值为1.25 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 D.但也有个例近视性届光参差达6.75 D,远视性屈光参差达3.00 D也未形成弱视.结论 视力低常率15.44%.弱视患病率为2.96%,随着年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散光则较稳定.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轻中度居多,多为远视和散光引起.导致弱视的最小远视度为+1.75 D,近视为-3.25 D,散光为1.0 D.屈光参差球镜最小差值为1.25 D,柱镜最小差值为0.75 D.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屈光参差的特点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屈光参差的特点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14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筛查出合并有屈光参差的28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屈光状态分为近视性、远视性、近视散光性、远视散光性和混合性屈光参差.观察项目包括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Titmus立体视功能.结果 (1)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4.80%,以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1.31%和8.09%. (2)屈光参差类型和屈光参差度对视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和远视散光性屈光参差对视力的影响较大,屈光参差度越大对视力的影响越大. (3)屈光参差度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立体视锐度损害程度与屈光参差度相关.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较多合并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屈光参差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各类屈光参差分布,及各类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方法:用阿托品扩瞳1wk后检影验光,两眼屈光参差≥3.00D的青少年儿童120例,年龄3~20(平均8)岁。在扩瞳情况下配镜治疗。结果:单纯远视性屈光参差75例,参差范围 3.00~ 8.50(平均 4.00)D,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32例,参差范围-3.00~-21.00(平均-6.50)D,远视散光性屈光参差2例,参差范围 3.25~ 4.75(平均 4.00)D,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11例,参差范围-3.00~5.00(平均-4.00)D。结论:青少年儿童屈光参差以单纯远视性屈光参差多见,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范围较大,在扩瞳情况下,带镜均能接受,弱视治疗有不同程度效果。  相似文献   

5.
左右两眼的屈光度、屈光性质不同,且屈光度相差2D以上者称为屈光参差。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近视性屈光参差及两眼不同屈光性质的复性屈光参差三种。其成因多为先天性或先天因素引起两眼的角膜、晶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胡琦  俞佳伟  李雪  李庆军 《眼科新进展》2008,28(12):911-912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屈光参差对40岁以上近视眼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探讨老视患者的屈光手术治疗。方法对40岁以上近视患者48例用综合验光仪完全矫正其屈光不正后,在单眼前加不同度数正球镜,诱导单纯近视性( 0.5D、 1.0D、 1.5D、 2.0D、 2.5D和 3.0D)屈光参差。测定诱导屈光参差后的远视力、双眼同时视、融像功能、立体视情况。结果诱导的屈光参差超过 1.5D时,欠矫眼的远视力、立体视、融像功能和同时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可引起中年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当屈光参差超过 1.5D时可引起双眼视功能急剧下降。大于40岁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可留有小于 1.5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利于视近,且对高级视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之一 ,常导致患者严重的视功能障碍 ,其患病率高达 2 %~ 4 % ,而屈光参差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认识和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实为必要。本文将我科随访 2~ 6年、记录完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 2 17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与分组本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共 2 17例 ,均为1992年元月以来我院弱视门诊初诊患儿 ,其中男 10 9例 ,女 10 8例 ;初诊年龄 3~ 6岁 ,平均 4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弱视。屈光参差按屈光性质分类 ,将单纯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划分为远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屈光不正是眼科常见病,笔者在为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行验光过程中发现不合规则散光明显多于合规则散光,便引起注意,现分析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对象为门诊就诊患者,329例中男114例,女215例,≤18岁36例,其中散光15例28眼,19岁至45岁204例,其中散光57例112眼,46岁至60岁89例,其中散光20例39眼。本文共分析屈光不正患者627眼,其中双眼298例,单眼31例,329例患者中有散光92例179眼,其余为单纯性近视或单纯性远视,单眼病例为一眼正视或患眼疾无法行屈光检查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码折射系统在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数码折射系统对469例10~70月龄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状态及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再行眼科常规散瞳验光检查。结果:在检测弱视危险因素包括远视≥+2.75D,近视≥-1.50D,散光≥1.25D,屈光参差≥2.00D,眼位偏斜≥5°,屈光间质混浊≥1.5mm中,数码折射系统对斜视和屈光间质混浊的检出率为100%,对中高度远视的检出率为88.0%,对近视的检出率为93.4%,对散光的检出率为87.5%,对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80.0%。结论:数码折射系统可用于学龄前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儿童眼病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远视性屈光参差、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称性远视、对称性近视四组1311例患者的矫正视力在同等屈光度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等屈光度时远视性屈光参差屈光度高侧眼矫正视力明显低于屈光度低侧眼和对称性远视;近视性屈光参差高侧眼、低侧眼、对称性近视三者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35D以上对称性远视矫正视力明显低于对称性近视。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除远视对视功能的损害外,屈光参差的存在更加重了视功能的损害。较低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不导致弱视。对称性远视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强于对称性近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48月龄婴幼儿Spot屈光异常情况,为婴幼儿屈光不正矫正及弱视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6-48月龄婴幼儿使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进行自然状况下验光,根据Spot屈光筛查仪4岁以下儿童转诊标准,收集屈光异常婴幼儿临床资料;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验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根据转诊标准共收集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168例336眼。其中远视及散光异常占比高,分别为38.4%和28.6%,而近视占比低(12.2%)。168例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中,屈光参差(≥1.00 D)共90例,其中散光性屈光参差41例(45.6%)、远视性屈光参差33例(36.7%),近视性屈光参差16例(17.8%)占比最少。共109例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完成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对其Spot屈光度与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结果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散光度差异为0.34±0.64 D(P<0.001),远视度差异为-2.10±1.27 D(P<0.001),近视度差异为-0.43±0.91 D(P=0.023); 虽然二者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二者散光度、远视度及近视度均呈正相关(r=0.694、0.762、0.909)。

