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在急性颅脑损伤后癫痫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分析我院31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及晚期癫痫发作情况,了解抗癫痫药物在颅脑损伤后癫痫的预防作用。结果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组5例出现早期癫痫,11例出现晚期癫痫;未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组16例出现早期癫痫,12例出现晚期癫痫。结论抗癫痫药物治疗可以预防早期癫痫的发作,避免出现癫痫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不能预防晚期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2.
高展  刘渠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4):519-520
目的:观察西比灵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痫(EEG)的疗效。方法:采用加用自身对照法.对32例难治性癫痫在原用抗癫痫药物不变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每晚5mg~10mg)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其对原用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32例经加用西比灵治疗后。发作频率较加用前减少≥50%者18例,总有效率56.3%,其中8例发作频率较加用前减少75%;不良反应较少,仅3例表现为头晕、乏力。1例表现为恶心,且症状均较轻。不影响治疗;加用西比灵前后原基础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无明显变化;EEG好转15例(62.5%)。结论:加用西比灵可提高难治性癫痫的疗效,且不影响其他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290例,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143例、联合治疗组147例。治疗前进行疼痛评价;治疗期间每2 d检测1次空腹血糖,分别于治疗1、2 w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2 w后评价疗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病程、痛性神经病变病程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治疗2 w后,显效90例(31.0%)、有效168例(57.9%)、无效32例(11.1%)。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年龄≥60岁、空腹血糖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单纯药物治疗、治疗前轻中度疼痛的比例明显高于年龄60岁、空腹血糖≤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联合治疗、治疗前重度疼痛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空腹血糖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单纯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方案是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常规药物联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1991年7月~2005年7月,我院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12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120例,全部为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男84例,女36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28±10.45)岁.其中,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102例.临床表现:出现急性低血糖反应,即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饥饿、软弱无力105例;发生非感知性低血糖(UH)15例(12.5%).表现为昏睡或昏迷86例,最初误诊为脑血管意外14例、偏瘫23例、发作性精神障碍6例、癫痫5例.发作时血糖≤2.8 mmol/L者115例,血糖>2.8 mmol/L者5例.导致低血糖发作的因素:与格列本脲有关的低血糖82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17例;对肝、肾功能不良等特殊患者控制血糖过严12例;新近确诊为2型糖尿病,未经过严格的饮食及体育运动,即给予足量的降糖药物15例;未确诊糖尿病而应用降糖药物者18例;热量摄入不足或服药与进餐不匹配者10例;中药所致20例;胰岛素过量8例.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本组9例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60~83岁,平均73岁.全部患者均经饮食控制.所用药物为优降糖,降糖灵,消渴丸,用药量均在治疗剂量内.低血糖反应苜发症状:昏迷6例,精神失常2例,偏瘫1例.预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余8例均得以恢复未留后遗症状.发作时首次血糖:1.11mmol/L~2.01mmol/L.本组9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脑萎缩,2例有3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 本组9例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60~83岁,平均73岁.全部患者均经饮食控制.所用药物为优降糖,降糖灵,消渴丸,用药量均在治疗剂量内.低血糖反应苜发症状:昏迷6例,精神失常2例,偏瘫1例.预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余8例均得以恢复未留后遗症状.发作时首次血糖:1.11mmol/L~2.01mmol/L.本组9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脑萎缩,2例有3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7.
老年癫痫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癫痫门诊收治的65例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老年癫痫患者占所有就诊癫痫患者的2.8%。70.8%为部分性发作,24.6%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6%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发病原因:40.0%为脑血管病,其余主要为脑外伤、脑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氧性脑病、阿尔茨海默病、低血糖等,20.0%原因不明。常规脑电图异常率44_4%,动态脑电图异常率84.2%。80.0%患者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及托吡酯,73.1%为单药治疗,治疗后88.5%发作减少,9.6%未再出现发作,1.9%发作加重。结论老年癫痫绝大多数为继发性癫痫,有明确的病因,部分性发作比例高。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因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且病情复杂,抗癫痫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小剂量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在80岁以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老年糖尿病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就诊的16例T2DM血糖控制未达标的年龄80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原有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沙格列汀治疗24周,检测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体质指数(BMI)、血肌酐(SCr),并观察记录低血糖事件,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后,T2DM患者Hb A1C、FPG、2 h PG[分别为6.43%±0.38%、(6.8±2.8)mmol/L和(8.6±1.7)mmol/L]均较治疗前[分别为8.31%±1.25%、(8.9±3.4)mmol/L和(14.6±3.4)mmol/L]明显降低,低血糖事件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及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胰岛素制剂、阿卡波糖联合应用具有稳态降糖、减少胰岛素剂量、不增加体重和减少低血糖风险等作用,应用于80岁以上T2DM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老年癫痫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癫痫门诊收治的65例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老年癫痫患者占所有就诊癫痫患者的2.8%。70.8%为部分性发作,24.6%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6%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发病原因:40.0%为脑血管病,其余主要为脑外伤、脑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氧性脑病、阿尔茨海默病、低血糖等,20.0%原因不明。常规脑电图异常率44_4%,动态脑电图异常率84.2%。80.0%患者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及托吡酯,73.1%为单药治疗,治疗后88.5%发作减少,9.6%未再出现发作,1.9%发作加重。结论老年癫痫绝大多数为继发性癫痫,有明确的病因,部分性发作比例高。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因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且病情复杂,抗癫痫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小剂量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庆周  刘建英 《职业与健康》2010,26(9):1070-1071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糖尿病Ⅰ号方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方法口服中药煎剂,糖尿病Ⅰ号方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3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空腹血糖超过8mmol/L,餐后2h血糖超过12mmol/L时,加用西药降糖药物;空腹血糖降至6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超过10mmol/L以下时,撤减西药用量;同时予以教育、饮食、运动等常规基础治疗。结果治疗150例,临床治愈45例,好转93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中药糖尿病Ⅰ号方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我院应用诺和锐30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4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均来自本院2005年3月~2006年12月的住院患者,均为临床初诊糖尿病病例,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64±7.6岁。空腹血糖<8.3 mmol/L者5例,8.3~11.1 mmol/L者23例,>11.1 mmol/L者14例。所有病例均无明显肝、肾损害及心血管并发症,无感染、手术、妊娠等应激情况。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血糖升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明显差于血糖正常者,已有文献报道,但对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的血糖值变化、血糖值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报道较少,通过对我科1993~1996年186例脑出血患者病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血糖值的变化与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脑出血病例186例,均无糖尿病病史,其中男126例,女60例,年龄为30~79岁血糖不同程度升高者98例(52%)与国内报道相似,血糖正常者88例,所有病例均经脑CT扫描和临床表现确诊为脑出血。1.2 全部病例的血糖值均为空腹未静脉输液时所采静脉血,按本院检验血糖正常值为6.0~6.66mmol/L,6.7mmol/L以上为  相似文献   

13.
