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椎管狭窄是老年人群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是由于椎间盘脱出后压迫脊髓所引起的临床疾病,多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CS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会引起一系列脊髓压迫症并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均造成不利影响~([1])。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CSM的主要手段,能够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生理曲度,进而改善相关的临床症状。目前可供选择的手术入路和手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动态MRI检查下颈椎不稳患者颈椎屈伸过程中各椎体间水平位移或相邻椎体间成角位移程度及脊髓与椎管关系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3例临床颈椎疾病患者,均行颈椎屈曲、中立和伸直位MRI检查。观察颈椎椎管狭窄程度及受压部位的变化。结果下颈椎不稳患者后伸位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加重者(30/43)较前屈位(10/43)明显多(P0.01)。结论颈椎动态MRI检查有利于反映颈椎退变因素所致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真实情况,后伸位对常规检查补充意义大。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变中最严重的一类疾患,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压迫理论、缺血理论、不稳定理论等.CSM与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相关,但压迫理论并不能解释全部临床症状,压迫程度也不能预测减压术效果;同样,多种研究未发现有意义的局部缺血证据.在神经损伤实验模型、脊髓栓系综合征、弥散性轴索损伤等脊髓病中,牵张性损伤被公认为是主要制病因素,而骨赘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生肥厚或钙化及椎管狭窄可导致脊髓所受张力和剪切力增加,反复严重的牵拉伤时钙进入轴突,高浓集可导致细胞支架塌陷,引起局限和广泛的轴突损伤.牵张性损伤、张力和剪切力的产生可能是CSM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退行性颈椎管狭窄(DCSS)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3例DCSS患者的MRI表现,测量纤维性椎管矢状径、横径,计算压迫率,测量椎管最狭窄处脊髓的矢状径及横径,并计算与该部位的椎管矢状径、横径的比值,测量椎管狭窄处脊髓前间隙,观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43例患者纤维性椎管的平均矢状径为7.02±1.56mm,横径为17.64±2.11mm,平均压迫率为(39.79±8.14)%,椎管最窄处脊髓矢状径为5.46±0.97mm,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0.798±0.133,椎管横径为12.66±1.01mm,与椎管横径比值为0.724±0.071。椎管狭窄处脊髓前间隙平均值为0.14±0.35mm。所有患者均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突出、膨出、变性多见(155/215),16例患者出现黄韧带增厚,13例患者出现后纵韧带增厚。结论DCS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分析影像表现,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动态MRI(DMRI)检查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9月,87例CSM患者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椎DMRI检查。在矢状面前屈、后伸和中立位MRI T2加权像上观察是否存在脊髓隐匿性压迫。记录患者在DMRI检查前后的症状及体征、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DMRI检查后原有症状或体征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与体征考虑为短期内脊髓损伤加重。结果 87例患者中17例(19.5%)存在脊髓隐匿性压迫,其中2例在前屈位MRI检查中发现,15例在后伸位MRI检查中发现。DMRI检查后73例患者无明显不适,出现颈肩部不适5例,轻度头晕4例,呼吸不畅、轻度胸闷3例,恶心2例,DMRI检查后VAS评分无下降。85例患者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2例脊髓钳夹伴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检查后症状、体征加重。结论 颈椎DMRI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补充检查,19.5%(17/87)的CSM患者在屈、伸位MRI检查中可发现脊髓隐匿压迫,脊髓钳夹损伤伴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的CSM患者应慎行DMRI检查。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生率增加,颈腰综合征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典型的颈腰综合征指颈椎和腰椎串联性椎管狭窄(TSS)[1],表现为诊断颈椎病的同时伴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或诊断腰椎椎管狭窄的同时存在颈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近年发现胸椎也可累及,甚至同时存在颈椎、胸椎和腰椎的三联椎管狭窄[2]。目前,TSS是指同时存在至少2个不同脊柱区域(颈椎、胸椎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压迫脊髓前方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存在脊髓前后受压同时前方压迫明显(MRI上椎管侵占率≥50%)的132例CSM患者分为三组:A组(53例),一期后路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B组(48例)。后路椎管成形术;C组(31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27个月,比较和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近期(1年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在术后3个月和1年时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75%和84.51%.明显高于B组(61.41%和70.3%)和C组(66.49%和72.45%)同期改善率(P〈0.05)。术后半年时A、B、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1.25%和80.65%。B组有2例、C组有1例因症状改善不满意或复发分别于1年后再次手术。各组之间疗效差异与患者年龄、病程及术前病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于脊髓前、后受压而前方局部压迫特别明显的CSM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更加充分,有利于脊髓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 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 2 4h内行MRI检查 ,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 ,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 10种MRI表现中 ,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 (FrankelA级 ) ;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 -C级的病人 ,同时 ,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成正比 ;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 ;颈椎脱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 (FrankelA -C级 )的患者 ;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但多见于老年患者 ;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 ,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判断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8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在受伤24h内行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连续的临床检查,分析MRI表现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颈椎损伤的10种MRI表现中,髓内出血提示完全性脊髓损伤(FrankelA级):脊髓肿胀及脊髓水肿多见于FrankelA-C级的病人,同时,脊髓肿胀及水肿的程度与脊髓损程度成正比;脊髓受压多见于FrankelA级和FrankelB级的患者;颈椎税位多见于脊髓损伤程度较重(FrankelA-C级)的患者;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程度之间无明确相关性,但多见于老年患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折、颈椎附件骨折及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程度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行MRI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准确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脊椎退行性改变是骨科常见疾病,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原因所引起椎管狭窄及脊髓异常已有大量报道.小关节增生症(facet joint hypertrophy,FJH)也是一类脊柱退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小关节突及关节囊增生肥大,引起椎管或椎间孔的占位性狭窄,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相虚临床症状~([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采用ACAF治疗的10例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表现、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MRI影像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显著,四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松动和内固定失败现象。所有患者术后复查MRI,提示减压充分,T2加权像示脑脊液充盈良好,硬膜囊压迹基本消失,但高信号区仍存在。结论 ACAF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影像学角度进行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CSM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CSM患者,选择同期72例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A-SCCC)患者,设为CSM组与A-SCCC组。收集两组患者X线、CT、MRI等影像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CS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颈椎不稳、MRI T2WI高信号、脊髓压迫物类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不稳(OR=2.766)、混合型压迫物(OR=2.542)、MRI T2WI高信号(OR=2.986)是CS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SM与A-SCCC影像学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包括颈椎不稳、混合型压迫物、MRI T2WI高信号等均可增加CSM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脊柱外科常见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是颈髓长期受压变性所引发的一系列脊髓功能受损的临床症候群.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可清楚地显示脊髓受压程度和髓内信号改变,已广泛应用于CSM的临床影像诊断.CSM脊髓MRI信号改变是指CSM患者颈椎MRI中,在颈髓受压部位和(或)相邻部位,T2WI出现一个或多个边缘模糊或清晰的高信号区(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可同时伴有T1WI低信号(low signal intensity,LSI).自Takahashi等[1]于1987年首先报道CSM患者颈椎MRI出现髓内ISI至今,CSM脊髓MRI信号改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其临床意义尚存在较大争议,尤其体现在脊髓MRI信号改变与临床预后关系方面.现将近年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并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2018年本院收治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379例,其中133例采用传统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并以长...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或(和)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以椎间盘变性、颈椎力学性能异常为始发因素[1].CSM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脊髓及其血管的慢性压迫性病理改变3个阶段[3].其中颈椎间盘在维持颈椎关节稳定、充分发挥顺应性、缓冲及吸振、防止脆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简称A-SCCC)是指无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在MRI上存在由于颈椎退变因素导致脊髓压迫的影像学表现. 1987年Teresi等[1]首先报道了A-SCCC.他是在对因鼻咽癌患者行头颈部的常规MRI检查中偶然发现.  相似文献   

18.
1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均为颈椎过伸性损伤,X线片示颈椎无骨折、脱位。受伤前患有颈椎病6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17例中12例行脊髓造影、CT检查,4例椎间盘退变,3例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体后缘骨刺,3例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2例MRI检查可见脊髓病理改变。发现伤前存在发育性或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虽受伤外力轻,但脊髓损伤重、脊髓功能也恢复差。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病因是因为颈椎管狭窄压迫颈髓引起一系列脊髓受压的临床症状,其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椎管减压,解除脊髓的压迫.上世纪70年代以前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主要方法是采取椎板切除(全或半椎板)为术式(laminectomy)扩大椎管减压,但该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颈椎反屈和瘢痕再压迫.  相似文献   

20.
颈椎动力位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目前颈椎影像学检查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常规颈椎MRI不能真实反应日常生活状态下颈椎负荷情况及椎管内各结构随颈椎活动而发生的动态改变。近年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研究颈椎动力位MRI,目前研究重点在于颈椎前屈、后伸情况下椎管内结构的动态变化。动力位MRI不仅能同时反映颈椎病发病机制中静态及动态致病因素,而且能综合观察这些致病因素的作用,进一步揭示脊髓潜在性压迫因素,为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研究方法。动力位MRI是对常规中立位MRI的重要补充,对早期发现颈椎病并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对手术方法、手术节段的选择等也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