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肺静脉的解剖存在变异,其与房颤的发生关系密切,射频消融术可完全治愈房颤。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肺静脉解剖结构的观察、手术径路的设计及手术器具的选择有指导作用。目前,肺静脉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2.
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简单、易行,获取的影像学信息丰富、细致,其在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就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其获得的解剖学信息和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简单、易行,获取的影像学信息丰富、细致,其在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就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其获得的解剖学信息和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应用双源Flash CT多种后处理方式,显示肺静脉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类型,描述并测量肺静脉口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肺静脉解剖学信息,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定位。方法:将临床诊断为房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83例、持续性房颤组17例),通过DSCT肺静脉成像对左房及肺静脉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评价肺静脉解剖及其变异情况、肺静脉各支口径大小。结果:肺静脉开口数目有2~6个不等,肺静脉总变异率为39%(39/100),肺静脉变异的发生率左、右肺静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各开口最大径及最小径分别为:左上肺静脉,最大径(20.37±2.91)mm、最小径(15.71±1.19)mm;左下肺静脉,最大径(16.25±1.57)mm、最小径(11.45±1.62)mm;右上肺静脉,最大径(22.15±2.19)mm、最小径(18.87±2.04)mm;右下肺静脉,最大径(18.81±2.12)mm、最小径(15.25±1.25)mm。同侧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均值均大于下肺静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DSCT肺静脉成像可对肺静脉各支的口径及数目进行准确评价,能够作为房颤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玲  祁荣兴  刘君 《放射学实践》2022,37(5):653-657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的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是目前治疗AF可靠有效的方法,但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其在评估心脏形态和功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预测房颤术后复发风险,有助于消融手术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1987年Borggrefe等[1]首先报道使用经皮穿刺消融(percutaneous ablation)治疗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以来,对远端肺静脉及左房后壁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反复发作及难治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越来越普遍[2,3].多排螺旋CT肺静脉造影(MDCT pulmonary venography,MDCTPV)可为其提供左房及肺静脉二维(two- dimensional,2D)、三维(three-dimensional,3D)解剖,有助于消除异位起搏点、减少并发症,并用于术后随访[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直视下经球囊超声消融系统进行静脉消融治疗 5例慢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选择 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房颤病人 ,采用球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肺静脉内超声消融 ,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 ,消融部位为肺静脉根部 ,总计对 2 0根肺静脉进行了超声消融 ,消融温度 6 0℃ ,时间为 2 0 0s。结果 复跳后心外膜标测示 3例为窦性心律 ,术后平均随访 4 3(2 8~ 6 1)d ,仅 1例 (2 0 % )患者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心脏手术术中采用经球囊超声系统进行肺静脉消融操作方便 ,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MSCT)对左心房和肺静脉进行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 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肺静脉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测量各支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及形态,观察左心房的大小及左心房耳部的形态.结果 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方式及肺静脉解剖学变异,肺静脉解剖变异占总样本数的16.8%(39/232).各组肺静脉开口均呈上下径大于前后径的椭圆形.房颤组及对照组中左心房的内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房颤组:(39.47±8.98)mm;对照组:(36.94±5.49)mm;P=0.02],而2组患者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肺静脉上下径:左上(18.15±1.35)mm,左下(16.96±1.18)mm,右上(17.50±1.12)mm,右下(17.65±0.94)mm;对照组肺静脉上下径:左上(18.07±0.94)mm,左下(17.50±0.57)mm,右上(18.03±1.02)mm,右下(17.94±0.76)mm,P值均>0.05;房颤组肺静脉前后径:左上(12.26±1.89)mm,左下(11.96±0.61)mm,右上(12.32±1.08)mm,右下(12.39±0.95)mm;对照组肺静脉前后径:左上(12.74±1.03)mm,左下(12.23 ±0.75)mm,右上(12.64±0.87)mm,右下(12.72±0.67)mm,P值均>0.05].结论 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不仅可以了解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肺静脉及左心房解剖变异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评价心房功能和风险,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诸肺静脉,提出肺静脉径线、截面积变化与性别及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肺静脉Ⅰ型253例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56iCT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阴性,对原始图像进行多期重建,确定心脏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分别对诸肺静脉各径线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除左上肺静脉长径外,余右上下及左下肺静脉径线及截面积,45%期相均显示较75%数值增大(t=6.941~20.504,P<0.01)。除左上肺静脉长径外,在心动周期同一时相男性肺静脉长径均高于女性组(t=2.796~4.932,P<0.01),按照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期相诸肺静脉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1.124,P>0.05)。分别对45%及75%时相提出诸肺静脉95%截面积可信区间的范围。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肺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诸肺静脉径线;肺静脉截面积变化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有关,与性别无关。多层螺旋CT无创肺静脉成像为临床成功实行射频消融及术后评价肺静脉狭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CPVA)术前后肺静脉间嵴部宽度的变化。