查房记录 程先生今年59岁,确诊2型糖尿病已15年,在饮食和运动控制的同时口服降糖药物。但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很少监测血糖。3年前因足部出现溃疡,查空腹血糖13.2mmol/L,改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癫痫4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癫痫对脑卒中恢复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型癫痫27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9例),缺血血性脑卒中(8例);迟发型癫痫20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缺血血性脑卒中(12例)。早发型癫痫患者中16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12例(75%)无发作;11例未给予抗癫痫治疗,8例(72.72%)无发作。迟发型癫痫患者中15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13例(86.67%)无发作;5例未给正规应用抗癫痫药物,2例(40%)无发作。结论:出血性卒中发生早发型癫痫的可能性大,缺血性卒中更倾向于发生迟发型癫痫。服用抗癫痫药物对早发型癫痫预后并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改善迟发型癫痫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56例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空腹血糖(FBG)>8.0mmol/L、餐后2h血糖(2hPBG)>10mmol/L者。观察组在原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格列美脲1~2mg/d,发生低血糖或血糖下降时,将胰岛素剂量下调。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FBG、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天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8周后,可显著降低血糖、HbA1c,并使胰岛素用量减少。结论单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格列美脲后可显著改善血糖,并且胰岛素用量也减少。  相似文献   

16.
陈明馥  陆久艳 《工企医刊》1996,9(3):129-130
我院自1990年8月至1993年2月收治肛瘘病人684例,其中并发糖尿病病人1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9—76岁。空腹血糖率均为10mmol/L,除1例术前未确诊外,其余11例经治疗血糖控制在5.5mmol/L范围内,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唐伟凡 《现代医院》2005,5(9):56-57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产生长期控制的特点。方法对空腹血糖>11.1mmol/L的1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4w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果糖胺及胰岛素水平的情况。结果空腹血糖从(13.9±0.9)mmol/L降至(6.8±0.6)mmol/L,且这种改善能够维持1年,在1年内7例患者单用饮食控制及运动可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11例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治疗,不需使用降糖药组患者其特点是在治疗中需要较少胰岛素即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结论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成功为今后的良好血糖控制奠定基础,胰岛素治疗达到正常血糖的胰岛素使用量可以预测哪些患者单用饮食控制就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降糖治疗方法,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监测血糖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入院后予“三餐前短效胰岛素(优泌林R)+睡前中效胰岛素(优泌林N)”方案强化治疗,监测空腹血糖9~10 mmol/L,餐后2h血糖11~13 mmol/L,控制欠佳,更换方案为“门冬胰岛素,胰岛素泵泵入”治疗.治疗6d后,血糖得到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2h血糖7~8 mmol/L.后停用胰岛素泵,更换为“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三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优泌林N)晚上睡前皮下注射”,为患者院外继续治疗做准备.监测空腹血糖波动于5.7~6.3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6.7~7.8 mmol/L.虽暂未达到理想目标,但血糖在较短时间内安全、平稳下降,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入院第15天,血糖平稳,出院.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血糖特点合理选择胰岛素种类及胰岛素治疗方案,对此类患者的用药应给予密切监护,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诺和锐30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60例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于15mmol/L。餐后2h血糖高于20mmol/L。患者用诺和锐30强化治疗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等。结果治疗半年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为明显下降,达到理想水平。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能降低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恢复糖尿患者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30例门诊和急诊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使用常规剂量磺脲类药物,但血糖控制不良。应用双相门冬胰岛素30后血糖达到控制良好3个月,之后停用胰岛素,继续以前的口服药物的治疗。结果停用口服降糖药之前3个月内平均血糖为(9.4±7.5)mmol/L,餐后2 h血糖(或随机血糖)为(14.2±7.2)mmol/L;应用胰岛素达标时的空腹血糖为(5.7±0.7)mmol/L,餐后2 h血糖为(7.2±1.4)mmol/L;应用胰岛素期间的空腹血糖为(6.0±0.8)mmol/L,餐后2 h血糖为(7.8±1.2)mmol/L;停用胰岛素时,空腹血糖为(6.1±0.6)mmol/L,餐后2 h血糖为(7.7±1.3)mmol/L。在改用原来口服降糖药后,1个月内平均空腹血糖为(6.5±0.5)mmol/L,餐后2 h血糖为(8.1±0.8)mmol/L,与应用胰岛素前相比,血糖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可能恢复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