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小切口囊外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56例(59眼)行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视力。结果 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月,视力<0.1者5眼,0.1~0.4者12眼,≥0.5者42眼。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是白内障术后视力不佳的原因。结论 隧道式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是在相对密封的状态下操作,因而对高度近视较为安全,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对硬核(IV^ /V)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应用。方法:本组58眼采用颞上象限或鼻上象限5.5-6m挑眉式巩膜切口,应用ACM维持前房稳定深度,象限咬切法娩核,囊袋内完成ECCE及IoL植入。结果:术后3天眼视力≥0.6者32眼(55.2%),术后1月视力≥0.6值46眼(79.3%),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角膜散光明显减少。结论:对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效果良好。此法无需复杂设备,目前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经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236例(255眼)。结果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角膜水肿33.73%,前房积血2.75%后囊破裂1.96%。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力恢复快,术中术后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出术与传统囊外摘出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白内障复明行动中老年性白内障手术1437例(1675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与传统的囊外摘出术两种方法进行手术,术中都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小切口组(A组),716例(846眼);传统囊外摘出组(B组),721例(829眼)。对两组手术效果(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7d视力比较:A组,视力低于0.3者59眼(6.97%),0.3~0.5者183眼(21.63%),0.5以上者604眼(71.5%);B组,视力低于0.3者128眼(15.44%),0.3~0.5者583眼(70.32%),0.5以上者118眼(14.23%)。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损伤、前房积血、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及瞳孔夹持。两组比较:A组发生并发症260眼(30.73%),B组发生并发症388眼(46.8%)。两组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力:x^2=30.26,P〈0.01;并发症:x^2=45.59,P〈0.01)。结论在大规模白内障复明行动中,应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较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术后视力较好,手术并发症较小,且无需昂贵的设备及特殊器械,手术步骤简单.适宜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囊外摘出小切口与常规角膜缘切口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往我院常规角膜缘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手术切口大,需缝合3~7针。手术时间长。术后视力恢复慢或不满意,术后散光明显。2002年5月~2003年8月开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发现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所需时间较短,术后视力恢复较好,角膜散光较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与超声乳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16  
目的 比较小切口非乳化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对60例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60例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小切口非乳化组术后7天裸眼视力≥1.0者8例(13.33%),0.5-0.9者39例(65%),≤0.4者13例(21.67%),超声乳化组≥1.0者5例(8.33%),0.5-0.9者50例(83.34%),≤0.4者5例(8.33%)。角膜内皮浑浊:小切口组11例(18.33%),超声乳化组8例(13.33%)。结论 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及超声乳化术疗效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者简便、易行、经济,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白内障14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适于基层医院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已成为白内障的常规手术.由于超声乳化仪价格昂贵,以及基层医院的白内障大多为成熟期甚至过熟期,使超声乳化术很难在基层医院推广.而我科开展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简便,无需特殊的器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的碎核技术。方法3 68例(392眼)白内障用碎核器碎核保证了巩膜隧道式小切151下ECCE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后1周裸眼视力大于0.5者284眼,占72.45%,矫正视力大于0.5者350眼,占89.29%。结论 该碎核技术碎核易,损伤少,切口小,可不缝合,减轻了手术散光,视力恢复快,不需昂贵设备。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采用小切口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27例27跟,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27眼。男10例10眼。女17例17眼;年龄47~69岁,平均60.5岁。均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窄Ⅲ~窄Ⅳ;视力:光  相似文献   

