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洪波 《新中医》1996,28(5):3-4,7
蔡妙珊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介绍张洪波主题词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法,@蔡妙珊省名中医蔡妙珊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学贯中西,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兹将其治胃肠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升旺得宜,刚柔相济脾胃居中,通...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胃肠力病的中西药使用提出的3点建议:(1)以嗳气,吞酸,胃烧灼感为主症者应按胃阴虚论治;(2)注重调补脾胃或脾肾;(3)强调情志与胃肠动力病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艾灸是一种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的中医疗法,治疗脾胃病能克服西药短期疗效好但不良作用大的缺点。对近年来艾灸治疗不同类型脾胃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综述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总结出艾灸治疗脾胃病疗效确切,有抗炎、修复胃肠黏膜、增加胃肠动力等作用,这些作用多通过调控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胃肠黏膜血流量、改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现。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术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华新  刘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7-2848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治疗脾胃疾病药理作用机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胃肠动力和胃黏膜保护作用。临床上以白术为主治疗胃肠疾病的组方不少,有许多古方,也有验方;但是关于胃肠疾病的临床药理研究应用报道却是极少,主要的方剂为参苓白术散。  相似文献   

5.
姜松鹤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在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针对不同的胃肠疾病,如胃痞、腹泻、腹痛等常见疾病,通过辨证论治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用药,精于辨证,疗效确切,本文通过介绍姜松鹤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后世对常见脾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由于胃肠道动力或感觉异常所致,现代医学多采用促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而中医认为胃肠功能疾病与脾、胃、肝三脏功能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通过健脾益气、通降胃气、疏肝理气等方法,作用于促胃肠动力的不同位点,来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并为治疗本病的中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肿瘤是临床疑难重症疾病,中医药治疗肿瘤疾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高社光教授是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临床工作近50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治疗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疗思想,临床疗效显著。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高社光教授治疗肿瘤病及相关疾病的思想及用药经验:(1)审因论治,重视整体辨证,从心肝、脾胃等脏腑角度治疗肿瘤;(2)有的放矢,以人为本,反对滥用补法、攻法,反对见瘤单治瘤;(3)明确肿瘤产生的本质,根据辨病、辨证的思路选择恰当的抗肿瘤中药,且药味数量越少越好,药味重量要恰如其分;(4)积极运用综合手段治疗肿瘤;(5)分享笔者运用高社光教授的经验有效治疗甲状腺肿瘤术后相关疾病案例一则。  相似文献   

8.
胃肠动力疾病(DGIM)是指由神经支配调节障碍导致的胃肠运动或感觉疾病,以客观存在特异性动力异常为基础,可能伴有内脏感知的异常。西医主要为促动力及抑酸等对症治疗。在中医可归属"痞满"等范畴,脾胃运纳升降失常乃为其基本病机,以调理脾胃气机为原则,行中医辨证论治、针灸及多种特色诊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疗效确切,具临床深入研究价值。但证型的规范化、方药具体作用机制,药理作用靶点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胃肠动力障碍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直接相关,还与肝(胆)的疏泄、肺气的肃降、肾阳的温养、小肠的受盛化物及大肠的传导等功能异常密切相联。因此,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时,不仅要把调理脾胃气机的思想贯穿于治疗该类疾病的始终,还须从整侉上调治相关脏腑的功能,疗效才能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若伊  宋坪 《环球中医药》2020,13(2):282-284
本文从脏腑风湿理论角度论述了部分特应性皮炎患者由于素体脾胃不足,从母体感受寒湿邪气,久伏于脾胃,复从肌表与胃肠表感受风寒湿邪,蕴于二表,阻滞气机,化热化火,显象于外而发病。结合疾病始发因素之风寒湿邪及脾胃与肌表、胃肠表的关系,提出治疗可用小儿化湿汤、升阳散火汤与升阳益胃汤从肌表及胃肠表透散伏风寒湿,调节脾胃升降,恢复脾胃功能,从而致密腠理,防止邪气再犯。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胃肠症状重叠现象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此种现象的产生缘于各种不同类型的FGIDs具有共通的病理机制。中医药在治疗单一FGIDs时均将其视为整个胃肠系统即脾胃的一部分,在整体基础上结合具体疾病的病症特征综合施治,故在治疗FGIDs胃肠症状重叠时表现出一定优势。然而现有的中医药治疗FGIDs疗效评价工具大多是针对单一病证,难以评价中医药多层面、多维度的治疗效果。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量表是基于FGIDs的整体性(共性)与单个疾病的个体性(个性)认知上的综合评价工具,可以较好地体现FGIDs中医药临床治疗及评价的特点。因此,基于FGIDs常出现胃肠症状重叠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研制针对FGIDs胃肠症状重叠的PRO量表对完善其疗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庆其治疗胃肠病学术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辉 《江苏中医药》2009,41(1):17-19
王庆其教授对胃肠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提出从体质着手辨治疾病可抓住病变的症结,有助于提高疗效;心理因素是引发胃肠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治疗胃肠痛应心身同治;主张以调节脾胃升降为原则.以辛开苦降为大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张以健脾养胃、养血活血作为治疗萎缩性胃炎之大法:对于一些顽固复杂性胃肠痛证的治疗,提出“顽病不妨治风”的独到见解;治疗胃肠道癌症不论是攻是补,或者攻补兼施,都应以顾护后天脾胃为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中医》2009,(3):218-218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21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定于2009年10月16日—19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1.征文(1)脾胃病急症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2)食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3)胃肠、肝胆胰疾病的临床与实验  相似文献   

