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 结果病例1为无功能性肿瘤,体检发现膀胱占位,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为单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例2为功能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心悸、排尿后血压一过性升高,MRI增强结节不均匀强化,肿瘤为单发,术前降压扩容后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症状消失。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副神经节瘤。随访9~12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术前需充分检查及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引起的高血压危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均效果良好,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术治疗压迫大血管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0月间所行4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和2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副神经节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内分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定性定位。手术采取侧卧位经腹腔途径。通过记录患者的人口学数据、肿瘤大小、手术时间(operating time,OT)、失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EBL)、术中血压波动次数(intraoperative blood fluctuation,IBF)、住院天数(hospital stay,HS)及术后内分泌随访情况来分析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中位肿瘤直径、OT、EBL、IBF和HS分别为73mm、102.5min、120ml、3次和4.5天。术后1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术前升高的血变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或血变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均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压迫大血管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66岁。有高血压症状9例,其中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8例,尿儿茶酚胺升高9例。1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5年。结果:术中见肿瘤位于肾门区4例,肾上极区5例,肾下极区2例,肾上腺前外上方3例。13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1例伴肝转移者行肿瘤大部切除及肝尾叶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例。术后随访12例,9例术前高血压者有7例血压恢复正常;9例无瘤生存,1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生存时间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复发病例可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 mm×27 mm 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节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 d 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2例表现为排尿时阵发性高血压,1例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肿瘤直径1.5~3.0cm。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TURBT术。结果: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多数为多边形,有的为梭形,富于嗜伊红细颗粒状胞浆,核分裂少见,间质富含毛细血管,个别细胞核有非典型性及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gA、NSE、Syn阳性,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3例患者随访16~3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见复发及转移,高血压治愈2例,明显改善1例。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典型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头痛、头晕等高血压发作症状,少数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应用B超、CT、膀胱镜可做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可作定性诊断;由于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术前不主张活检。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8岁。因左下腹不适1个月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肿瘤巨大,源于腹膜后,与血管、结肠粘连紧密,切除困难,遂关腹转来我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6/60 mmHg。左下腹膨隆并可见一长约10 cm经腹直肌切口,可触及肿物约15 cm×15 cm×10 cm大小,质地中等硬,边界尚清楚,活动度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12年4月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3 ~ 68岁,平均43岁.体检发现膀胱肿物2例,以间断无痛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症状1例,1例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10年,另1例排尿时伴心悸、胸前区不适2年.1例有高血压病史6年,术前血压最高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内突起肿物或膀胱内呈外压性改变,肿瘤位于三角区1例,后壁1例,顶部1例,膀胱前壁2例,3例行病理活检,均为阴性.3例行术前内分泌检查提示血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分别为1957、3581、60 500 pmol/L.2例术前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1例考虑为脐尿管癌,另2例诊断为膀胱肿瘤. 结果 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1例,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4例患者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其中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患者术中出现应激性心肌病,1例手术顺利.出血量20 ~800 ml,平均126 ml,1例输血600 ml.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 ~ 48个月,患者血压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极易误诊,对于排尿时伴有血压变化、心悸、头晕等表现的膀胱肿瘤患者应高度警惕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膀胱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与目的:副神经节瘤(PGL)是一种源自神经嵴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胆道系统是肾上腺外PGL的罕见部位。目前关于原发性胆囊副神经节瘤(PGP)的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不典型,致使术前诊断困难,易被漏诊或误诊。笔者通过回顾1例PGP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罕见部位PG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PG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为35岁女性,因上腹部疼痛5 d入院,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内有一大小约2.6 cm×2.0 cm异常强回声,呈乳头状,基底较宽,无蒂,后方无声影,改变体位不移动,考虑腺瘤。腹部CT平扫显示胆囊底部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增强CT显示胆囊底部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未侵及浆膜层,动脉期明显强化,三期强化程度等同于血管强化,考虑胆囊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排。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病理提示为PGP。定期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目前继续随访中。结论:PGP是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疾病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表现为免疫组化不同程度的表达[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等染色标记为阳性]。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前有血尿、头痛、心悸及排尿后血压升高等症状的患者于术后症状消失或逐渐缓解,5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且易误诊漏诊,需根据术后免疫组化进行明确诊断。其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内分泌检查进行鉴别。术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的辅助检查,目前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治疗方案多样,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方案,治疗后应长期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是沿交感肾上腺神经内分泌系统分布的产生、代谢和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前列腺副神经节瘤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现将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性,49岁,因发现“肉眼血尿4年”于2020年7月13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夜尿增多(每晚3~4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