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Abbe瓣、Estlaader瓣和Bernard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唇癌患者20例,根据患者缺损部位及缺损大小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分别采取Abbe瓣、Estlaader瓣和Bernard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总分41分,术后3个月总分57分,术后6个月总分70分,术后1个月总分明显低于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总分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be瓣、Estlaader瓣和Bernard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均有自身的优点,需根据患者缺损部位、缺损大小等因素进行选择适合的方法,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凯 《现代保健》2013,(14):111-112
目的:观察颈阔肌转瓣舌再造术和带血管前臂皮瓣舌再造术对舌癌术后缺损进行舌再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舌癌术后缺损需进行舌再造术的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分别进行颈阔肌转瓣舌再造术和带血管前臂皮瓣舌再造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舌再造术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舌再造术有效率为89.33%,对照组为85.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前臂皮瓣舌再造术和颈阔肌转瓣舌再造术均为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有效方法,两类方法疗效相似,效果显著,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置舌瓣修复舌根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后置舌瓣修复两例舌根癌术后缺损,术后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后置舌瓣修复后,舌运动基本正常,患者的发音和吞咽等功能基本满意.结论:后置舌瓣术对于修复舌根癌术后缺损,对舌进行再造,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6月105例确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53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62.26%,明显高于对照组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2.83±4.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8±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方面优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具有降低颅内压充分、术野开阔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对手术方法和远期效果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2.9%),而病死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35.4%),2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切口疝、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4.2%和6.3%)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和20.8%),2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积水、外伤性癫痫发生率(25.0%和29.2%)明显高于对照组(8.3%和10.4%),2组相比,P均<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颞肌筋膜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颞肌筋膜瓣(TMF)在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在2002~2008年期间,用颞肌筋膜瓣对12例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同期修复。结果随访6~24个月,12例颞肌筋膜瓣全部成活;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无明显障碍,外观满意。结论颞肌筋膜瓣是部分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2例,明确诊断后早期行颅内压高侧标准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或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监测术后颅内压,随访6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术中均顺利清除颅内梗死、坏死脑组织及血肿,术后5d内患者骨窗压力逐渐降低至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迟发性血肿、脑膨出、外伤性癫痫、脑积水、颅内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81%,且均经二次手术治愈;随访6个月,4例患者死亡,有效率达60.00%.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明确诊断后,早期行颅内压高侧标准单侧大骨瓣减压术或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远期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组织瓣移植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8例颌面部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组织瓣移植术修复缺损区.结果 所有颌面部组织损伤患者的修复手术均取得成功,30例行前臂皮瓣移植患者的前臂皮瓣移植供区存在明显的瘢痕,38例行腓骨瓣移植患者的下肢均未出现运动障碍,仅仅留下一些瘢痕;术后复查发现绝大部分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良好,咬合关系良好,语言、咀嚼及吞咽功能恢复均达到满意的效果,仅有1例患者出现皮瓣下血肿.结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组织瓣移植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该技术具有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记录患者入院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总例数为90例。采用随机法将9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手术加以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改善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63-964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瞳孔恢复率、 NIHSS评分、 ADL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瞳孔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9%,低于对照组的26.03%(P <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瞳孔恢复,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贋目的:探讨带蒂颊脂垫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复体修复,研究组提供带蒂颊脂垫修复。结果:两组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患者均顺利完成缺损修复,研究组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至张口间隔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利用带蒂颊脂垫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患者实施缺损修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顺行指掌侧固有动脉推进皮瓣应用于指端组织缺损患者的疗效.方法 77例指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实验组行顺行指掌侧固有动脉推进皮瓣修复术,比较两组的疗效、术后患指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优良率和术后患指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76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剑 《现代保健》2013,(2):46-4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不同患者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冰毯冰帽降温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降温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可吸收敷料在足趾甲床、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足趾甲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趾甲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可吸收敷料(皮耐克)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敷料(皮耐克)修复足趾甲床、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指组织损伤应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手指组织缺损94例94指,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入两组,各47例,治疗组予以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法治疗,对照组予以皮肤创面常规植皮术,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半,观察术后临床效果、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1%vs.57.4%,P<0.05);治疗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为I期愈合,未发生显著肿胀及静脉危象情况,全部供区植皮成活,术后随访,伤指皮肤与皮瓣质地、色泽相近,指腹饱满。两点辨别觉912 mm。患者指间关节可正常活动;治疗组的并发症、手指感觉、感染情况、手指外观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指组织缺损应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生静脉危象,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拇指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皮瓣的修复方法及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50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游离皮瓣修复组、局部皮瓣修复组、带蒂皮瓣修复组,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2例游离皮瓣修复患者中有7例患者达到优,2例良,3例差,优良率为75.00%;11例带蒂皮瓣修复患者中有5例患者达到优,3例良,3例差,优良率为72.72%;27例局部皮瓣修复患者中有16例患者达到优,8例良,3例差,优良率为88.89%。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修复手术应根据拇指缺损的程度及医疗水平进行选择,最大限度地恢复拇指的功能及外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切痂植皮术在老年烧伤患者并发症预防和并发症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2例老年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中晚期肉芽创面刮除分区植皮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切痂植皮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烧伤患者治疗中,采取早期切痂植皮术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大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丁毅  马志伟  刘毅  郑立春  何晓斌  刘卡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47-2648,2653
目的探讨并比较伽玛刀与手术在颞叶癫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某院于2000年1月~2009年1月对收治的颞叶癫痫患者分别采用伽玛刀与手术治疗,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伽马刀组患者中满意36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7例,总有效率达87.50%;而手术组患者中满意40例,显著改善5例,良好2例,总有效率达94.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改善率、良好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21、0.01、2.46、1.31、1.31,P均﹥0.05)。伽马刀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出现精神症状,但是经过常规激素、甘露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无病残和死亡病例;手术组患者在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2例,轻度同向视野缺损4例,硬膜外血肿1例(钻空外引流后完全恢复),记忆力减退2例。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伽马刀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2)。而且伽马刀组患者中未发生致残病例,而手术组中出现2例暂时性偏瘫。结论手术治疗颞叶瘢痛的临床疗效稍微好于伽玛刀,但手术治疗具有死亡和致残的风险,而伽玛刀治疗颞叶癫瘸的疗效明确,且并发症少、轻微,但是治疗后部分患者有复发的可能,针对这部分患者可以在伽玛刀治疗失败后选择手术进行第2次治疗。  相似文献   

19.
Closure of fascia after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TRAM) flap has usually been performed with direct closure or synthetic material. The dermal autograft removed from zone IV of the flap is an alternative to reinforce fascial closure. Record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been undergone breast and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by TRAM flap between 1998-2008 were retrieved. In 34 cases dermal autograft and in 42 cases a synthetic mesh was used for closure of the abdominal fascial defect.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by physical examinations for a mean period of 24 months. There were one (2.9%) bulging of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and one (2.9%) wound infection in dermal autograft group and one (2.3%) true hernia in mesh repair group. Dermal autograft is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mesh repair of fascial defects after TRAM flap harvest.  相似文献   

20.
叶碧武 《现代保健》2013,(20):40-41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方法与游离皮瓣修复方法在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过程中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切实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从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中选取了84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部关节总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的过程中,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方法相比较,采用游离皮瓣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的安全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