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殊性能毫微粒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毫微粒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咎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其粒径一般为10-100nm,是靶向制剂中粒径最小的一种。由于其粒子细,因而可供静脉注射和做成冻干品。毫微粒制品较脂质体稳定且易制易,是比较理想的靶向载体。本文就免疫毫微粒、磁性毫微粒、磷脂毫微粒和光敏毫微粒的特性、制备及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合成和鉴定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制备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和聚氰酯聚合物的毫微粒,测定二种毫微粒的体外特性。方法:用^1H-NMR,^13C-NMR和FTIR测定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共聚物的分子量,用乳化/蒸发法制备毫微粒。结果:^1H-NMR,^13C-NMR和FTIR光谱与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的结构相符,合成共聚物的分子量是6680,用HPLC测定毫微粒的包封效率时,共聚物对salvicine的测定无干扰,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毫微粒的包封率是92.6%,聚氰酯聚合物的包封效率是98.9%。二种毫微粒的粒径均为250nm左右。Zeta电位值受聚合物结构的影响,与聚氰酯毫微粒比较(-23.1mV),聚乙二醇化聚氰酯毫微粒显示低的Zeta电位值(-9.6mV)。毫微粒的体外释放显示一个开始的突释效应,然后缓慢释放达28天。结论:聚乙二醇化聚氰酯毫微粒可能是salvicine体内抗肿瘤作用的一个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3.
毫微粒为固态胶体颗粒,大小在10—1000nm之间,由大分子物质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白蛋白毫微粒不仅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和抗原性,而且对亲水性药物有较高的负载能力.很适合用作药物载体,口服或静脉注射时,通过控制白蛋白毫微粒的粒径不仅可实现药物的靶向性,还可达到缓解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白蛋白毫微粒的研究很多,在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载多柔比星的普通毫微粒、全抗体免疫毫微粒和抗体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比较它们对肿瘤的体外和体内靶向性,寻找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制剂。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F),将兔抗大鼠乳腺癌细胞系Walker-256细胞的多克隆抗体(Wab)和其F(ab’)2片段即WF(ab’)2与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RB)的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DRB-HSA-NP)交联,制备全抗体免疫毫微粒Wab-DRB-HSA-NP和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WF(ab’)2-DRB-HSA-NP,比较它们的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和体内组织器官靶向性。结果 与DRB-HSA-NP相比,两种免疫毫微粒均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特异靶向性,瘤体内给药后在瘤体内的滞留量也显著增高,特别是WF(ab’)2-DRB-HSA-NP,由于所偶联的抗体切除了FC段,降低了抗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结论 免疫毫微粒,特别是WF(ab’)2-DRB-HSA-NP具有较好的肿瘤肥向性,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5.
毫微粒作为多肽药物鲑降钙素(sCT)口服给药载体的可能性在大鼠已被研究。已经证实毫微粒能保护sCT免遭消化酶的催化降解,并且该稳定作用受大分子单体结构的影响。本文讨论了毫微粒的化学结构对其在胃肠道的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和强度,以及毫微粒的粘液粘附作用和对sCT体内吸收增强作用之间的相关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聚乙烯胺(PVAm)、聚甲基丙烯酸(PMAA)、聚N-乙烯基乙酰胺(PNVA)的毫微粒制备采用先前已报道方法,由2,2-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大分子单体和苯乙烯之间的分散共聚合反…  相似文献   

