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切口感染至今仍是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Cruse 按国际研究会分类法,统计 Foothills 医院8年切口感染率,无菌切口1.8%,清洁~污染切口9.1%,污染切口18.4%,污秽切口41.8%,总感染率为5.1%。张肇达按我国多数医院分类法,统计200例病人的切口感染率,Ⅰ类(无菌切口)2.2%,Ⅱ类(污染切口)14.74%,Ⅲ类(感染切口)40%,总感染率为11%。切口感染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而且可形成窦道,经久不愈,重者可导致手术失败或致残,甚至威胁生命,故预防切口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监测,寻找可能造成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查看手术患者病程记录及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记录,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调查表》;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部位情况。结果 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住院患者中,1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其中,清洁切口手术感染率0.37%、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0.40%、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4.88%、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7.14%。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与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I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危险指数等危险因素有关。降低SSI的发生率,不仅要评估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还应提高医生对手术患者情况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外科手术对人体组织是一种创伤,切除病变、修复组织和缝合切口必然要破坏局部皮肤、组织的完整,从而破坏局部保护屏障.手术和其他因素对机体是一严重的打击,细菌可乘虚而入,造成切口感染.Cruse[1]统计Foothills医院8年的切口感染率,按国际研究会的分类法,将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切口加污染、污染及脏切口.在40 662例切口中,总感染率为5.1%,其中清洁切口为1.8%.交叉感染最主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总数的55%,而其他菌种比较少见.凡是来自交叉感染者,细菌比较单一;内源性感染者,多数是混合感染[2].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择其重要者,对其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切口感染一直是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近数十年来,尽管通过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对感染的认识巳逐步深化,各种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亦广泛采用,但切口感染率并无明显下降,1967年美国统计各种手术1,880万例,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4%。Cruse报告4万多例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1%。影响切口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类:细菌因素、机体防御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细菌因素一、切口污染情况及感染率手术切口根据是否污染分为4类:①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胃肠管,术中未遇到  相似文献   

5.
郭宝均 《中外医疗》2016,(12):38-40
目的:探讨在该院的手术条件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653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按照患者有无高危因素、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比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17.28%;无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比无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只提高了0.31%。结论在该院的手术条件下,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无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可无需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手术预防,切口感染率变化不大,验证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在该院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陈江远 《微创医学》2004,23(6):710-712
目的 了解我院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状况,加强监控.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2月651例外科住院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外科住院手术病人感染率为13.21%,例次感染率为14.75%,污染和感染切口率为10.78%,明显高于国内医院感染率的9.7%.结论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手术种类、手术方式、年龄、住院时间,抗菌素使用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确定监测手术类别,填写统一的表格,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手术患者切口进行观察,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共调查1200例手术患者,其中55例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58%.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以结、直肠切除术和胆道手术的感染率最高(χ2=53.09,P=0.001).同一类别手术,危险指数越高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χ2=6.13,P=0.044).切口类型级别高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也高,清洁及清洁-污染类型手术在出院后发生手术部感染的概率高于其他切口类型手术.结论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危险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降低Ⅲ类手术切口在临床的感染率。方法:对我院8年来收治286例腹部严重污染患者的手术切口,随机采用腹膜翻转保护法保护切口和传统的皮巾保护切口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腹膜翻转保护法保护切口手术者术后切口感染率约为1.5%,采用传统的皮巾保护切口手术者术后切口感染率约为24.7%。前者在住院日、抗生素用量、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后者。结论:腹膜翻转保护法保护切口能有效地防止腹腔细菌对切口的污染,使切口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聚维酮碘冲洗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并发症 ,污染切口或轻度污染切口的感染率高。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4年 1月行阑尾炎手术时对 6 7例用过氧化氢溶液加 0 .5 %聚维酮碘冲洗切口 ,预防切口感染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 6 7例 ,年龄 7~ 6 8岁 ,平均 39.2岁。阑尾炎类型 :单纯性 5例 ,化脓性 2 3例 ,坏疽、穿孔 39例 ;对照组 6 0例 ,年龄 9~ 70岁 ,平均 4 0 .5岁 ,阑尾炎类型 :单纯性7例 ,化脓性 2 1例 ,坏疽、穿孔 32例。1.2 方法 二组术前准备 (备皮、皮肤消毒、术前用药 )及…  相似文献   

