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用智 《西部医学》2006,18(4):406-407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方法收集国内外部份主要医学文献中提出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直接、间接影响,并列示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现状及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大量资料分析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及早干预、治疗,对减少心脏性猝死有益。  相似文献   

2.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几种预测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2007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心脏性猝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40例,女10例,男∶女为4∶1。2)心脏性猝死往往有心绞痛(34例)心悸、气短(21例)等先兆症状和精神因素(40例)饱餐(12例),用力大便(7例)等诱因。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室早34例,室速13例,QTC≥440ms17例,室内传导阻滞19例,房室传导阻滞2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作为临床工作者及早地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乌鲁木齐市1987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布及发作诱因。对心脏性猝死定义、危险因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诊断标准和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中心脏事件预测因素的分析认为晕厥是主要的因素。但先前的研究并未探讨心脏停搏复苏或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危险因素。目的:识别临床疑似LQTS患者青春期发生心脏停搏复苏或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脏性猝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危险因素预防、急诊处置、转诊、健康教育以及患者管理等方面探讨全科医生在整个心脏性猝死防治体系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63例CHF病人的QT离散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和最短的QT和JT间期之差及其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平均随访26±15个月,心脏性猝死34例,非猝死型心脏性死亡25例(心力衰竭19例,心肌梗塞6例),非心脏性死亡和接受心脏移植7例,存活97例。心脏性猝死组各QT离散度参数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而后两者之间无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JTc离散度≥85ms组和<85ms组3年非猝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96.6%。结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检测有助于识别CHF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赵晖 《中国伤残医学》2009,17(5):113-114
本文对48例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究其易发因素、危险因素、先兆症状、诱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运动和心源性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海新  吕聪敏 《医学综述》1998,4(9):503-505
<正>参加体育运动和各项竞赛的职业运动员逐年增多,在运动中和运动刚结束后引起的猝死事件虽很罕见,但因不能预料而被关注。即使不是职业运动员,只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或剧烈活动,就存在猝死的潜伏危险。一些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偶而参加剧烈运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SCD)的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心源性猝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导致猝死的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导致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危险因素有饮酒、吸烟、情绪激动用力等。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较复杂,因此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规避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造成心脏性猝死的诱因,并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对策。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的52例猝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疾病情况、猝死的诱发因素、季节特征及时间段等。结果合并病更以造成患者心脏性猝死,且其具有一定季节和时间段特征。结论在预防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方面,我们可以从避免诱发因素、治疗合并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31例老年患者,将其视作研究对象,在研究心源性猝死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针对性防治策略。结果: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主要有肺源性的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肥厚性的心肌病等。而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吸烟、情绪激动、饮酒以及用力排便等。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通常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在实际操作环节,医护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规避各类危险因素,控制心源性猝死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心脏性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虽患病但病情已基本稳定,由心脏原因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非创伤性自然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1小时以内)者,称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1]。猝死发生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特征是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地点也不可预知。在我国,由于急救系统还有待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应引起临床及预防医学界高度关注[2]。本文对SC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急救护理等进行综述,旨在普及心肺复苏知识,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提高CP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苏南地区部分心脏性猝死(SCD)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CD的早期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10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猝死诱发因素、先兆、发生时间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10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男63例,女41例;从急性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30 min以内者30例;吸烟者45例。冠心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为SCD主要基础病因。心脏扩大者65例(62.50%);EF值明显降低40例(38.46%);有心电图检查者90例,均显示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单发、频发或多形性室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85例(94.44%);低钾30例(28.85%),高钾3例(2.88%)。结论: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相应的早期干预有利于SCD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31例老年患者,将其视作研究对象,在研究心源性猝死诱发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针对性防治策略。结果: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主要有肺源性的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肥厚性的心肌病等。而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吸烟、情绪激动、饮酒以及用力排便等。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通常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在实际操作环节,医护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规避各类危险因素,控制心源性猝死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评价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心脏原因意外地引起猝然死亡。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这一原因[1,2 ] 。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命因素是心律失常,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0 %,其余2 0 %由其他原因引起,如主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破裂、心脏破裂或心包填塞、肺动栓塞等[1] 。SCD的发生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0 36~1 2 8。随年龄、性别、有无心血管疾病而异。6 0岁以上伴有冠心病的男性,SCD的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的8倍[2 ] 。因此,对其危险因素的正确评价与预防对改善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1 心肌梗死后猝死危险因素的评价发达国家流行病学研究证实,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性猝死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分析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原发疾病类型、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心肺复苏实施场所等,记录相关数据并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 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仅28例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26.42%);院外实施、实施心肺复苏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较长、未使用急救药物、年龄较大、女性、存在除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及未使用除颤器等因素降低了心肺复苏成功率(P0.05)。结论抢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后尽快给予心肺复苏处理,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h内死亡定义为猝死〔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6h之内〔2〕。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每年有35~4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心脏性猝死约占75%~80%〔3,4〕。为了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发病人群、危险因素及预防,作者对一汽厂区2001年至2005年发生的97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9例,女28例。年龄24~81岁,其中45~70岁61例(62·9%),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97例均…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群中QTc间期延长与心脏性猝死风险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普通人群中心率校正的QT(QTc)间期是否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背景:在发达国家,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QTc间期延长已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但是在大多数人群研究中并未发现QTc间期延长与总死亡或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存在一致联系。这其中  相似文献   

20.
高翔 《医学综述》2012,18(11):1677-1679
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之一,已写入2008年《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危险分层共识》。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发展历史、机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