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连东  高开拓 《中原医刊》2005,32(23):18-20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C"形手臂X线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做长约1.5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示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平均随访8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1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后中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线做1~2个长约1.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32例,随访3个月~3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640例,良69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为97%。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本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并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随访4~12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3%。46例中硬脊膜囊破裂2例,间盘残留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神经损伤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后路椎间盘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但巨大中央型突出合并钙化者不适合内窥镜下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腰椎间盘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退行性局限性侧方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6例退行性侧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椎板间隙显微椎间盘镜下神经根减压术的疗效.结果 46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疗效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1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91.1%.结论 微创后路椎板间隙显微腰椎间盘镜下侧方腰椎管局部减压、神经根松解,可以达到常规手术的减压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椎间盘镜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技术改进及处理要点。方法:采用MED对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侧隐窝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本组13例,随访3~12个月,疗效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合理选择患者,配合应用改良工具,MED技术可用于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精准、微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后路腰椎间盘镜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减压彻底,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好,恢复快,而得到越来越多同道的认可[1~3].2006年3月~2006年11月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腰椎管狭窄1例,分别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进行"开窗"减压髓核取出术及神经根减压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61例后路间盘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进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腰椎管狭窄19例。分别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开窗”减压,髓核取出术及潜行神经根减压治疗。结果 随访12-18个月,按照Nakai标准:优51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3.4%。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病人,本术式达到了减压目的,而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在发挥其优势的前提下,适应证的选择十分重要,预防手术并发症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以往应用该方法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术中咬除椎间盘髓核突出部位相应的上椎板部分下缘及下椎板上缘,呈开窗状,切除增厚的黄韧带、增生的椎体后缘和关节突内侧皮质骨、钙化的后纵韧带及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全部随访6个月~36个月,优良率达92%。结论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对腰椎功能影响小、疗效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国内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11)、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关于后路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行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比值比、加权均数差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4.2软件.[结果]最终纳入国内7篇文献,随机3篇,非随机4篇,质量等级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后路椎间盘镜组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表明在后路椎间盘镜和开放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RCT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开放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施云东 《吉林医学》2004,25(4):76-76
目的介绍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0年3月2003年1月期间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中合并椎管狭窄的同时行椎管减压术。结果随访45例7~18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5%,48例中,硬脊膜囊破裂1例,间盘残留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神经损伤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中后路椎间盘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巨大中央型突出合并钙化者不宜镜下操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腰椎问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43例.主要采取半椎板切除、摘除髓核加侧隐窝扩大减压术.优良率94.6%.手术的关健是切除侧隐窝关节突内侧肥厚的黄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注意神经根管受压,要彻底减压.通过病史及手术所见,我们认为其发病是先有椎间盘突出,而后继发侧隐窝狭窄.