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这一类难治性视网膜疾病,其致盲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光感受器(即光感细胞)的损伤和缺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去探索修复这种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有效方法,其中细胞替换疗法,即视网膜光感细胞(包括脑源性和视网膜源性的干细胞)移植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尚无实验能证明视网膜细胞移植对修复受损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并恢复视力有确切的帮助。但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眼科中心和Moorfields眼科医院的一项联合研究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特定时期的视网膜光感细胞前体作为移植细胞能够成长为具有功能活力的视网膜光感受器。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属眼科疑难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是早期出现夜盲、进行性视野缺损、视网膜骨细胞状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形等。是眼底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彭清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72-1872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是一种视力渐进性减退最终丧失而致盲的眼底疾病。当今世界上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方法主要有:视网膜移植(包括视网膜细胞移植、片层移植、全层移植等),人工视网膜植入,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用视网膜移植的方法来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在近10余年中开展的最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且有逐年增加之趋势[1]。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生理性吞噬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盘消化后残余的代谢产物,不断从RPE细胞内排泄至Bruch膜外堆积起来形成玻璃膜疣,而大量玻璃膜疣存在是本病的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6.
黄斑水肿(macularedema,ME)是许多眼底病的并发症,可继发于多种眼病(如糖尿病、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变性、白内障术后等),是引起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表现为黄斑区细胞间液体的积聚和细胞外间隙的扩张.多由于血视网膜屏障和色素上皮屏障受损,使供应黄斑的动脉小分支和毛细血管网的渗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渗漏到细胞外基质中;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属眼科疑难病之一。多累及双眼,国内患者约30万,全世界约300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视网膜色素变性(RP)属于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性疾病。以夜盲、视野缩小、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形等为特征[2]。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损害的难治性眼病,预后多不良。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剂,但疗效不肯定。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对早中期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结晶状视网膜变性的临床与遗传学调查初宪华张俊华滕克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250001)关键词视网膜;结晶状视网膜变性;遗传;眼病结晶状视网膜变性属于慢性进行性遗传性眼病,由Bieti(1937)首次报道。以后,国内外陆续有所报道[1,2,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第二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6月-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41例患者的第二眼眼底病变和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441例中第二眼并发有视网膜病变者65例(14.7%)。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其中并发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例伴有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单纯囊样变性及其他变性7例。高度近视161例与中低度近视223例比较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与此相关的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更高(P<0.05)。已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例,经手术治疗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3%;视网膜干性裂孔11例(其中7例格子样变性区也同时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和单纯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7例,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经1~3年的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第二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对其行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及变性区预防性治疗安全有效,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造模组、DHA组,灌胃15d后造模,分别在造模后12h、24h和48h处死动物,取眼球行电镜观察。结果腹腔内注射一定量的MNU可以明显损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超微结构。而DHA可抑制MNU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 DHA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程进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外伤、肿瘤、高眼压、缺血和炎症均可引起视神经损伤,是神经外科和眼科的常见疾病。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将发生继发变性,是不可逆视觉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减缓或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继发变性是有效治疗视神经损伤和促进视觉功能恢复的基础。本文就视神经损伤后RGCs变性的原因、特点及分子机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经常遇到,如视网膜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青光眼高眼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等。研究证明,细胞凋亡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主要的死亡形式,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的最后共同途径。雌激素(estrogen)是一类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甾体类激素,在体内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结合等途径发挥其生理功能。雌激素在体内除了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维持女性性征和调节生殖功能外,还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能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发生,并对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建立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ADPH氧化酶在rd小鼠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早期的活化表达及其氧化产物活性氧的生成,探讨其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早期的致病作用。方法以出生后8,10,12,14,16,18d的rd小鼠及对照鼠视网膜作为研究对象。 Real-time PCR测定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视网膜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 phox mRNA的定量表达。二氢乙锭( DHE)染色法测定NADPH氧化酶活化产物ROS的生成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22phox mRNA在rd小鼠出生后第12天表达明显升高,第14天达高峰。 ROS在rd小鼠出生后第8天于视网膜外核层少量产生,第14天生成量达到高峰。结论在rd小鼠视网膜变性过程中NADPH氧化酶表达明显升高,ROS生成显著增加,皆早于或与感光细胞凋亡平行,提示NADPH氧化酶活化生成ROS可能在视网膜变性早期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用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并观察对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852例(1 696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前常规行直接检眼镜、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25眼进行氩离子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患眼激光光凝后色素斑形成,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封闭良好。结论裂隙灯联合前置镜检查眼底有助于发现眼底病变,术前对视网膜严重变性、裂孔的近视眼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杆细胞变性,进而视锥细胞受累,所有感光细胞变性,致严重的视觉功能障碍,最终双眼失明.本文在简述RP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评述RP的基因检测及相关新型治疗策略,包括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和视网膜假体,为后续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栾文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402-1405
干细胞是近年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进步使治疗甚至是治愈某些以前无法治疗的疾病成为可能。视网膜干细胞是存在于视网膜的周边区域——睫状边缘带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在体外,视网膜干细胞能分化成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各种视网膜细胞类型。临床上,可以用移植视网膜干细胞的方法治疗一些致盲性眼病,如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老年性黄斑病变、原发或继发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等,为此类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视网膜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培养与鉴定,分化以及与分化过程有关的基因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例临床分析宁夏吴忠市医院(751100)王宗义尤学兰黄惠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是糖尿病(DM)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亦是四大主要致盲疾病(老年性视网膜变性、DRP、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其发病率明显增加。现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手术前眼底改变情况,探讨进行眼底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387例(768眼)患者,对患者术前行散瞳后眼底检查并做详细眼底记录。结果768眼中发现228眼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占29.7%。其中视网膜变性142眼(18.5%),包括视网膜干性裂孔21眼(2.7%),视网膜脱离4眼(O.5%),格子样变性70眼(9.1%),霜样变性47眼(6.1%)。非压迫变白及不规则的色素沉着86眼(11.2%)。结论准分子激光术前查眼底是必不可少的,是术后患者达到理想视力的重要保障,并为患者眼底疾病的及早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爱缨 《开卷有益》2009,(1):15-15
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是由于视网膜黄斑区的衰老变性引起的。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细胞代谢功能衰退有关,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衰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RIR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30只,通过对前房加压建立大鼠RIRI模型,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缺血再灌注1、6、12、24和48 h,治疗组大鼠用微量注射器于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0.5 nmol·L-1的白藜芦醇5 μL。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3和Bcl-2的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视网膜组织水肿,可见神经节细胞空泡样变性,细胞层排列呈现疏松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大量减少,边界模糊,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程度及神经节细胞变性程度均轻于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3和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24和48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RIRI大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结构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3表达水平及升高视网膜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