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与预后意义.方法 对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05年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治疗的3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A组,10.1%),其余276例为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B组,89.9%),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细胞学分型、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复发率、3年无病存活率、3年总存活率等资料.结果 A组相比于B组,其肌层深度浸润较浅、组织分化程度好、PR阳性检测率高、ER阳性检测率高、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65、6.285、4.480、6.813、4.98、12.45、17.87,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年龄、绝经率、体重指数、腹水细胞学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7、2.31、1.22、1.76、1.21、2.04、2.57,均P>0.05).结论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肌层浸润较浅,组织分化好,相较单纯的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其高危因素少.患者术后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复发转移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菏泽市两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992例,统计年龄分布、临床病理数据,记录复发转移情况,分析复发转移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结果 992例患者中有复发转移101例,复发转移率10.18%,其中有29.90%(29/101)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转移。年龄55岁、年龄≥55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93%、13.18%;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95%、21.43%;三类不同肌层浸润深度的患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45%、10.07%、19.64%;肿瘤长径≤2cm患者、肿瘤长径2cm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00%、22.60%;腹水细胞学检查阴性患者、阳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53%、27.10%;ER阴性患者、阳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4.23%、6.77%,PR阴性患者、阳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9.05%、6.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92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6%、84.32%;经COX回归分析,年龄、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结果及病理类型OR值分别为1.413,2.473,3.456,2.473。结论年龄、肿瘤体积较大、肌层浸润较深、浆液性腺癌、病理分级较高、腹水细胞学阳性、ER阴性、PR阴性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术后容易复发转移,预后相对较差;经COX分析,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结果及病理类型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复发转移多集中于术后5年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差异,以期增强对非子宫内膜样癌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对4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构成比、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已绝经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Ⅲ/Ⅳ期、中、低分化、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膜样腺癌,更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特殊病理类型(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前、术后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在其他医院门诊行分段诊刮术诊断为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仍为此类病理类型的患者56例,与同一时间段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557例对比。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就诊年龄、初潮年龄显著低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P0. 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BMI28 kg/m2)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P0. 05)。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绝经年龄、绝经后阴道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前血清CA125阳性率显著低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P0. 05),而子宫内膜样腺癌血清CA199阳性率与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Ⅱ、Ⅲ、Ⅳ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 05)。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间质浸润、子宫浆膜层和(或)输卵管卵巢转移、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膀胱和(或)肠黏膜或远处转移、腹水细胞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P53阳性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 05)。但孕激素受体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CA125增高,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可能性大。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时期别较晚,恶性程度高,危险因素多,易复发,生存率低。故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腹腔液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分析其在组织及腹腔液细胞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腹腔液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在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癌腹腔液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G1级77.3%、G2级37.5%、G3级23.1%,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肌层浸润1/2病例的阳性率为23.9%,子宫肌层浸润≥1/2者阳性率为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2%,在不同组织病理分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G1级86.4%、G2级78.1%、G3级42.3%,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层浸润1/2病例的阳性率为58.7%,肌层浸润≥1/2者阳性率为88.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中的阳性率为57.4%,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为88.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将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术中未作淋巴结清扫术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期别、病理(类型、分级)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手术范围比较,P<0.01;5年生存率研究组为76.67%(23/30),对照组为72.72%(8/11),两组比较,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及宫颈或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拟诊为Ⅰ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附件转移情况,初步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妇科收治的74例年龄为30~70岁临床拟诊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与临床拟诊为Ⅰ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附件转移关系。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病理学分期(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审查和批准)。结果临床拟诊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年轻患者中,术后病理学类型中内膜样腺癌、腺鳞癌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组织学间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肌层浸润深度间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无法比较;腹水细胞学检查呈阳性与阴性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手术治疗中是否保留卵巢,应慎重处理。若肿瘤细胞为高分化、无肌层浸润,可考虑在充分探查分期手术的基础上,切除近病灶侧卵巢而保留对侧卵巢。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8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以期对子宫内膜癌诊断有所帮助.[方法]回顾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99例,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结果](1)499例患者平均年龄(52.8±9.2)岁,<45岁者72例(14.4%)平均年龄(37.2±6.0)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2)临床症状:阴道异常出血者457例,占91.6%,其中绝经后出血者281例,占61.5%,未绝经者176例,占38.5%.阴道排液者110例,占22.0%.下腹痛者92例,占18.4%. (3)病理特点:①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461例,占92.4%;非宫内膜样腺癌38例,占7.6%.②组织学类型:G1共164例,占32.9%;G2共229例,占45.9%;G3共102例,占20.4%.③淋巴结转移:499例患者中45例(9.02%)发生了淋巴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者39例,其中7例同时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4)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误差率为10.3%,Ⅱ期误差率为67.5%,Ⅲ期误差率8.3%.[结论](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应考虑有予宫内膜癌的可能;未绝经患者病理类型以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肿瘤分化较好、深肌层浸润的发生率较低,若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2)临床分期诊断误差率,Ⅱ期较高,达67.5%.