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95%,截肢率2.5%,死亡率2.5%。另外,治疗后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明确,需进一步提高治疗及护理水平,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置入术的护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49例ASO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43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变,血管再通良好;2例因就诊时间晚,动脉硬化严重,最终截肢,肢穿刺部位大出血1例,穿刺部位巨大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2例,脑出血1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术中血管破裂1例,术中血管夹层1例。结论 ASO介入治疗的过程中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成形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明确各项观察和重点护理的指标。方法:对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PTA或血管内支架腔内成形术围术期的患者从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到出院指导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经系统护理,术后40例顺利康复。结论: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在保证手术效果、促进疾病康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花 《现代养生》2014,(20):190-19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95%,截肢率2.5%,死亡率2.5%。另外,治疗后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明确,需进一步提高治疗及护理水平,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属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保守、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近年来以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为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ASO中的应用越来越多。ASO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介入操作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也是密不可分。本文将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与机体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性分析206例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相关护理经验,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相关护理措施.实施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及护理水平,可减少死亡或残疾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血管介入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明确护理重点及最佳护理方式。方法对68例,81条下肢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血管介入术的患者从术前、术后到出院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护理指导。结果经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68例、81条下肢均未截肢,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年,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复发,4例因糖尿病足接受截肢手术,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保证介入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87-1588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管功能(髁肱指数、血管内径、动脉血流速度)、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髁肱指数、血管内径和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4.00%(P <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 <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患者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2例,按照患者护理意愿分为接受常规出院指导的对照组和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干预组各46例。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习惯、疾病知识水平以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术后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延续性护理干预的运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确认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切开显露股动脉或经皮穿刺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血管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随后将干细胞悬浊液注射于缺血小腿肌肉内。结果46例患者术后冷、凉感觉得到改善,跛行距离增加,踝肱指数提升(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并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01~2017-01期间收治的9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9例。对98例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并对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予以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经检验,组间差异显著,且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均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予以介入治疗的同时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例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左肱动脉切开超微导管介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2014年8-12月行左肱动脉切开+超微导管介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的32例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个性化心理疏导与术前准备,针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目的的护理和病情观察。结果 32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患者出现左侧上肢出血,1例患者术后缺血无明显改善,经尿激酶治疗后再通。结论左肱动脉切开超微导管介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此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3.
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 对32例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开通髂血管,择期再对股胭段病变行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32例患者手术过程均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改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增大,静息痛好转,肢体溃疡愈合.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65±0.18,与术前(0.28±0.14)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支架植入后髂动脉均通畅;有2例行旁路转流术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狭窄解除.1例患者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余患者旁路血管通畅,血运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降低手术难度与复杂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总结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的治疗及护理经验,认为积极妥善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使病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人工血管搭桥术有充分的认识,从而积极认真地配合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经验显示,人工血管搭桥术是重建患肢血液循环通道的有效方法,动脉造影是选择正确重建手术方式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从我院2011年4月至2015年7月间实施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随机选择97例,对其护理干预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采用一般护理方法的42例设为对照组,另外实施围术期针对性全面护理的55例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阻塞、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6%、1.8%、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全面护理,有利于减少临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量运动联合跨理论模型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01~2019-01期间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37)。对照组于术后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以定量运动联合跨理论模型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疼痛程度(NRS评分)、踝肱指数(ABI)。结果:两组干预后NR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ABI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采用定量运动联合跨理论模型干预可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踝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手术个体化方案的合理性. [方法]对最近7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类型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施了血管腔内治疗、血管旁路术、腔内治疗联合血管旁路术、解剖外旁路移植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等,效果良好.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个体化治疗能降低患者手术风险,改善预后;根据术前评估指导制定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11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并接受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单纯基底动脉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1例。分析血管再通效果,术后出血情况,评估院内及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11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中10例闭塞血管成功再通,8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4例患者在取栓后责任血管存在明显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3例因取栓后仍存在管腔狭窄,将SolitaireAB支架在狭窄处释放后狭窄纠正,残余狭窄率〈40%,遂予电解离断。11例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5例功能转归良好,其中2例术后即时疗效明显,1周内症状完全缓解;1例术后3个月仍遗留肢体偏瘫;5例死亡,其中4例家属放弃后续治疗出院。结论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为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08例(148条肢体),主-股转流11例;腋-股转流4例;股-股转流45例;髂动脉扩张支架(腔内介入治疗)48例,其中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合开放手术的杂交复合手术13例.结果 治疗均获成功,106条肢体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2条肢体部分好转.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7±0.17上升至术后的0.63±0.1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至10年,主-股转流及股-股转流术后5、10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0.0%(9/10)、70.0%(7/10)及61.4%(27/44)、52.3%(23/44);腋-股转流术后1、2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5.0%(3/4)、50.0%(2/4);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5.8%(46/48)、87.5%( 42/48)、79.2%( 38/48)、64.6%(31/48).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血管移植材料的改进,血管腔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流,其与开放手术的结合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 年8 月至 2017 年5 月,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拟接受手术治疗的1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经皮 腔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 (56/58),对照组总有效率82.76% (48/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52,犘=0.01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7% (3/58),对照组12.07% (7/ 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36,犘=0.013)。观察组治疗后6 个月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 ABI)指数0.99±0.12,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ABI指数0.8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6.034,犘= 0.014)。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跛行距离(553.42±103.34)m,对照组治疗后6 个月跛行距离(336.48± 48.8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5.133,犘=0.023)。结论 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有效应用于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ABI指数及跛行距离。 关键词: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踝肱指数;跛行距离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3 0217 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