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0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共查出有螺面积236 592 m2,活螺密度0.30只/框(每框=0.11 m2),查出阳性钉螺1只,钉螺感染率0.004%;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旱地、水田,分别占总螺面的34%、32%、21%。结论各监测点2006年螺情指标比2005年螺情指标有显著下降,因2005年和2006年各监测点都开展了多次大面积药物灭螺,螺情的下降和防治力度一致。  相似文献   

2.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的效果。方法以环境为单元,现场调查湖沼型地区各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现状。2009年春季,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各环境单元钉螺分布情况,建立各环境林业血防工程及钉螺分布数据库,分析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造林滩地活螺框出现率为14.9%,未造林滩地活螺框出现率为1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2 267,P〈0.01);林农模式的活螺框出现率低于其他模式。造林滩地和未造林滩地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552只/0.1 m2和0.989只/0.1 m2,造林滩地比未造林滩地低44.2%;抚育组和未抚育组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4只/0.1 m2和0.653只/0.1 m2,抚育组的钉螺密度比未抚育组低45.8%。长期造林环境的钉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均为最低。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具有较好的控制钉螺效果,长期造林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抑螺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平坝、丘陵、山区3种山丘亚型,选择15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纵向观察。2010-2014年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4年15个监测点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9.34%下降至5.43%,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0.13%下降至0。钉螺面积从59.34hm2下降到12.53 hm2,下降率为78.89%,无新发现有螺面积,活螺密度从0.19只/框下降到0.10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家畜传染源仍以耕牛为主,监测数量在117~325只之间,4年来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敏感高效的预警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了解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法 按照平坝、 丘陵、 山区3种山丘亚型, 选择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纵向观察。2005-2010年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 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 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5-2010年9个监测点钉螺总面积从351 853 m2 下降到 128 285 m2 , 活螺密度从0.70只/0.1 m2 下降到0.21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从0.06%下降到0, 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2005-2010年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19.41%下降到7.62%,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1.93%下降到0.10%,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4.50%下降到1.02%。 结论 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 但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 应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了解沙市区2009-2013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 分析人、 畜病情及螺情变化。结果 结果 2009-2013年, 沙市区人群和耕牛血吸 虫感染率分别由2.24%和1.92%下降到0.63%和0, 分别下降了71.88%和100%; 钉螺面积由760.40 hm2 下降至715.08 hm2 , 下降率为5.69%, 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6.32%和0.67只/0.1 m2 下降到18.30%和0.53只/0.1 m2 , 分别 下降了30.47%和20.90%。2012-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人、 畜感染率, 能有效控制螺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内钉螺控制策略与措施,为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资料,对1998-2017年君山区垸内钉螺指标变化与钉螺控制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君山区垸内钉螺面积由1998年的1 496.66 hm2减少至2017年的23.48 hm2,累计减少了98.43%;活螺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003年最高的20.61%和0.45只/0.1 m2下降为2017年的2.06%和0.03只/0.1 m2;感染性钉螺面积最高的为2001年,共发现了79.36 hm2,2007年以后则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1998-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到君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经费共39 885.7万元,其中用于垸内药物灭螺8 177.09万元、垸内环境改造灭螺21 350.00万元。结论药物灭螺结合环境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效果显著,但要加强对历史有螺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平坝地区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广汉市联江村监测点的血吸虫病疫情进行调查。结果 2005-2009年钉螺总面积从10 710 m2下降到7 870 m2,活螺密度前4年比较稳定,但2009年回升较多为1.17只/框(每框=0.11m2),5年来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2005-2009年人群血清阳性率从7.44%下降到3.73%,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0.52%下降到0。2005-2009年家畜耕牛除2006年查出3头病牛,阳性率30%以外,其余年份均未查出阳性病牛。结论 2005-2009年广汉市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钉螺总面积均下降,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析安徽马鞍山市辖区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评估到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风险。方法 009~2013年期间,通过免疫学和病原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畜病情监测;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螺情监测;同时,通过人畜化疗和钉螺控制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结果2009~2013年,人群治疗及扩大化疗2 060人次,采用IHA法共筛查20 622人次,血检阳性率平均为3.75%,处于徘徊稳定状态;kato法粪检查病1 526人次,均未查出阳性。5年间家畜扩大化疗279头次,家畜查病231头次,均未查出阳性。2009~2013年,开展药物灭螺611.3 hm2,环境改造灭螺10.7 hm2,开展螺情监测3 152 hm2,均未查获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从2009年0.205只/0.11m2下降到2013年的0.007 5只/0.11m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有螺面积比2009年下降44.1%。结论2009年以来,马鞍山市辖区血吸虫病疫情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5年间均未查出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和有螺面积逐年下降,距离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差距逐渐缩小。目前主要障碍仍然是辖区尚有较大面积的钉螺分布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的疫情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每年在历史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监测,对从事农业劳动的高危人群及外来人员采用IHA法初筛,阳性者用粪便集卵孵化法检查,用顶管孵化法监测流行村的家畜.结果 通过监测2006年发现血吸虫病患者3例,2005年查到病牛2头,其余年份没有发现血吸虫人畜感染;2001年钉螺面积147 268 m2,2006年回升至633704 m2,2011年又下降至149651 m2,钌螺面积构成以田块为主,占传播阻断地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0.88%,钉螺分布局限;2002 - 2006年查出阳性钉螺,钉螺感染率0.03%~0.87%.结论 2001 - 2011年云南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有钉螺分布,且发现感染性钉螺和病畜.  相似文献   

13.