6.
毫微粒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希明  张钧寿 《药学进展》1998,22(3):133-138
毫微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点,现已成为药剂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以三种常见的可生物降解聚合材料为例,综述了毫微粒的制备方法,同时介绍了毫微粒载体在靶向释药,性能改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陶金成  简炎林 《中国药房》2004,15(2):113-115
固体类脂纳米粒(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是近年来很受重视的一种毫微粒类给药系统。它是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类脂如卵磷脂、甘油三酯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 50nm~ 1 000nm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 SLN具有靶向控释、增强药物稳定性、载药量高、毒性小、可大批量生产和灭菌等优点。本文拟就 SLN的制备、特性和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聚α-氰基丙烯酸丁酯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作为药物载体的聚α-氰基丙烯酸丁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就其制备工艺、体外释药和体内分布、毒理学和稳定性等作一介绍。方法:查阅聚α-氰基丙烯酸丁酯作为载药毫微粒的国内外文献。结果:聚α-氰基丙烯酸丁酯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释药速率可控、靶向性,能够改变药物体内分布等优点。结论:聚α-氰基丙烯酸丁酯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含药胶体颗粒可为体内单桂吞噬系统(MPS)摄取,迅速从血中清除而不能长效,为此,可在颗粒上吸附亲水性共聚物或在脂质体中加入神经节青脂或聚乙烯醇脂肪酸酯使其不易被MPS识别。然而对于生物降解的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粒,即使吸附了亲水性共聚物也可能在血中产生脱吸附而仍不能达到长效。本文选用亲水性聚合物海藻酸钠直接制备毫微粒作为药物载体以克服脱吸附问题,另选用阿霉素作模型药物制备合药毫微粒。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9.5mL0刀6%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0.smL18mmol·L-‘氯化钙溶液,搅匀,再加入2mLO.05%聚L…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抗癌毫微粒,并用环境扫描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制备条件时阿霉素磁性毫微粒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蛄果是,随着引发剂用量增大、反应温度提高,毫微粒粒径先是减小而后增大,并且颗粒间团聚现象变得严重;随着搅拌速度增加,毫微粒粒径逐渐减小,而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淋巴靶向制剂——吸附抗癌药毫微粒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介绍新型淋巴靶向制剂———吸附抗癌药毫微粒活性炭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近年来的文献 ,对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体内外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 ,普通市售活性炭仅用作脱色、吸附热原与除味等。以微粒球磨机为粉碎器械 ,可加工制备粒径达1 0 0nm左右的纳米炭微粒 ,具有优越的淋巴趋向性。结论吸附抗癌药毫微粒活性炭在临床治疗癌症方面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续Ⅱ)张志荣,魏振平(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3.3冷冻干燥如将毫微粒贮存于水中,便会发生聚合材料的生物降解,药物泄漏及药物降解,故多数情况下需将毫微粒混悬液进行冻干处理,通常在低于10Pa的条件下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13.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了目前适用的制备载药毫微粒的方法,不同制备方法工艺上的优缺点以及对包封率制备过程中包载上去的药物占投药量比例的分析。重点是其制备、精制、灭菌及冷冻干燥对药物最适合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背景材料与指南,还涉及到对制成注射剂的毫微球的精制、灭菌及冷冻干燥方面所应达到的制剂学上的特殊要求。此外还综述了毫微粒制剂药物靶向及缓释方面的最新研究发展,对防止毫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吞噬所进行的体内研究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氯氨-T法用^125I标记BSA,再次其掺入到制备毫微粒的材料中,制备成放射标记的毫微粒,粒径在150-210nm之间。我们通过核素示踪法和放射自显影,对(两种)毫微粒给小鼠灌胃后的吸收,分布及清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聚酯微粒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利敏  张强  李玉珍  顾忠伟 《药学学报》2000,35(11):850-853
目的 探讨利用一种新型聚酯材料—ε-己内酯-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PCLA)制备微粒型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双乳化溶剂蒸发技术制备ε-己内酯-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微粒(PCLA-MP),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粒径分析仪(particle analyser)测定粒径;以胰岛素(INS)为模型药物,制备胰岛素聚酯微粒(INS-PCLA-MP);建立了测定INS包封率的HPLC方法;INS抗体捕捉实验考察PCLA-MP载药机理;以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介质,探讨INS-PCLA-MP体外释药特性;建立了药物致大鼠糖尿病模型,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AP)测定血糖值来评价INS-PCLA-MP经皮下给药后的降血糖作用;以INS-SOL为对照,计算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制备的微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1.9 μm;INS的包封率为76.46%;抗体捕捉实验证实,被包封的INS中只有小部分(18.25%)分布在MP的表面;INS-PCLA-MP的体外释放曲线包括突释相及随后的缓慢释放相;药效学研究表明,12 u.kg-1的INS-PCLA-MP经糖尿病大鼠皮下给药后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2.95%。结论 PCLA嵌段共聚物作为药物输送系统的载体材料有着良好的前景,PCLA-MP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6.
脂质微粒作为基因药物载体,用于全身药物递送,目前已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其中,脂质纳米微粒(lipid-based nanoparticles,NP)药物载体,在进行基因药物递送时,为克服体内的各种生理屏障,粒径需在100 nm以下,本文将重点介绍这类NP的配方和组装。NP作为一种核酸药物的脂质微粒递送载体,与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区别主要在于粒径大小,NP的粒径通常在100nm以下。影响NP粒径的主要因素包括脂质的构成、脂质与核酸的比例,以及制备方法等。NP所递送的核酸主要包括质粒DNA,siRNA,反义寡核苷酸。  相似文献   

17.
骨髓靶向柔红霉素毫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1),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动物体内经时变化过程及骨髓靶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微粒径为70nm,分布范围30-220nm,包封率为97.0%,载药一达55.7%;小鼠胸脉注射相同剂量1及柔红霉素后,前者股骨内峰浓度提高到1.62倍,AUC提高到4.87倍,总靶向效率从5.17%提高到24.19%,表明1具骨髓靶向性。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应用药物载体作为增进药物疗效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已经注意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个别载体,诸如可生物降解的多聚物、可溶性的大分子和其它已经应用的给药系统。微粒型载体包括所有胶体系统,如脂质体、乳剂、微囊、微粒和毫微粒无疑将用于注射给药。微粒载体对抗真菌药和免疫调节剂特别有用,因为它们在体内是被动地集中在巨噬细胞簇里。脂质体是广泛研究过  相似文献   

19.
1976年,Birrench等提出了毫微囊(Nanocapsules)、毫微丸(Nanopellets)和毫微粒(Nanopartic1es)等概念(以下统称为毫微囊,简写为NC)。1978年,Matty等开始对NC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NC具有一定的组织靶向性、可生物降解性及缓释等特点,引起各国学者的很大兴趣。以NC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而国内的有关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国内这一新领域研究的开展,现将国外有关NC的制法、体内分布、代谢、毒性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一、制备方法 NC的制法是随着囊材的发展而发展的。七十年代末,人们选用明胶、白蛋白等天然材  相似文献   

20.
肝靶向羟基喜树碱缓释毫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张志荣  路伟 《药学学报》1997,32(3):222-227
采用吸附—包裹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啶烷酮包被的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研究了该毫微粒的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载药量、体外释药特征、动物体内的分布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平均粒径dav=81.2nm,载药量为1.22%,体外释药速率符合Higuchi方程:Q=0.0615+0.0940t,静脉注射后15min,即有68.2%羟基喜树碱浓集于肝脏。血浆药浓—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药动学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Vc=3.548L,T1/2β=146.99h,CL=0.1788L·h-1。说明该载药毫微粒具有明显的肝靶向和缓释作用。本文报道的吸附─包裹法对水、脂不溶性药物聚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粒的制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