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正>茵陈蒿汤出自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辨治湿热黄疸证的代表性方剂。茵陈蒿汤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确切。张仲景根据湿热黄疸形成的机理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热湿在里者,法当下",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栀子、大黄均为苦寒之品,寒能清热,苦能泄湿,相辅相成,合为清热泄湿、利胆退黄之剂。茵陈苦平,微寒,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要药,故以为君;《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栀子苦寒,善于清泄三焦,通  相似文献   

2.
邵铭教授认为,慢性肝炎病因可从内外因两方面考虑,外因主要为湿热疫毒浸淫,饮食不节,内因主要责之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内伤等,病理因素以湿热邪毒侵袭为主.并根据肝脾之间的病理生理之联系,秉承古人“肝病及脾”的观点,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始终注重顾护脾胃,扶正以祛邪.并自拟以清热解毒利湿药物为主、辅以健脾药物的“八味降酶汤”,治疗临床以转氨酶升高为主,又有肝胆湿热内蕴者.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张志远认为盆腔炎急性期为"湿""热""瘀"互结,其中以湿热毒邪为盛,治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临床采用经验方盆腔炎一号汤治疗。而慢性期病因病机复杂,"寒、热、湿、瘀、虚"相互错杂,但其核心病机是"瘀血阻滞",故活血化瘀是贯穿本病的基本治则,始终抓住通、利、消三法,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配伍清热利湿、软坚消癥药,酌加血肉有情之虫类药,临床采用盆腔炎二号汤、盆腔炎新制方治疗,临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曾斌芳教授认为"湿热入血"是黄疸病机的主旨,以"辨阴阳、辨表里、辨湿热、辨卫气营血"为辨证要点,临证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辨治黄疸。汗法:适于邪郁肌表之证,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吐法:适于邪蕴上焦之证,方选瓜蒂散;下法:适于湿热蕴腑之证,方选硝石矾石散;和法:适于少阳枢机不利之证,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温法:适于寒湿困脾之证,方选茵陈术附汤;清法: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当归拈痛汤、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证(栀子柏皮汤),少阳阳明合并证(大柴胡汤),疫毒蕴阻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合犀角地黄汤);消法:适于瘀血阻络之证,方选血府逐瘀汤;补法:适于脾虚湿盛之证,方选黄芪建中汤。  相似文献   

5.
白塞病多以湿热、热毒为患,湿热内扰,毒气熏蒸,扰乱神明,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外发痈疡,故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重点在脾胃。脾胃是生湿之源,湿热贯穿本病始终。本病治疗初期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湿热内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甘草泻心汤;湿热蕴蒸,日久化热,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金匮泻心汤;阴虚内热,病及于肾,治宜滋肝肾、清虚热,方用十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五神汤在临床上的新应用,拓宽了本方的治疗范围,论述了应用五神汤加减治疗五淋病证的体会。该方原本用于治疗疮疡、丹毒、委中毒等,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分利湿热的作用。淋证的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从药物的组成来看,传统的治淋之方清热解毒、利湿之效远远不及“五神汤”,而治疗“淋证”的法则为以清热利湿为主,故依据此治疗原则,选用了“五神汤”加减治疗“淋证”,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五神汤在临床上的新应用,拓宽了本方的治疗范围,论述了应用五神汤加减治疗五淋病证的体会.该方原本用于治疗疮疡、丹毒、委中毒等,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分利湿热的作用.淋证的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1],从药物的组成来看,传统的治淋之方清热解毒、利湿之效远远不及"五神汤",而治疗"淋证"的法则为以清热利湿为主,故依据此治疗原则,选用了"五神汤"加减治疗"淋证",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9.
肝炎 ,是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列为全球第九引起死亡的疾病。众多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科学规范的救治 ,而错失治愈的良机 ,从而引发肝硬变甚至恶性肿瘤。笔者通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 ,总结了乙型肝炎的三步疗法 ,现报道于后。1 第一步急性肝炎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急性乙型肝炎主要是湿热疫毒留恋 ,肝气郁滞 ,肝胆疏泄失职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血中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湿为法。以自拟的茵陈蒲板汤 (茵陈 30 g ,郁金 15 g ,蒲公英 30g ,板蓝根 15 g ,生甘草 12 g)为基本方。黄疸深者重用赤芍药以…  相似文献   

