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15例自主呼吸和26例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了二氧化碳通气当量((?)ECO_2)潮气末 CO_2分压(PetCO_2)与 PaCO_2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PetCO_2与 PaCO_2差别甚大,可达4.0KPa,而 (?)ECO_2与 PaCO_2的相关性甚好(P<0.01)可用于呼吸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3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NRDS早产儿进行持续主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监测,并同时配对检测112例次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关系.结果 112例次NRDS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aCO_2平均为(38.2±5.6)mm Hg(1 mm Hg=0.133 kPa),对应的PetCO_2平均为(32.4±4.9)mm Hg,两者差异显著.肺部病变较轻者(Ⅱ级NRDS)比肺部病变较严重者(Ⅲ级、Ⅳ级NRDs)PetCO_2更能准确地反映PaCO_2的状况.结论 无创性主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适用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NRDS的早产儿,能较准确地反映PaCO_2的水平,从而减少血气分析抽血,减轻护理工作量及患儿痛苦.但对重型NRDS的应用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在急诊儿科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需紧急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84例危重症患儿,根据患儿在急诊的转归情况进行分组,分别分配到存活组(61例)与死亡组(23例)。回顾性分析所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在人工通气或机械通气0.5、1、6、12及24 h后,采取患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即刻PetCO_2,计算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PetCO_2的差(Pa-etCO2)。结果机械通气后0.5、1、6、12及24 h,患儿PetCO_2与PaCO_2均呈正相关(P均0.05);Pa-et CO2与通气时间呈负相关(P0.05)。机械通气后1 h,存活组患儿PetCO_2与PaCO_2呈正相关(P0.01),死亡组患儿PetCO_2与PaCO_2呈正相关(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Pa-et CO2分别为(2.16±5.34)mm Hg、(7.81±8.19)mm Hg,死亡组患儿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在多数情况下,急诊儿科危重症救治中应用PetCO_2可以监测出PaCO_2的动态变化,具有无创性、简便性、连续性等优点,可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急诊抢救效率,但由于机体通气状态及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必要时需要联合血气分析进行对照,结合进行危重患儿病情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下喉罩、气管插管2种通气方法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ASA 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2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110例.A组采取喉罩下全凭静脉麻醉,B组为气管插管下全凭静脉麻醉,监测记录插管前后心率、血压,气腹前、气腹后5 min平均气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术中及术后腹胀,咽喉痛等并发症.结果:A组置入喉罩前后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插管后心率,血压高于插管前(P<0.05);气腹后A、B组平均气道压力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气腹前(P<0.05),2组气腹前、气腹后5 min平均气道压力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使用喉罩下全凭静脉麻醉安全性好,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14-4516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14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前后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14例ARDS患者PaO_2、PaO_2/FiO_2在实施俯卧位后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aCO_2、MAP、HR、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明显变化(P0.05)。发生腹部切口裂开、感染1例,轻度压疮3例,ICU留治时间12.4±9.6d,死亡5例,总病死率35.7%。无管道或引流管等脱出病例。结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研究肺保护性通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2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予机械通气治疗及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先予常规通气,根据潮气量(VT)及气道平台压(Pplat)的状况,分为A、B两组,A组(14例):VT 12 ml/kg,Pplat<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10例):VT12 ml/kg,Pplat≥30 cm H2O.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然后换用VT6 ml/kg的肺保护性通气,机械通气0.5 h后再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患者常规通气和肺保护性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在常规通气更换为肺保护性通气后,A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而B组的HR、MAP、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VP、MPAP、PAWP无明显变化.结论 为了减少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限制Pplat比限制VT更加重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肺保护性通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恢复期患者气管拔管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带管送入麻醉恢复室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在正常范围,空气呼吸5min SPO2>92,有吞咽动作,血流动力学稳定,意识清醒后拔管;B组40例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在正常范围,空气呼吸5min SPO2>92,有吞咽动作,血流动力学稳定,意识清醒前拔管;观察两组在拔管期间应激反应、拔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恢复时间的比较。结果 A组拔管反应较剧烈,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拔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B组拔管反应明显低于A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除舌后坠(放置口咽通气道可解决)发生率高于A组外,其他均低于A组;恢复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气管插管麻醉恢复期患者在严密的监护和监测条件下选择清醒前拔管优于清醒后拔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控制通气组(A组)、5∶ 5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B组)及7∶ 3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C组),各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呼吸支持.自主循环恢复开始计时,分别测定0、1、4、12、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结果 ①B、C组PaO2、OI在1、4、12 h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PaO2、OI在4、12、24 h均高于B组(P<0.05).PaCO2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时点B、C组PIP、CVP均低于A组(P<0.01),B、C组MAP均高于A组(P<0.05),三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心肺复苏患者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改善氧合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 使用便捷.两种程序控制通气中,高频与常频通气时间比为7∶ 3的高频程序控制通气模式通气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侧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为采取最佳侧卧位通气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行机械通气的60例ARDS患者分为A、B组,A组为侧卧位45°组,B组为侧卧位90°组,比较治疗前后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结果不同体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通气前比较,2组体位通气24 h的p(O_2)、p(CO_2)与p(O_2)/FiO_2均显著增加(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发生1例气管脱落,B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患者对侧卧位90°耐受性高,并发症少,且能够有效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10.