方法房颤患者共24例,CPVA术前及术后3~6个月用64排螺旋CT测量其肺静脉间嵴部宽度。结果与CPVA术前相比,术后房颤患者左侧肺静脉间嵴部宽度及左肺静脉与左心耳间嵴部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9~0.380),右侧肺静脉间嵴部宽度及左心房容积明显缩小(P=0.000~0.014)。结论房颤患者CPVA术后右侧肺静脉间嵴部宽度及左房容积逆重构,而左侧肺静脉间嵴部宽度及左肺静脉与左心耳间嵴部宽度未见明显逆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各种变异的显示,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信息。方法:收集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者共712例,其中男449例,女263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3岁。以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并统计肺静脉开口数目、副肺静脉及肺静脉共同开口情况,进行分型,并对肺静脉共干、副肺静脉在性别及肺静脉变异左右侧别有无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4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共532例(74.7%);副肺静脉型85例(11.9%),其中左副肺静脉6例,右副肺静脉72例,最上肺静脉7例;肺静脉共同开口型86例(12.1%),其中左侧肺静脉共干76例,右侧肺静脉共干6例,双侧肺静脉共干4例;混合型9例(1.3%)。肺静脉的变异率为25.3%。副肺静脉发生率男性为14.3%,女性11.4%,肺静脉共干发生率男性14.0%,女性12.2%,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变异率左侧13.3%(95/712),右侧12.8%(9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较大,对肺静脉进行合理的分型,有助于肺静脉与左心房关系的解剖学评估,可为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肺静脉解剖路线图。  相似文献   

13.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后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典型和不典型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52冽原发和肝转移瘤患者经皮射频消融术后或术后1月,如果效果显著3月后应用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根据肿瘤灶毁损的程度及时间的变化,消融区影像表现差异大。结论:肝脏肿瘤消融术后螺旋CT扫描,尤其是三期增强扫描对治疗后的疗效及并发症可作出精确的影像诊断,对确定肿瘤残存及复发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RFA)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原发和转移性肝脏肿瘤28例,采用Radoionics中空冷却射频仪在CT引导下将射频电极置于肝肿瘤内,同时置入20G的穿刺针,从穿刺针中注入生理盐水5~10ml后进行治疗。并随访6~36个月,运用螺旋CT三期扫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8例肝脏肿瘤,病灶32个,原发者20例,转移者8例,肿瘤最大直径≤3cm为26个,肿瘤直径在3~5cm之间为6个,经过RFA治疗,肿瘤完全坏死为25个,部分坏死占7个。6个月生存率100%,12个月生存率71.4%(20/28),生存36个月1例,部分病例还在随访中,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肿瘤直径≤3cm的肝脏肿瘤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左心耳血栓、肺静脉的解剖与变异、左心耳的形态及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的毗邻关系.其中有37例患者同时进行了经食管超声检查(TEE).结果 50例房颤患者均获得可用于诊断的图像.在37例TEE检查的病例中64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8例,正常29例,有33例与TEE相符合.50例中41例肺静脉为4支,占82%,9例检出肺静脉变异,占18%;左上肺静脉(LSPV)最大径为(2.28±0.29) cm, 开口的角度为32.06°±9.84°,左下肺静脉(LIPV) 最大径为(1.73±0.28) cm, 开口的角度为13.33°±9.55°,右上肺静脉(RSPV)最大径为(2.03±0.42) cm,开口的角度为28.36°±10.03°,右下肺静脉(RIPV) 最大径为(1.88±0.37) cm,开口的角度为14.34°±8.22°.同测肺静脉之间距离变异较大,左侧平均为(0.73±0.34) cm,右侧平均为(0.76±0.38) cm.50例患者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间为0.12~1.41 cm不等,平均距离为(0.67±0.21) cm, 左心耳开口与左上肺静脉开口处于同一水平者44例,略高于左上肺静脉开口者4例,略低于左上肺静脉开口者2例.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能准确检出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准确反映肺静脉与左心耳的解剖及变异以及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间的关系,对射频消融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肺静脉的解剖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也常发生变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肺静脉相关疾病的逐渐认识,充分了解肺静脉的正常解剖关系及变异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对MSCT技术在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现状、优缺点和进展作一综述患者。  相似文献   

17.
房颤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关于其触发及维持机制存在不同认识,与此相关的射频消融治疗策略也未能达成一致。近年来关于房颤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诸如房颤转子、自主神经丛等学说也得到了临床支持,并影响到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策略。本文对房颤机制及消融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RFA)是一种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的治疗手段。肝细胞癌RFA术后可能具有完全消融、肿瘤残余、局部肿瘤进展及新发肿瘤等不同的治疗效果。CT、MRI及功能MRI是评价肝细胞癌RFA术后疗效重要的影像学手段。正确认识肝细胞癌RFA术后不同疗效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及时、准确地发现术后肿瘤残余、局部肿瘤进展及新发肿瘤尤为重要。针对CT、MRI及功能MRI在肝细胞癌RFA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肺静脉的变异和同侧肺静脉分支间的分型位置关系进行研究,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准确定位。资料与方法选择478例行房颤消融术的患者,术前64排CT行心脏增强扫描,三维重组左心房和肺静脉,对肺静脉的数量、位置、分型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肺静脉计数约80%为标准肺静脉,显著变异者约占0.6%,左肺静脉分支间关系位置分型中,倾斜型占84.3%,上下型和前后型分别占13.6%和1.5%;右肺静脉分支间关系位置分型中,倾斜型占90.8%,上下型和前后型分别占0.4%和8.2%。结论肺静脉分支间有典型的位置分型,少数患者肺静脉有显著变异,术前常规64排CT检查可显示变异和位置分型,对指导环肺静脉隔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静脉-左心房连接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对86例患者(房颤组42例,对照组44例)行64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肺静脉-左心房连接关系,对肺静脉近心端形态、径线,肺静脉前庭区大小、形态进行房颤组与对照组分析.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总的肺静脉解剖学变异为24例,占28%,发生率在房颤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各肺静脉左房入口的上下径与前后径均大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房颤组左房前后径及前庭区周长均大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对左心房及肺静脉提供详细的解剖形态学信息,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房颤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