结论:6-48月龄婴幼儿Spot屈光异常主要以散光、远视异常和屈光参差为主,近视异常较少; 对Spot筛查异常者应进一步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给予配镜矫正,有效防止婴幼儿屈光性弱视。  相似文献   


14.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东豪 《眼科新进展》1999,19(4):248-249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72例312只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和散光参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合远视散光最多(30.1%),其次为复合近视散光(24.4%)和混合散光(18.3%)。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近视散光为1.62±0.52D,单纯远视散光为1.53±0.48D,散光参差度为1.28±0.33D,复合远、近视和混合散光的最低球、柱镜度数均为0.5~1.0D。  相似文献   

15.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程度屈光参差单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a的双眼近视进展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6/2019-06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2岁的单眼近视屈光参差患者60例,双眼等效球镜(SE)差值≥2.5D为高度屈光参差组30例,1.0D≤双眼SE差值<2.5D为低度屈光参差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戴镜6mo, 1a的双眼眼轴长度(AL)和非戴镜眼SE变化情况。结果:随访6mo, 1a时,高度屈光参差组戴镜眼眼轴增长均少于低度屈光参差组(P<0.001),非戴镜眼眼轴增长量和SE增长均大于低度屈光参差组(均P<0.001),且高度屈光参差组双眼眼轴差缩短幅度均大于低度屈光参差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戴镜前屈光参差度和双眼眼轴差缩短量具有相关性(F=0.293、0.458,均P<0.001)。结论:单眼近视屈光参差儿童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高度屈光参差者较低度屈光参差者戴镜眼眼轴增长更慢,而非戴镜眼眼轴和等效球镜度进展更快。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缩小屈光参差,且戴镜前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轴差缩小越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是否影响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6 2例屈光参差引起的单眼弱视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散光类型将患者分为 7组 ,分别是 :单纯 /复性远视顺规散光组 (Ⅰ )、单纯 /复性远视逆规散光组 (Ⅱ )、单纯 /复性近视顺规散光组 (Ⅲ )、单纯 /复性近视逆规散光组 (Ⅳ )、混合性顺规散光组 (Ⅴ )、混合性逆规散光组 (Ⅵ )、斜轴散光组 (Ⅶ ) ,比较各组弱视治疗的所需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结果 :远视顺规散光 (Ⅰ )与远视逆规散光 (Ⅱ )比较 ,后者需要弱视治疗时间较长 ,获得的矫正视力较低 ,差异均有较显著性 (t分别为 5 .3和 14 .5 ,P <0 .0 1)。近视顺规散光 (Ⅲ )与近视逆规散光 (Ⅳ )比较 ,同样也是顺规散光组弱视治疗时间较长 ,获得的矫正视力较低 ,差异也有显著性 (t分别为 10 .4 6和 10 ,P <0 .0 1)。结论 :逆规散光是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弱视治疗对于存在近视或远视性逆规散光的病例作用甚微 ,且在视力发展时期 ,近视力损害可能比远视力损害更具有导致弱视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杜玲芳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2):2445-2446
目的:探讨单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眼等效球镜度>-2.5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62例,进行单眼LASIK或LASEK手术。术眼及非术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24mo。结果:术眼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3.66(-2.50~-6.25)D,术后减少至-0.62(0.00~-1.00)D。LASIK或LASE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3.38(-2.50~-5.5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3.25(-2.50~-6.25)D,术后减少至-0.85(0.00~-1.75)D。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0.8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59眼,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1提高至术后的1.0。非术眼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0.85(+0.25~-1.50)D,术后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1.85(-0.50~-3.50)D,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5术后下降至0.1。结论:单眼LASIK或LASE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虽然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术后非术眼有近视加深的趋势,而且非术眼原近视度数越高近视加深越快越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弱视发病情况。方法:在本横断面研究中,包括1岁以上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100例(114眼)。最佳矫正视力小于10/10或两眼之间至少相差2/10者定义为弱视。年幼患者不能进行斯内伦视力表检测者,观察其注视情况。不同弱视患者的类型:1)屈光参差性弱视:散光性屈光参差≥1.00D;远视性球镜屈光参差≥1.00D,近视性球镜屈光参差≥-3.00D(睫状肌麻痹);2)斜视性弱视,3)形觉剥夺性弱视(SDA)。观察弱视的总发病率及类型,并对单侧和双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的发生率在上睑下垂患者为39/114(34.2%),其具体原因: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9.8%,SDA占10.5%,斜视性弱视4.3%,严重的上睑下垂患者弱视发病率更高,视轴遮盖者(OA)占76%,而视轴未遮盖者只占22%。在视轴遮盖的单侧眼睑下垂患者,散光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生率更高,在双侧眼睑下垂至少1眼视轴遮盖者,球镜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生率更高。无论单侧和双侧上睑下垂,如果有视轴遮盖,则SDA比较多见。结论:由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比SDA发生率更高,关注导致的弱视所有原因对于预防儿童上睑下垂所致的弱视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孙省利  卢炜  李林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08-1210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