提高该期的诊断准确率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临床拟诊为I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附件转移情况,初步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妇科收治的74例年龄为30~70岁临床拟诊为I期子宫内膜痛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与I临床拟诊为I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附件转移关系.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病理学分期(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审查和批准).结果 I临床拟诊为I期子宫内膜癌的年轻患者中,术后病理学类型中内膜样腺癌、腺鳞癌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组织学间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肌层浸润深度间附件转移发牛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无法比较;腹水细胞学检查呈阳性与阴性的附件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最著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手术治疗中是否保留卵巢,应慎重处理.若肿瘤细胞为高分化、无肌层浸润,可考虑在充分探查分期手术的基础上,切除近病灶侧卵巢而保留对侧卵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筛选危险因素,用比例危险度回归模型(Cox回归)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25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90.6%。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生存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淋巴结转移和腹腔细胞学有关(P<0.05)。各手术分期患者中,行淋巴结剔除者和未行淋巴结剔除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和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手术病理分期晚和组织学分级差的患者预后差。结论: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良好,手术分期晚、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差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等与其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与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06年至2015年接受手术病理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患者组织病理检查中子宫内膜样腺癌1768例(59.99%),浆液性腺癌878例(29.79%),透明细胞癌177例(6.01%),黏液性癌124例(4.21%).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NPC组)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PPC组)患者肿瘤分级、组织病理学、淋巴结转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930、39.846、16.032,均P<0.05),两组患者年龄、术后辅助放疗、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66、3.280、1.024,均P>0.05).PPC与肿瘤分级Ⅱ级和Ⅲ级、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黏液性癌、淋巴结清扫数目>10、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543、0.598、0.412、0.478、0.590、0.619、0.732,均P<0.05).肿瘤分级Ⅱ级和Ⅲ级、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粘液性癌、淋巴结清扫数目>10、淋巴结转移是PPC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0、2.88、1.88、2.05、1.45、1.33、11.00,均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提示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高,虽然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不再是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标准之一,但是在临床决策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叶酸受体α(FRα)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表达,分析其在EC发生、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EC患者作为EC组,选取同期4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为非典型增生组,42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对比3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CA125的高表达率情况,并比较EC组患者不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者FRα、CA125的表达差异,观察EC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对EC组中术后满1年患者共53例进行随访,分析组织FRα、CA125表达与EC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的关系。结果:EC组中FRα、CA125的高表达率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EC组患者不同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之间FRα、CA125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为G2~G3、临床分期为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的EC组患者FRα、CA125高表达率均高于肿瘤分化程度为G1、临床分期为Ⅰ~Ⅱ期、肌层浸润深度<1/2者(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实,EC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表达呈正相关(rs=0.328,P=0.009);EC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Rα与CA125呈高表达者术后1年复发率与低表达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组织中FRα、CA125均呈高表达且有相关性。可尝试检测FRα和CA125表达,作为EC病理诊断、恶性程度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骶前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2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信息.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为实验组,分析影响骶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同期未行骶前淋巴清扫术的11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87例行骶前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14例(16%)发生骶前淋巴结转移,其中年龄≥45岁、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受累、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患者,骶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6.293、5.562、5.150、8.548、8.258、11.774,均P<0.05),病理类型与骶前淋巴结转移无关(P=0.733).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6,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年龄较大、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以及宫颈、附件受累,盆腔冲洗细胞阳性均为骶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行骶前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侧方清扫的意义。方法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行根治性手术,B组在TME基础上加做侧方淋巴结清扫,2组辅助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侧方淋巴结转移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占低位直肠癌的16.7%;侧方淋巴结转移常发生在低分化及粘液腺癌,也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B组较A组局部复发率降低10.6%(P〈0.05),总生存率提高18%(P〈0.01)。结论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应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这可以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J-1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DJ-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J-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期别及患者血CA125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DJ-1 mRNA及DJ-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表达无显著差异。DJ-1 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期别及血CA125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J-1 mRNA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J-1 mRNA的表达高于局限于黏膜层及浅肌层浸润者,DJ-1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DJ-1 mRNA及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环节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范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11-2513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子宫内膜腺癌病理标本PTEN的表达,并对其中54例患者进行5年随访,对PTEN表达情况与生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子宫内膜腺癌患者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83.96,P<0.001)。②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分级G3级、临床分期Ⅲ-Ⅳ期、浸润超过1/2肌层厚度及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阳性表达明显降低。③PTEN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术后5年存活率有关(χ2=7.64,r=0.3521,P<0.01),PTEN高表达者,术后5年存活率也越高。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PTEN表达下调,PTE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级、分期、癌细胞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子宫内膜组织PTEN检测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定其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