10.
周萍  孔三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20-2521
目的:探讨引起骨科一类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2 678例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发生13例骨科一类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49%,2010年感染率为0.54%,2011年感染率为0.44%。结论:骨科一类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月份、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受伤程度等密切相关,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降低骨科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15年1月15年来普外科收治的55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种类、时间及剂量、切口的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554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产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6.1%。Ⅲ类切口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Ⅱ切口;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感染率为6.6%,术前术后半量组使用抗生素的感染患者所占比例为5.6%,前者发生率高于后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5.2%、7.2%、6.1%。Ⅲ型住院时间最长,其次为Ⅱ型,Ⅰ型切口患者住院时间最短,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 控制肝移植切口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标准,对肝移植手术进行回顾性调查,查找肝移植手术术中切口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1999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所做的185例肝移植手术,发生切口感染10例,切口感染率5.4%。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所做的346例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7例,切口感染率为2.02%。结论加强手术间空气质量管理,完善消毒铺巾方法以及有效的切口保护、体温保护、缩短手术时间、全手术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洁净手术室感染管理环节控制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手术感染控制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既反应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水平,也反应使用洁净手术室大大提高了手术感染控制的质量和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文中通过加强洁净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观察对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方法 科室自查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抽查相结合,比较在普通手术室和层流洁净手术室施行的手术切口感染率,制订并落实手术室感染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对策. 结果 在普通手术室施行的14707例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182例,切口感染率为1.23%;洁净手术室施行的18931例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85例,切口感染率为0.4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普通手术室施行的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59%、1.53%、5.93%,洁净手术室施行的Ⅰ、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20%、0.56%、2.88%,上述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感染率明显降低. 结论 针对性地制定并严格执行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可有效减少手术感染、提升手术室感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黄铁熬 《河北医学》2012,18(12):1785-1787
目的:探讨医院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在围手术期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1280例行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1280例行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8例,感染率为2.97%,各类外科手术感染率以Ⅰ类手术切口最低,Ⅱ类手术切口居次位,而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在手术过程中如放置引流会导致手术感染率上升;手术时间的长短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的过程中,影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切口分类、是否放置引流、手术时间的长短等.  相似文献   

15.
吴捍忠 《广东医学》2005,26(3):382-383
目的 探讨影响门诊手术切口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本院 4 6 6例门诊手术切口愈合过程进行跟踪 ,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位置深浅的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我院门诊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为 12 . 4 7% (5 8/46 6 ) ,Ⅰ类切口的甲级愈合率为 94 . 19% ,Ⅱ ,Ⅲ类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 2 2 .6 2 %和5 0 .0 0 % ;手术切口感染与性别和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的长短、手术位置的深浅等因素有关。结论 我院门诊手术患者Ⅰ类切口的甲级愈合率符合规定要求 ,Ⅱ ,Ⅲ类切口感染率较高 ,男性患者、老年患者、手术时间较长和手术位置较深者切口感染率较高 ,愈合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邓利平  徐秀玲 《安徽医学》2007,28(3):263-264
目的目的调查分析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和制定防治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外科切口感染状况。了解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及科室等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切口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污染类切口感染率高;不同手术持续时间与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持续时间≥120分钟切口感染率高;术前住院时间不同其切口感染率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住院时间≥8天切口感染率高;不同科室间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泌外科切口感染率高。结论污染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前住院时间长及大手术和易污染手术均是切口感染重要因素。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手术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住院手术环境等护理对策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手术时间、切口类型、ASA麻醉评分等3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进行手术切口感染专率调查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6%.随着危险指数增高,感染率随之升高(P<0.01);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P<0.01);麻醉评分等级高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评分等级低的(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上升,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调整感染专率高于科室平均水平(6%)的主刀医生有3名.结论 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与控制,可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医院2012年手术科室住院患者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病例4 285例,发生手术部位相关性医院感染共17例,感染率为0.40%;Ⅰ类切口手术1 044例,发生医院感染2例,感染率为0.19%;Ⅱ类切口手术3 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6%。按不同手术危险指数级别统计:危险指数评分为0分病例共1 764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危险指数评分为1分病例共1 47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为0.41%;危险指数评分为2分病例共9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1例,感染率为1.12%;危险指数评分为3分病例共6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3.12%。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陈江远 《医学文选》2004,23(6):710-712
目的 了解我院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状况,加强监控。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2月65l例外科住院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外科住院手术病人感染率为13、2l%,例次感染率为14.75%,污染和感染切口率为lO.78%,明显高于国内医院感染率的9.7%。结论 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手术种类、手术方式、年龄、住院时间,抗茵素使用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杨峰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5):572-572,574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患者3612例中发生的切口感染58例临床资料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腹部手术患者3612例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1.61%,Ⅰ类手术感染3例,感染率1.15%。Ⅱ类手术感染34例,感染率1.32%,Ⅲ类手术,感染22例,感染率2.85%。急诊手术感染31例,发生率2.58%。择期手术感染27例,发生率1.12%。结论:腹部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手术环境、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急诊手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