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创伤性休克病人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对23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应用限制性高渗液体,通过护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23例患者中经过使用限制性高渗液体复苏的急救护理病情得到控制好转21例,发生MODS死亡2例。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MODS发生,提高治愈率,值得在急诊抢救时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HTS)在急诊创伤性休克病人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对23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应用限制性高渗液体,通过护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PD)的变化及患者的转归.结果:23例患者中经过使用限制性高渗液体复苏的急救护理病情得到控制好转21例,发生MODS死亡2例.结论:HTS适用于重度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体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MODS发生,提高治愈率,值得在急诊抢救时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限制组各23例,开放组实施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限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APACHEⅡ和SOFA评分、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改善情况,CRP水平的变化,以及60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的差异。结果复苏后2组HR、MAP、CVP及血乳酸水平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制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和CRP水平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开放组(P0.05或P0.01)。开放组60 d病死率有高于限制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并维持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相比,其在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复苏处理,对照组为积极性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液体复苏3 h后、24 h后,观察组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24 h,观察组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上呼吸机时间及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等,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7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病情稳定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D4/CD8变化。结果:观察组IgG、IgM、IgA和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脉搏轮廓温度稀释法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 CCO)联合超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及对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10例,A组单以Pi 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B组单以超声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C组同时使用Pi CCO及超声指导液体复苏治疗;D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四组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结果:与A、B、D组比较,C组休克纠正时间、住ICU的时间明显缩短,28 d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 CCO联合超声监测指导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纠正休克,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补液方法治疗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急救科在院前急救时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5例,按照补液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实施传统足量快速补液法,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患者41例,死亡11例,死亡率26.82%,观察组44例,死亡7例,死亡率15.91%,两组比较,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时效果良好,显著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不同的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方法对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液体复苏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Hg(1 mmHg=0.133 kPa),病死率4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MAP维持在40~50 mmHg,病死率21%,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2组MAP、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抢救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分别予以积极液体复苏治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Ⅳ~Ⅴ级(预后良好)患者百分比为68.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更有助于优化各项治疗指标,提升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试验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实验组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是抢救休克的关键。但随着对失血l生休克病理生理构成的深入研究,近年有的学者提出“有限复苏”的观点,对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的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改善预后。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急诊科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统计的64例的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疗程3 d;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疗程为3 d。统计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中,30例72 h止血;对照组32例患者中,22例72 h止血。结论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1,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模式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选6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均为云浮市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所收治,将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在胶体液量、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死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对其预后进行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充足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80例,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187例,实行充足液体复苏。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凝血酶原时间(PT)、病死率等。结果 A组液体量(1 250±330)m L,PT(11.2±1.6)s,病死率2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8.84%;B组液体量(2 890±560)m L,PT(16.1±1.2)s,病死率37.61%,并发症发生率为37.61%。2组输液量、PT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效果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 至 2020 年 3 月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 86 例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与观察组 (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临床复苏相关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复苏 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两组患者上 述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校,观察组血红蛋白水 平更高,复苏液体使用量更低(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33 %,低于对照组的 23.26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参麦注射液用于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救治作用。方法将创伤性休克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治疗措施相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后静脉推注参麦注射液30ml,然后再用20ml加液体内静脉点滴每8小时1次,并监测血压、心率、尿量、无创血氧饱和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血清一氧化氧(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实验组的血压从1h后明显高于对照组,0.5h后心率减慢幅度大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和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更为明显,2h起尿量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血清AST、LDH、ALT、NO与VEGF含量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者性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创伤性休克的药物,可能从多个环节改善和逆转创伤性休克的进展,尤其适合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收治的97例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经多学科协同会诊,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于急诊科手术室及时处理严重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死亡19人,其中死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9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3例,死于ARDS 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血气胸及肾衰各1例。结论:伤后积极抗休克治疗及早期多学科会诊,于急诊科手术室及时处理严重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可减少和防止严重并发症及器官衰竭,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失血性休克是常见的危重病,笔者在临床上治疗非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结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和二者各自治疗优势,以限制性液体复苏,补充血制品、晶体、使用止血药物等治疗的基础上,从中医气血理论出发应用补气药物,使补血而助行血,补血而不留瘀,有利于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恢复组织的正常血流灌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