10.
皮肌炎是一种累及皮肤、骨骼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疹、肌无力、肌痛为主。本病初期外邪入里,化热为毒,邪毒蕴阻肌肤,发为皮疹;而后热毒与湿、瘀相互胶结,可见皮疹加剧,关节肌肉灼痛;久病气血阴阳亏虚,出现肌肉酸痛、肢体痿弱无力。汤小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急性期以热毒为主者,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如热毒内陷心营,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缓解期以瘀热偏重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健脾;以湿热偏重者,治以清热利湿,宣通经络。慢性期以气血两虚为主者,治以益气温经,养血和络;以阴虚为主者,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以阳虚为主者,治以温阳通络,健脾益肾。临证之时汤小虎教授辨清病理因素,精准用药,本文以急性期热毒炽盛,内陷心营为例,选方清营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体质、病情严重程度、肠镜结果、细胞因子、microRNA、肠道菌群、用药规律等方面综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要素主要涉及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湿质、湿热质和阴虚质者更为易感,在轻中度患者中脾虚湿蕴证较为常见。内镜下分型为Ⅰ型者以实证为主,多为大肠湿热证;而Ⅲ型患者以虚证为主或虚中夹实,多为脾虚湿热证。microRNA表达、细胞因子水平、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用药方面,临床多注重选用清热、利湿、益气、健脾之品。积极探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优化诊断标准,对提高诊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探究各证型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MCM5)、抑癌基因INK4a编码蛋白p16INK4a的相关性. 方法 对149例CIN及宫颈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MCM5、p16INK4a. 结果 本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脾肾阳虚型.CIN Ⅰ多见外染毒邪型,其次为湿热蕴毒型;CIN Ⅱ、CIN Ⅲ以湿热蕴毒型为主;宫颈癌以湿热蕴毒型、阴虚夹湿型为主.证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由外染毒邪、湿热蕴毒、肝经湿热、阴虚夹湿逐渐加重,MCM5阳性率无增高趋势,但MCM5强度增加,p16阳性率及强度均呈增加趋势. 结论 中医证型与MCM5及p16INK4a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湿热蕴毒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出现持续性CIN及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3.
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黄诸证,被誉为"退黄要药".但也并非是"黄"皆宜.通过对茵陈性能、作用以及发黄诸证原因、病机、病位和特有症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热利湿退黄为茵陈性能之要,利小便是其祛除湿邪之主要途径;所治之黄当以湿蕴肝脾为用药之本,无湿之黄则为茵陈用药之忌.使用茵陈要随证配伍,并应有适宜的煎煮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4.
陈宝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1002-1002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相似文献   

15.
我省渭源县老中医张敬轩,自幼随父耕读,习歧黄之技,治病立法用药机灵圆活,师而不泥,经验颇丰,疗效桴鼓,医名聒噪陇渭而不求名利。今择述其经验鳞角以启诸君之微思。 重辨证 谈肠瘘发热治验 肠瘘致发热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多见阴虚津亏证,气虚发热证、湿热蕴毒证等。亦可因日久伴有淤结。但临证以第一种为多见或兼而有之。阴虚津亏证可用增液养阴法,宜以增液汤加花粉,丹皮,石斛,白芍,当归治之。气虚发热者,可用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法,宜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为主方调治。湿热蕴毒者,可用清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肾盂肾炎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下焦,肾阴亏虚、湿热羁留,脾肾两虚、湿浊下陷,气滞血瘀、湿热留伏等4型,分列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滋养肾阴、清热化湿,健脾益肾、升清化湿,理气活血、清化湿热立法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5%。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李大可教授治疗支原体阴道炎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支原体感染以湿热蕴毒为主要临床证候,湿是支原体滋生繁殖的有利条件。临床上治以清热除湿,杀虫解毒为主。自拟加味萆薢渗湿汤联合强力霉素以治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附医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茵陈治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黄诸证,被誉为“退黄要药”。但也并非是“黄”皆宜。通过对茵陈性能、作用以及发黄诸证原因、病机、病位和特有症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热利湿退黄为茵陈性能之要,利小便是其祛除湿邪之主要途径;所治之黄当以湿蕴肝脾为用药之本,无湿之黄则为茵陈用药之忌。使用茵陈要随证配伍,并应有适宜的煎煮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内外科杂病的临证用药经验,并加以推广。[方法]通过日常跟诊、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运用岭南道地药材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用药经验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根据岭南地理环境及岭南人体质特点,以传统中医药辨证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临证善用岭南中草药治疗内外科疾病。湿热与毒互结所致慢性肝炎,当治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选用田基黄;湿热与瘀滞搏结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当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选用广东王不留行;湿热气滞互结所致胃脘痛,当治以清热祛湿、理气止痛,选用救必应;湿温发热当治以透热解表、芳香化湿,选用土茵陈;热毒互结所致实热肿痛,当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选用肿节风;瘀滞所致胸胁痛,当治以疏肝和络止痛,选用铁包金配穿破石。验案一诊断为胃痞(脾胃湿热证)、胁痛(气滞血瘀证),治宜清热化湿、理气通瘀,方用"清浊安中汤合菖志"加减,方中重用铁包金和穿破石。验案二诊断为胃痞(脾胃湿热证)、牙痛(胃火炽盛证),治宜清热化湿、泻火消肿,方用"清浊安中汤合藿香"加减,其中重用肿节风治疗后均获得良效。[结论]劳绍贤教授针对岭南地域气候特点及人群体质,提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之病机,因地制宜采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内外科杂病,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及验方值得推广以造福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20.
介绍喻文球教授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脂溢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喻文球教授指出,脂溢性皮肤病均有皮脂分泌过旺、皮脂外溢及皮肤油腻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其共同病机是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壅湿生热,导致肺气宣降失调,热邪蕴结,水道不畅及膀胱开合不利,因而湿热内生,水升油浮,热煎油出,故皮脂过亢分泌而外溢;强调湿热在本病病机中的重要地位,确立清热利湿法为治疗本类疾病的通法。还分析并总结了喻文球教授应用该法的理论渊源及临床应用该法的动态灵活、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