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影像学方法中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与X射线平片间诊断减压性骨坏死(DON)的诊断优势。方法选择26名工龄〉1a的潜水员,随访观察3a,分别进行双肩、双髋、双膝关节X射线平片、CT、MRI检查,各2次。分析各种方法诊断DON的检出率和病灶重现性(率)。结果两次检查CT的检出率(76.9%和80.8%)明显高于X射线平片的检出率(30.8%和30.8%),第2次检查MRI的检出率(61.5%)明显高于X射线平片的检出率(30.8%),差异有显著性(P〈0.05);X射线平片、CT和MRI的病灶重现率分别为46.2%,91.8%,77.4%。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X射线平片Kappa值为0.392,无显著意义(P〉0.05);CTKappa值为0.839,有极好的一致性(P=0.000);MRIKappa值为0.506,有中度或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CT、MRI对DON检出率较高,且具有病灶重现性好、诊断符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减压性骨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67例老年脑梗塞患者及30例老年健康人,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M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年脑梗塞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P〈0.01)且多发性脑梗塞组高于腔隙性及单发性脑梗塞组(P〈0.01)。结论 老年脑梗塞患者IMT明显增厚,且与脑梗塞程度密切相关,IMT可作为预测老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与MRI检查,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分析C T和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 MRI)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应用PET/CT 与MRI检查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比较分析两种检查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PET/CT与MRI检查对原发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7.50%和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40例患者中PET/CT对淋巴结转移病例诊断敏感性、准确率均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χ2值分别为4.59、8.66,均P<0.05);PET/CT与MRI共同检出转移的淋巴结共98个,与手术证实淋巴结数目107个相比,联合检出率为91.58%;经比较PET/CT检出率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19,P<0.01)。结论 PET/CT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率、敏感性高的诊断方法,并且能准确的检出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对临床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检查符合率和病灶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均为腔隙性脑梗死,经CT检查显示65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检查符合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90.28%(P<0.05)。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94个,病灶直径>5mm有131个;经CT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53个,病灶直径>5mm有116个,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CT检查虽然病灶检出率相近,但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符合率更高,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CT与磁共振检查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分别使用CT及MRI检查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及两种检查方式在不同发病时间的诊断结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RI检查检出率(93.06%)高于CT检查检出率(6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在发病12 h内、12~24 h内检出率(85.00%、93.55%)高于CT检查(50.00%、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脑CT与MRI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而MRI早期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对于早期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对21例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治疗后的15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本组头部MRI检查19例患儿均有异常改变,CT检查13例异常,均保守治疗。结论:烦躁、偏瘫或肢体无力、面瘫、癫痫是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突出症状;头部MRI或CT的异常征象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类型诊断中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采取MRI、CT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式下对急性颅脑损伤类型(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外/硬膜下出血)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医疗费用、检查时间、患者接受度。结果:MRI检查对颅脑损伤类型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于CT检查,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医疗费用、检查时间更高CT检查,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度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诊断中对其采取MRI检查更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方便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步诊断或治疗,但MRI检查的检查时间及检查费用较高,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更合理的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头颅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新生儿病室收治的100例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在出生3 d后接受常规CT检查与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并将MRI检查结果视作金标准,对比分析床旁颅脑超声和CT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的检出情况,评估CT、床旁颅脑超声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 100例高危新生儿行MRI检查结果显示,54例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是54.00%(54/100),其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42例(77.78%),硬脑膜下出血9例(16.68%),脑实质出血3例(5.56%);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检出率高于CT,但硬脑膜下出血的检出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颅脑超声对新生儿脑实质出血的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颅脑超声对Ⅰ、Ⅱ、Ⅲ、Ⅳ级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80例,先后采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CT共检查出多发性脑梗死61例,检出率为76.25%,共检出病灶数243个,小病灶84个(34.57%),基底节159个(65.43%);MRI共检查出多发性脑梗死80例,检出率为100%,共检出病灶数378个,小病灶156个(41.27%),基底节159个(58.73%)。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方面以MRI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MRI和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查诊断中均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相比于CT,MRI在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方面优势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颅脑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精神异常待查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初诊为精神异常待查的患者41例,均先后接受CT检查和MRI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T阳性率48.8%,MRI阳性率7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CT检查阳性的患者其MRI检查也为阳性,而CT阴性结果的患者MRI检出阳性9例。两种检查方法确诊的疾病分布相近,都是以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散发性脑炎弥漫性改变为主,但脑部脱髓鞘病变全部由MRI检查确诊。其他无阳性发现的病例最后均诊断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结论临床上,CT检查可作为常规的影像学辅助检查,但MRI检查阳性率更高,对精神异常待查患者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5.
小儿颅脑损伤并发腔隙性脑梗塞(附6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陈铎,崔成伟,徐凤桐,袁玉会,赵崇智颅脑损伤后多以血管破裂并发颅内出血为主,而并发由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塞比较少见。有关小儿颅脑损伤后并发腔隙性脑梗塞国内报道甚少。本院从199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我国心肌梗塞(MI)病人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AI)的发生率,探讨其CT表现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84例MI患者和75例对照者行头颅CT扫描。结果:84例MI患者中,检出AI23例,发生率为27.38%;对照组75例,检出AI者3例,检出率为4.0%,两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腔隙性梗塞占MI患者伴发AI的86.96%,皮质梗塞占8.7%,腔隙性梗塞最多见于基底节(7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CT与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30例应用CT检查,30例应用MRI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法发现异常的阳性率及预后以及两种检查方法发现异常的部位。[结果]应用MRI检查发现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发现颅脑损伤的部位也多于CT检查(P﹤0.05)。[结论]应用MRI检查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优势,明显优于应用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08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3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CT检查、MRI检查及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明确破口位置、末端部位、夹层真假腔、假腔内血栓、内脏动脉与真假腔关系、主动脉直径、内脏动脉缺血原因等方面的作用.结果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近端破口检出率明显高于CT、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动脉造影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近端破口检出率与CT、MRI和动脉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夹层内内脏动脉检出率为96.88%,显著高于CT检查(56.25%)、MRI检查(46.88%)和动脉造影检查(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2例患者夹层累及动脉开口为静态狭窄,1例患者为动态狭窄,而CT、MRI及动脉造影检查未检出此类征象.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较好地反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全貌,在明确内脏动脉缺血原因以及内脏动脉与真假腔关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晋红勤 《现代保健》2011,(25):52-5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9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75/96)。对照组为18.6%(8/43),脑梗死组软斑块检出率为67.3%,对照组软斑块检出率46.1%,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MRI检查和CT检查,对两种方法的韧带损伤、脊髓损伤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与CT进行比较,在韧带损伤与脊髓损伤检出率方面,MRI显著高于CT(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柱外伤MRI能够更好进行空间定位,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的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