2005-2009年连续5年在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湖北省监利县红城乡窑圻垴村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1.46%降至0.91%,下降了37.67%,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耕牛感染率由11.48%降至2.74%,下降了76.13%;活螺平均密度由0.194只/0.1 m2降至0.071只/0.1 m2,下降了63.4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监测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但仍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52个乡(镇)3 657个村开展螺情和疫情监测.螺情监测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到的钉螺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疫情监测用血清学筛查,对阳性者作粪检,检查有螺村和来自尚未控制血吸虫病县的人(畜).结果 在18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691 100 m2;解剖钉螺81 31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检查194 186人,阳性2 853人,阳性率为1.47%;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9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的人(畜).结论 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2005年在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设立国家级监测点,连续每年开展血吸虫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监测工作。结果 2005-2010年监测点人群血吸虫血清阳性率从26.35%下降到7.57%,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57%下降到0.71%。2005-2010年监测点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2005-2010年监测点钉螺面积从16 240 m2下降到3 920 m2,活螺密度从1.13只/0.11 m2下降到0.19只/0.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西昌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应继续做好监测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下一步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4年九江市血吸虫病防治数据,建立数据库,分析流行区范围变化、人畜感染率、血吸虫急性感染和突发疫情、感染性钉螺环境等指标。 结果 2014年与2008年相比,人、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8.40%、92.54%,感染性钉螺面积从103.24 hm2下降为0,有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密度分别从14.86%和0.334 5只/0.1 m2下降至6.89%和0.126 5只/0.1 m2。除2011年及2014年外,各年度均有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发现。 结论 九江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效果显著,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仍需加强风险控制及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评价云南省洱源县节水灌溉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 方法 调查云南省洱源县节水灌溉血防工程 实施前后螺情, 收集并分析工程所在村螺情和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指标。 结果 结果 洱源县节水灌溉工程区有螺框出现率由改 造前的10.70%下降至改造后的2.27%, 钉螺密度由0.42只/0.1 m2 下降到0.10只/0.1 m2 , 57%的沟渠消灭了钉螺。2009年 工程所在村钉螺面积较2005年下降了49.18%,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99.38%。 结论 结论 节水灌溉工程是消灭钉螺、 控制 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掌握开化县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 为制定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 每年对监测点的螺情、 人畜病情及相关流行因素等开展监测, 收集各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2008-2014年累计发现螺点62个, 有螺面积2.30 hm2 , 活螺平均密度0.023只/0.1 m2 , 螺情呈 下降趋势,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亦未发现本地和输入性血吸虫病人、 病畜。 结论 结论 开化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稳定, 但 仍存在输入性传染源的可能, 仍需重点做好螺情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7-2019年武汉市90个省级重点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村的风险监测结果,并进行风险评估,为开展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方案(2017年版)》及《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武汉市90个省级重点血吸虫病风险监测村进行风险监测,统计并比较2017-2019年监测村的螺情、野粪污染、哨鼠感染及人畜活动情况。对各年份风险监测结果进行Ⅰ~Ⅲ等级风险评级,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7-2019年累计查螺436398框,解剖钉螺10404只,其中活螺6449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0148只/0.11 m2。活螺平均密度由2017年的0.0291只/0.11 m2下降到2019年的0.0065只/0.11 m2。各年份均无阳性钉螺。2017-2019年3年间有螺地带野粪数量有所下降。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无阳性哨鼠。各年份监测地带部分区域都有垂钓休闲和旅游人员活动。所有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武汉市重点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钉螺分布,流动家畜野粪污染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需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工作,加大查、灭螺力度,完善对流动人群和家畜的监测和管理,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10年的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评价防治效果。结果经过10年的综合防治,全省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4 364.79 hm2降至2013年的1 528.50 hm2,减少了64.98%,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别由2004年的4.71%和0.26只/0.1 m2降至2013年的1.35%和0.04只/0.1 m2,降幅分别为71.34%和84.62%。2008年后仅2011年和2013年查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人群感染率(0.002 1%)与牛感染率(0.020 9%)分别较2004年下降了99.84%和99.44%,2008年后未再发现急性感染病例。疫情较重的212个一、二、三类村均下降为四类和五类村,达到了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流行区村民及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和98%以上。结论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显著,但巩固和扩大现有防治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