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急诊危重病监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的相关性在不同危重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 2 7例患者分为两组 ,第 1组 16例 ,为急性有机磷中毒 (中间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 (脑疝 )患者 ;第 2组 11例 ,为急性左心衰、尿毒症晚期、心肺复苏后患者 ,均为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支持 2h后 ,同时测定PaCO2 和PetCO2 。结果 第 1组患者的PaCO2 和PetCO2 具有正相关关系 (r =0 .6 74 ,P <0 .0 1)。第 2组患者的PaCO2 和PetCO2 无显著相关关系 (r =0 .14 2 ,P >0 .0 1)。第 1组患者的PaCO2 和PetCO2 差值的 95 %可信区间为 - 3.2 5 /4.88mmHg(P >0 .0 1) ,无统计学意义。PaCO2 和PetCO2 的个体差异较大 ,个别 >10mmHg。结论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危重患者 ,PaCO2 与PetCO2 有良好的相关性 ,PetCO2 可用于判断PaCO2 的变化。但在出现分流的患者中 ,还是应定时检测血气为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分为试验组5例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5例以容量控制(VC)的辅助/控制通气(A/C)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1、2、4小时观察两组pH、PaO2、PaCO2的变化。结果试验组pH、PaO2、PaCO2的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ECOPD患者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初始采用PRVC模式.疗效不及VC(A/C)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46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以传统通气方式治疗;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治疗组)调节吸气峰压、呼气末压力、平均气道压等通气条件,维持血气PaCO2在45~55mmHg。比较两组通气条件、通气过程中血气值、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在通气过程中,氧舍指数(PaO2/FiO2)、pH值7LPaO2差异无显著性(P〉0.05),PaCO2差异有显著性(P〈0.01),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组上机时间显著减少(P〈0.05),气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可降低病死率。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较传统通气方式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高频喷射通气(HFJV)配合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的研究,将30例慢性肺心病Ⅱ型呼衰患者分为高频通气加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两组进行观察,通气时间为4小时。结果表明:通气后两组PaO_2均明显上升(P<0.01),单纯高频通气组PaCo_2无显著变化(P>0.05),高频通气加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静滴可使PaCO_2下降(P<0.05),高频通气加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是一种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衰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救治时无创和有创正压通气相互转换时血气监测的意义.方法 入住ICU病房的危重COPD患者首先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情况,及时转换为有创正压通气(IPPV)为A组,维持NPPV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病死率为13.3%,B组病死率为10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VAP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危重肺心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及病情准确把握从无创到有创或有创到无创的转换时机,灵活选用NPPV和IPPV,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种半卧位角度结合侧卧位对无创呼吸机通气患者发生压疮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45°半卧位,B组给予30°半卧位,分别结合侧卧位,观察2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2组压疮发生率、满意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机械通气时间、尾骶部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半卧位角度结合侧卧位护理均可用于无创呼吸机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肺机械通气患者体位变更时氧疗的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及护理。方法将32例单肺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患者行体位变更机械通气,每1 h按仰卧位、健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对照组(14例)患者行常规持续仰卧位通气,两组均在通气后0.5 h、1.5 h、2.5 h、3.5 h做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同时间段的氧合状态。结果实验组PaO2和PaO2/FiO2高于对照组,两组的PaC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意义。结论序贯性体位变更组与单一仰卧位机械通气比较,氧疗效果更好,成功脱离呼吸机时间缩短,临床护理易实施。  相似文献   

17.
不同护理干预对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李亚洁  阎成美 《现代护理》2007,13(5):1185-1186,1192
目的探讨传统拍背咳痰与振动排痰机对胸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排痰效果及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胸部手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2组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肺不张、需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介入吸痰的情况,以及术后6h与术后48h的动脉血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病例的排痰感受。结果2组患者发生低氧血症、肺不张、需纤支镜介入吸痰情况,实验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2组病例的排痰感受,实验组感觉舒适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感到剧痛而不愿排痰,与实验组相比相差亦显著;术后48h的PaO2、PaCO2与排痰前即术后6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H值两者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术后48h与术后6h的PaO2、PaCO2差值与对照组术后48h与术后6h的差值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振动排痰机行胸廓振动法对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痰液引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患者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进行治疗,B组30例患者给予单纯的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1h后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患者呼吸支持时间为(86.8±36.7)h,明显少于B组的(164.4±77.5)h;A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9±7.7)d,明显少于B组的(22.1±10.8)d;A组气管插管率为18.8%,明显少于B组的43.3%;A组、B组死亡率分别为15.6%、23.3%,两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呼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26.7%,两组患者呼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来说,可以考虑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呼吸机管道更换频率对管道细菌污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不同更换频率对于管道细菌污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90例分为两组,A组30例,每7天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B组60例每3天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分别于上机后48h、72h、96h、120h、144h和168h进行呼吸机管道不同部位的采样。结果A组采集样本595个,致病菌阳性率为0.17%,B组采集样本864个,致病菌阳性率为0.35%,两组在不同采样时间和部位之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管道不同更换周期对管道细菌污染没有影响。但规范的护理操作,周到细致的护理监测及严格科学的护理管理是控制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