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的持续质量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率的护理措施。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调查归档病历620份,分析痰培养标本送检率低的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使呼吸内科痰培养标本送检率由72%上升至95.1%,平均留取天数由5.5d减至3.5d。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标本送检率,缩短标本留取时间。 相似文献
3.
持续质量改进在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改进传统的标本送检流程,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检验报告,方便诊治.方法详细介绍了持续质量改进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包括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确定目标、采用流程图的方法分析当前的工作流程,再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并测量实施结果.结果改进后比改进前异常数据减少.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测量实施结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继续改正.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优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小便标本采集送检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分析239份小便标本送检率低(89.1%)的原因,设定预期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结果]实施CQI后小便标本送检率达98.4%,小便平均送检时间为1.9d,医生对小便标本送检满意率为97.8%。[结论]实施CQI有效提高了小便标本送检率,提高了医生对小便标本送检满意率,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大便标本采集送检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分析249例患者大便标本送检率低(67.9%)的原因有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大便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在管理方面缺乏大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老年患者多,由于便秘致无大便送检;事务中心人员缺乏大便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对大便标本及时送检的意义不明确,工作缺乏主动性。制定预期目标,实施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结果实施CQI前后大便标本送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护士采集大便标本的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CQl后患者对护士采集大便标本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实施CQI有效提高了大便标本送检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护士积极参与持续质量改进(CQD,提高大便标本送检率。方法详细介绍了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大便标本送检率中的应用,具体应用PDCA循环法,即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处理阶段(action),包括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确定目标,制定相应质量改进方案,统一大便标本留取流程,对实施质量改进前后大便标本送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进后的大便标本送检率比改进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测量实施结果的过程中,须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持续改正,而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某综合医院2011年第1季度血培养标本的送检状况,为规范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记录1 879份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时间、上机时间、送检瓶数、采血量以及培养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延迟2 h以上送检的有1 063份血培养标本,延迟送检率高达56.6%.抽查579份血培养标本中,采血量不足的占47.5%.整个病程单瓶送检率高达76.6%,血培养阳性率低,仅为6.7%,占第1位的分离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结论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过程极不规范,需对血培养实验前的质量控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提高病区血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围绕检验科对血标本质量的反馈信息和患者反馈的意见,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目标及实施方法,包括: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增强血标本管理意识,建立标本采集指南,调整采血时间,强调标本采集时的注意点,制定重新采集标本的流程等,全科护士参与,检验科配合,认真实施,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后6个月,血标本不合格率从实施前的4.63%下降到1.37%;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由90.7%上升到98.3%;采血技术满意度由87.3%上升到96.8%。结论遵循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原则,能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和护士服务意识,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骨科患者大便标本送检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提高骨科患者大便标本送检率的措施。方法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调查归档病案567份,分析大便标本送检率低的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使骨科患者大便标本的送检率由75.85%上升至95.51%,平均留取时间由6.4d减至3.8d。结论对骨科患者大便标本送检加强管理,能有效提高大便标本的送检率,缩短留取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地使用多途径电子信息反馈法,从而达到提高和持续改进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理质量的目的。方法利用图片采集反馈法、短信息提示法、PPT 汇总分析法等与质量核查记录法相结合,对实施前后一年内的人工气道意外拔管发生率、院内压疮发生率(Braden评分≤13分无带入压疮的患者)、三项院内感染目标监测发生率以及科室在护理部全院护理质量督查中的各项目得分(100分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电子信息反馈法能有效提高质量检查反馈效果,缩短反馈周期,使得护士快速掌握质量规范,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和确保护理质量。实施后科室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科室高危压疮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科室各项质量检查得分明显提高,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主动意识得到增强。结论电子信息反馈法能有效提高 ICU的护理质量,以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改进传统的神经外科CT送检方法,使患者及时完成CT检查,保证环节质量和护理安全.方法 观察记录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CT送检流程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调查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投诉,并与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CT检查中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改进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护理投诉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渐进过程,神经外科CT送检遵循持续质量改进原则,采用流程管理,有助于实现护理环节管理的优化和风险管理的控制,达到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降低儿科血标本溶血的发生率,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在全面分析标本溶血原因的基础上,自2010年1月起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应用于儿科血标本采集,具体方法包括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建立标本采集指南、增强血标本管理意识、强调采血时的注意点、调整采血时间、改进采血流程等。比较2009年7-12月(实施CQI前)和2010年1-6月(实施CQI后)采集的1 641份和1 788份血标本溶血的发生率,并调查400例患儿家长对护士采血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结果实施CQI措施后6个月,血标本的溶血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而且在各年龄段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血标本重度以上溶血的发生率从CQI实施前的25.84%下降到6.49%;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由90.75%上升到98.50%,技术满意度由88.50%上升到96.75%。结论实施CQI提高了儿科护士的综合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能有效降低血标本的溶血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送检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耐药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各科室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226例住院患者2 418份送检血培养标本病原菌分离菌株的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特点与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2 418份送检标本最终检出有效病原菌326株,检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分别为133株(40.80%)、181株(55.52%);检出病原菌前4位的是大肠埃希菌(50.28%)、肺炎克雷伯菌(19.89%)、表皮葡萄球菌(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17.29%);药敏试验显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阿米卡星等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等敏感;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苄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最高,两种病原菌对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等敏感。结论 该院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病原菌种类较复杂,且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规范、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ICU患者血培养标本送检方式、阳性率、污染率及病原菌分离情况,为规范ICU患者血培养标本送检及血流感染(BSI)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2013-2017年血培养的阳性率、污染率、不同送检套数阳性率的差异、病原菌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ICU血培养阳性率为6.2%~12.0%,污染率为2.2%~3.2%;不同送检套数的阳性率比较,2套阳性率明显高于1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中,污染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占首位,占分离率的43.0%~68.0%;病原菌分离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为55.0%~61.0%,大肠埃希菌为首位;革兰阳性菌分离比例在24.0%~37.0%;真菌分离率为4.7%;专性厌氧菌分离率为0.3%。结论增加采血套数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并帮助判断污染菌,结合该院血培养细菌药敏情况采用合理的抗菌药物,有助于降低BSI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通过加强团体体检静脉采血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提高血标本送检合格率.方法 分析影响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提出质控措施,统计质量控制前、后不合格标本数,计算其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质量控制后血标本送检合格率为99.91%,质量控制前后血标本送检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团体体检静脉血标本的管理中,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建立规范的查对和审核制度,其中做好标本送检前的及时复核对降低标本不合格数、提高标本送检合格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要保证手术标本完整送检,使病理检验时易于辨认,应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选择与标本大小相适应的放置容器。小标本的量较多时,如;恶性肿瘤切除术中会清除大量的淋巴结,送检时若采用缝线标记区分,不易识别;若用盛较大标本的杯或盆放置,既浪费又不便科室之间送取。我科采取的方法如下:收集手术中用过的小玻璃瓶,如:果糖瓶、青霉素瓶、丝裂霉素瓶等,洗净晾干。需用时根据手术的名称或要求,术前与该手术的敷料一同包装消毒。术中取出的小标本,先由洗手护士放入合适的标本瓶,盖上瓶塞,再交给巡回护士贴上名称、序号。避免了不慎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建立出科回访制度对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实施出科回访制度前在我院MICU住院患者30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出科回访制度后,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同病区住院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按《广东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中的基础护理质量指标(14项)和综合ICU护理质量指标,评价2组的护理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和综合ICU护理质量指标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CU实施出科回访制度可增加护患沟通,切实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护士工作成效,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减少投诉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