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药源性间质性肺疾病(DI-ILD)是最常见的药源性肺部疾病,目前已知多种药物可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和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有关。此类疾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均无特异性,临床诊断DI-ILD需根据病史(用药史)、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治疗效果。临床疑诊DI-ILD时应立刻停药并应用糖皮质激素。若及时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已日益认为肺也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肺是一个靶器官,所以肺部也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对于药源性肺疾病目前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就此方面作一简要概述,旨在了解药源性肺疾病的潜在危险以便及时识别此类不良反应。药源性肺损害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产生药源性肺疾病的药物种类及其因素。方法:通过CNKI查询2000-2009年国内期刊文献,对35篇文献中的72例产生药源性肺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药源性肺疾病的病例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肺结核、哮喘、肺动脉高压等,其中发生肺结核的例数最多为23例。共涉及19类药品,包括皮质激素、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等。结论:警惕药物的肺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药源性内分泌系统疾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内分泌疾病大多为自身免疫性或继发于内分泌腺体肿瘤,但许多药物能对内分泌腺体合成和释放激素产生干扰,从而对其功能产生影响.此外,药物还可能干扰内分泌疾病诊断试验的结果,影响内分泌疾病的诊断,而诊断错误可能导致不恰当的治疗.以下对常见的药源性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引起内分泌系统疾病最常见的药物、机制和防治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肺部疾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因药物导致的肺部疾病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药源性肺部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具有涉及的药物范围广、疾病的种类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可导致药物性肺炎、肺纤维化、哮喘、肺水肿、肺栓塞、肺出血、肺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等疾病的药物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提示药源性肺部疾病在其诊断、治疗、预后及其潜在的用药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应引起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disease,ILD)是由一组异质性疾病组成的弥漫性、主要侵犯肺泡单位和肺泡周围组织、累及肺间质为主的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是以肺泡壁为主要病变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群。这里所指的间质,并非仅指肺泡间质本身而言,还要包含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实质。它的病变部位不仅限于肺泡壁,也可以波及细支气管领域。由于细支气管病变和肺泡壁纤维化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肺容量的减少和限制性的通气障碍。  相似文献   

7.
药源性肝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外来物质代谢的中心.对肝脏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可能对肝脏产生直接或通过代谢变化间接地损害肝脏.药物引起肝毒性的范围很广,从无症状的可逆性肝功能异常到致命的急性肝坏死.据统计,临床上20%~30%的严重肝衰是由药物引起的.事实上,大多数药物都对肝脏有毒性. 1 危险因素 1.1 潜在的肝脏疾病患者 由于肝脏本身的代谢功能降低,而增加药源性肝病的危险性. 1.2 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药源性肝病.如氟烷引起的肝炎女性较常见.  相似文献   

8.
药源性肌肉和骨骼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收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中, 关于肌肉、结缔组织和骨骼的ADR大约占3.4%. 本文主要讨论最常见的药源性肌肉、结缔组织和骨骼疾病以及主要被涉及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三种常见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25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51例肺结节(Sarc)和22例胶原病性肺病变(IP-CVD)。结果发现,IPF主要表现为剧烈干咳,进行性气短,紫绀,杵状指趾和肺捻发音。Sarc临床表现较轻,多有浅部淋巴结肿大和眼部病变。IP-CVD主要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出现咳嗽,咯黄脓痰和高热等。IPF和IP-CVD胸片主要为网状阴影和蜂窝状阴影,常有肺容积缩小,SarcⅠ,Ⅱ期主要为双肺门淋巴结对称  相似文献   

10.
摘要:随着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s)发病率的日渐上升,近年来对其治疗也越益重视。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在ILDs中常常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但不同类型的ILDs对激素反应也不同,因此正确使用GC对ILDs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分类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对激素敏感或不敏感的ILDs,旨在为指导ILDs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79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可能药物依次为抗肿瘤药15例(19%),抗结核药10例(13%),抗菌药10例(13%),免疫抑制剂9例(11%),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9例(11%),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6例(8%),性激素类4例(5%),中药4例(5%),口服降糖药3例(4%),调脂药3例(4%),抗癫痫药2例(3%),抗精神病药1例(1%),抗病毒药1例(1%),三醋吗啡1例(1%),黄热病疫苗1例(1%)。无任何临床表现29例(37%),纳差或呕吐38例(48%),发热24例(30%),皮疹或皮肤搔痒10例(13%),关节疼痛4例(5%)。黄疸30例(38%),肝或脾肿大12例(15%),腹水2例(2%),白陶土样大便1例(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1例(14%)。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13%)。病理类型:肝细胞损害型42例,胆汁淤积型8例,混合型29例。结论:药物性肝病的预后因子为年龄、基础疾病、以往发生过药物性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性肝病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肝损伤的发病特点和引起损伤的用药,为规范儿科用药、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5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年龄≤6岁与>6岁患儿在性别、平均病程、损伤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性肝损伤患儿首诊主要表现为纳差和呕吐,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精神萎靡、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肝细胞损伤型患儿ALT和AST指标较胆汁淤积型高,ALP、PTA和TB指标较胆汁淤积型低,混合型数据居中,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奇霉素和中药致小儿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33.3%、15.6%、13.3%、13.3%。结论小儿药物性肝损伤尚无典型特征,诊断时应综合各种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症状体征等,应注意对高危用药的监测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药品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检索2004—2013 年万方医学网与中国知网药源性精神异常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精神异常的表现、发生时间及处理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140 例患者中,60~89 岁年龄段发生精神异常的比例最高;引发精神异常的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2.14%;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居多,占87.14%。结论 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对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5.
郭冬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3,(19):185-186,188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CTD-I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并被确诊为CTD-ILD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D-ILD病变发病率中类风湿关节炎(RA)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以上5种CTD占全部CTD-ILD的82.2%。呼吸道症状以活动后气促、咳嗽、胸部不适为主,约4.1%的患者可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检查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为主,分别占检查者比例的61.0%和58.5%。胸片对CTD-ILD的检出率较高,约为93.2%。经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CTD-ILD患者死亡率约为9.6%。结论对有呼吸道症状的CTD患者应尽早进行检查以排除合并ILD的可能,而胸片可作为ILD的筛查项目,结合肺功能检查可提高CTD-ILD的检出率,而HRCT检查则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改善CTD-ILD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探讨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187例神经系统ADR按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药品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系统ADR占我院ADR总例数的36.03%,共涉及14类药品,包括抗感染用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及解热镇痛药等。结论警惕药品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减少神经系统AD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医药卫生期刊2000—2015年报道的药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个案病例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发生最多。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排在基础疾病的前三位。药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在用药24h以后的最多(61.89%),其发生后未经药物治疗与经药物治疗痊愈的病例数基本相当(43.26%,49.92%)。在未经药物治疗而痊愈的病例中,有363例明确记载了患者的转归时间,其中87.60%的患者在3d之内痊愈。结论:临床中应警惕药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首选停药等措施进行处理,多数患者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