15.
枳实消痞汤出自李杲(号东垣)的《兰室秘藏》,该方组方严谨,寒热并用,可用于虚实寒热错杂之证。现代研究表明,枳实消痞汤能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能调整胃肠激素的分泌,改善黏膜病理改变。刘克勤主任医师多年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及“治未病”方面的临床研究,擅长治疗脾胃病、身心疾病等疑难杂症,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及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临床经验丰富,擅于灵活应用枳实消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的脾胃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导师临床治疗脾胃病时,常强调“以降为用、以通为补”的治疗方法,无论虚实皆可用通降之法。临证中脾胃病往往伴有肝气上逆,肝失疏泄,气郁日久,气机不畅,乘胃犯上。脾胃运化失常,脾虚中气不足,和降失调,肝木更易乘脾土。故导师认为,通降理论不应拘泥于脾胃,肝升肺降,相反相成;心散肾收,相辅相制;脾胃为使为市,五行灵动协调,则人体代谢正常。健脾醒脾,调节气机升降是导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重要思路。导师常以枳实消痞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化裁,治疗效果良好,现将导师相关临床经验,并附医案三则,以期为脾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新志教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研究40余年,对失眠及精神障碍疾病临床治疗经验丰富,王新志教授认为“卧不安”不能仅仅认为是失眠、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常见症状,一些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也常常出现该临床表现。通过治疗大量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现大脑病变对胃肠道功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提出“卧不安”则“胃也不和”,临床中治疗脑部疾病主张要兼顾胃肠,应用“病在大脑,治在脾胃,利在心神,辅在四旁”的治疗原则,疾病早期没有出现胃肠障碍时治疗应做到未病先防顾护脾胃,对病程较长,已经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者应遵循治疗求本的原则,遏制了疾病的发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8.
谭金华 《新中医》2015,47(7):302-303
<正>沈英森教授为暨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善治脾胃病,但其养胃思想却不仅仅局限于脾胃疾病的诊疗中,在很多疾病的诊疗中,均体现了其养胃的思想。脾胃常相提并论,故名谓养胃,实为养脾胃。沈教授养胃的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脾胃消化性疾病的脾胃观——重视脾(胃)土与肝木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的纳化功能,并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协调。《医碥·  相似文献   

19.
马凤琴主任医师是河北省名老中医专家,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保定分会胃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我院省级脾胃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北省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马主任行医数十载,擅长治疗胃肠疾病。尤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成绩斐然。笔者有幸拜马主任为师,侍诊案侧,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假性息肉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燕京外科流派脾胃理论贯穿乳腺等各类外科疾病的治疗,其学术思想传承至今,仍广泛指导临床.脾胃理论在乳腺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许多乳腺疾病的产生与脾虚痰凝有关,通过健运脾胃可治疗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脾胃的盛衰也关系着疾病的预后转归,有助疾病痊愈;加之口服药皆经脾胃才能输布全身发挥药效,只有顾护脾胃才能保障药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