故狭窄基本上是继发于椎间盘退变和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1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应用日本JO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10个月-7年,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5分,术后平均为27.8分,术后改善率为94.2%。无椎间隙塌陷和椎间失稳现象。结论:术前认真查体、读片,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规范操作、彻底摘除髓核,进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结构破坏小等优点,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分析我院2003-2005年间11例腰突症复发再手术病人的体征、影像学资料及手术中所见,剖析再手术原因,并重点介绍一种手术方法(彻底减压、TSEH后路及TEIAMON椎间植骨融合三维固定术)。结果:本组11例,随访时间6-20月,平均9.5月。8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轻微腰部酸胀。1例残留趾端足背麻木。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0.9%。影像资料显示置人物无一例滑脱。随访3个月,均取得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原因主要是髓核摘除不彻底,其次有侧椎管狭窄、定位错误及椎间隙感染等。同时,采用彻底减压、TSEH后路及TEIAMON椎间植骨融合三维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再突出,既能达到术中充分解除神经的压迫,又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8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总数的47.4%。男49例,女33例。年龄28~70岁,平均46.3岁。9例全椎板切除,35例半椎板切除,38例椎板间开窗手术。术后73例经1~5年随访,优46例,良23例,进步4例。优良率达94.5%。本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是一组混合症状,确诊需要靠CT扫描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进路以半椎板切除、椎板间开窗为首选。手术的关键不但要彻底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而且要使神经根完全减压,并强调术后的稳定治疗。这对于提高治愈率和远期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标准开窗减压术的回顾性疗效分析,探讨标准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自1990年2月-2002年3月1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术后1年疗效随访调查,并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 可随访到58例,出院时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术后1年随访疗效改善率优者37例(63.8%),良16例(27.6%),差5例(8.6%),随访结果的功能评分与手术前功能评分之间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标准开窗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早的优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标准开窗术后不仅即刻就有功能的改善和良好疗效,而且开窗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长期疗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强调手术不仅要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更应彻底扩大侧隐窝,松解被嵌压的神经根,以提高手术疗效。对其中有完整资料的58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术后1周行CT扫描,同时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结果术前CT可以扫描到椎间盘突出影、神经根水肿及硬脊膜受压等表现。术后CT扫描对椎管内的软组织分辨率较差。术前椎管突出影CT值为43.70-66.70HU,术后椎管突出影CT值为24.70±5.35。术前及术后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P=0.00)。结论术后早期CT扫描对判断椎管内软组织结果有局限性,但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间盘旋切治疗腰间盘突出症128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盘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282例患者1912个椎间盘,其中有3例3个失败,实际手术1909个椎间盘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99.5%;显效率79.7%(1022/1282);有效率15.3%(196/1282);无效率4.8%(61/1282)。总有效率为95%。结论侧隐窝狭窄、病变椎间隙狭窄及突出的髓核钙化可作为相对适应证,“椎间盘手术史”不应作为绝对禁忌证;包容型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好;对疑有运动神经纤维不可逆性损伤者,不宜行PLD;对外伤后出现较重症状的年轻患者,施行PLD应慎重;髓核摘除量越多,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经CT诊断并手术证实合并椎管狭窄者23例,术中证实黄韧带肥厚1例,共24例,占20%。术前不遗漏腰椎管狭窄,术中在摘除突出之椎间盘同时对合并的椎管狭窄作彻底减压,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24例随访,8个月至4年,手术优良率为91.6%,CT检查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作出诊断与手术符合率为95.8%,对疑有椎管狭窄者特别是高龄、病程长和症状不典型者尤需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及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收集来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5例,手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证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28例,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7例,对照手术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检出准确率,比较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诊断阳性诊断,分析两者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鉴别价值。结果在椎间盘膨出、脱出、影出、游离及结节上,MRI和CT检出率无差异(P0.05),在椎间盘突出及合计上,MRI检测结果显著高于CT(P0.05);CT在钙化、积气的诊断上显著优于MRI(P0.01),MRI在椎间盘变性、硬脊膜受压、脊髓变性的阳性率优于CT(P0.05),两者在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上无差异(P0.05);在髓核异位、巨大突出、后缘锐角、边界模糊上,CT在RLDH的阳性率分别为78%、82%、42%、75%,在LDH的阳性率分别为8%、13%、10%、32%,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髓核异位、低信号带、后缘不规则、椎间盘变性上,MRI在RLDH的阳性率分别为89%、21%、85%、82%,在LDH的阳性率分别为5%、0%、21%、56%,存在差异(P0.05)。结论两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有各自的优点,CT观察突出的腰椎间盘位置、形态、密度有优势,MRI清晰显示出椎管内构造。  相似文献   

20.
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再手术原因主要为术前诊断及定位错误,椎间盘切除不彻底,对神经根管狭窄认识不足,脊柱稳定结构破坏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遗漏,椎管瘢痕粘连等。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诊断及定位需准确,髓核切除要干净,并松解神经根,必要时扩大神经根管,注意维持脊柱神经稳定结构,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术前应斟酌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