11.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临床比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比较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对术后视力、角膜散光、角膜水肿的影响。方法:对158例(174眼)分别施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现代囊外摘除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水肿。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有差异性(P<0.05),术后视力无差异性(P>0.05),核硬度Ⅰ~Ⅱ级的患者,两种术式对角膜水肿无影响(P>0.05),核硬度Ⅲ~Ⅳ级患者,两种术式对角膜水肿有差异性(P<0.05)。结论:对年龄大晶状体核硬的患者,虽然现代囊外摘除术后散光大一些,但视力不受影响,对角膜水肿影响小,故应选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对于晶状体核小者,选择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防盲治盲工作中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对2013-09/2014-08通过“舟山市定海区残疾人康复工程”,在我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425例42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视力、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值,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对比和重点分析。
  结果:白内障患者425例425眼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9例;0.05~0.3者326例。晶状体核硬度:Ⅲ级核63例,Ⅳ级核257例,Ⅴ级核105例。术前平均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分别为44.6±1.52D 和1.35± 0.96 D。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 mo。最佳矫正视力:<0.05者5例(脱盲率98.8%);0.05~<0.3者8例(脱残率96.9%);0.3~<0.5者42例;0.5~0.8者127例;≥0.8者243例。术后平均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分别为44.5±1.42 D和1.47±1.00 D,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例(0.9%),角膜后弹力层脱离3例(0.7%);术后短暂性角膜水肿18例(4.2%),前房积血4例(0.9%);无感染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恢复白内障患者视力。在不具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条件的地区和医院内开展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前房维持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前房维持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1例(497眼)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维持灌注,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无一眼因眼压波动而造成术中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0.9者264眼,占53.12%,第3天≥0.5者325眼,占65.39%,≥1.0者155眼,占31.18%。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术中使用前房维持器,能较好地维持前房和眼内压,简化手术操作,使手术更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性白内障285例285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充分散瞳,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对术中、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d裸眼视力>0.3者265眼(93.0%),≥0.5者245眼(86.0%)。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有切口愈合快、术后反应小、减少术后散光,易于防止和处理术中发生的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1/2010-06在我院住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且资料完整的32例56眼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根据患者年龄、眼球筋膜情况、视神经受损程度及术后要求达到的靶眼压确定术中用或不用丝裂霉素C(MMC),其中29眼术中使用MMC,27眼不使用MMC,患者均有明显的晶状体混浊。随访6~24(平均14.2±6.7)mo。结果:术中使用MMC组29眼,术前眼压(39.2±10.6)mmHg,术后眼压(13.2±5.5)mmHg,仅1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不使用MMC组27眼,术前眼压(30.1±9.2)mmHg,术后眼压(17.5±8.1)mmHg,有4眼需辅助1种局部降眼压药,1眼需辅助2种局部降眼压药,1眼再手术。术后不需使用降眼压药者49眼(88%)。术后47眼(84%)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75例80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劈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3~12mo。

结果:术后第1d视力0.3~0.5者37眼,≥0.6者21眼,术后1mo 0.3~0.5者43眼,≥0.6者26眼。角膜散光在术后1wk为1.75±0.55D,与术前0.85±0.29D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 0.92±0.48D和3mo 0.89±0.3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眼术中后囊破裂,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后角膜内皮波纹状水肿2眼,术后3d左右消退; 斑块状水肿2眼,术后2wk内消退。一过性高眼压2眼。

结论: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效果好,手术成本低,操作简便,并发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侧切口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吸除皮质的效果。方法 2007年9月23日到10月25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8例31眼,行常规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利用侧切口吸除皮质,效果良好。结果 28例31眼中1眼玻璃体脱出,且系撕囊过小,旋核时引起县韧带断裂引起。其余30眼均通过主切口和侧切口完成皮质吸除,并且在利用侧切口吸除皮质过程中前房及囊袋充盈良好,其充盈程度明显好于通过主切口的操作,术中观察皮质吸除基本干净,县后囊膜完整无破裂。术后第一天30眼散瞳后裂隙灯观察均无晶状体皮质残留。结论 侧切口吸除皮质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手术源性散光(SIA)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22例(139只眼)行小切口无缝合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测量角膜散光度,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值;并测量角膜中央区内皮细胞的密度、丢失率.结果 术后1周、1个月角膜散光度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IA值与术后1周、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所致SIA较低,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  相似文献   

19.
王龙  张媛  徐洁慧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133-1135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 方法:对82例82眼纳入复明工程的白内障患者行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前囊膜染色、环形撕囊联合截囊、辅助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重点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出院时裸眼视力≥0.3者67例占82%; 出院1wk时裸眼视力≥0.3者76例占93%, 其中≥0.8者45例占55%。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