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魏爱旺  马智龙  杨娟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63-1964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的血清群、毒力基因及其耐药性,为预防控制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利用血清凝聚试验进行分群,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毒素(TRH)毒力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株水产品分离株分布于O4、O3、O2、O11、O5、O1共6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TDH与TRH毒力基因均阴性。22株食品中毒分离株分布于O3、O4、O1共3个血清群,以O3群为主,占81.8%,TDH阳性率77.3%,TRH阳性率13.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抗生素部分耐药或完全耐药,对其他类抗生素敏感。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与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群、毒力基因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分离菌株对多种常用药物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长沙地区8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检测毒力基因tdh和trh,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O3∶K6血清型;tdh携带率为100%,未检测到trh阳性菌株;分离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4.29%,对四环素、氯霉素等其他7种抗生素均敏感;分离株PFGE带型相似度高(85%)。结论长沙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O3∶K6血清型,菌株都携带tdh毒力基因且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上城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调查分析杭州市上城区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动向,重点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即不同血清型的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采集自2005年-2007年上城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应用PCR技术对其中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验。结果:2005-2007年共发生27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6起(59.26%)。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7起(25.93%)。有4起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引起,其中2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发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引发食物中毒。1位凉菜制作厨师同时带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三种致病菌引发食物中毒。对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单独1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4起(70%),由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6起(30%)。2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01型23株(26.14%),检出02型1株(1.14%),检出03型37株(42.05%),检出04型25株(28.41%),检出05型1株(1.14%),检出010型1株(1.14%)。45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O1型的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的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的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的TRH1和TRH2全部阴性。结论:加强对食品卫生饮食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对食物中毒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以控制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毒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与食物中毒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情况及差异。方法:对132株副溶血性弧菌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检测,对487株副溶血性弧菌以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测定。结果: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对14种抗生素都有耐药。同时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有60株,占45.5%。多重耐药株的构成比以海虾分离株和食物中毒株为主,占50%。耐药谱分析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类、庆大霉素、连霉素等,普遍有较高的耐药率。487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dh和trh基因检测,食品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携带率明显低于食物中毒分离株。而食物中毒分离株中以携带tdh基因为多,占93.75%。结论:为防止超级耐药株的产生,应尽快立法加强对兽药使用的监控。复合PCR基因检测能缩短检测周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致病因子的方法。方法选择副溶血弧菌TLH、TDH和TRH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探针;收集疑似食物中毒导致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87份,并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H和TDH基因的灵敏度为1.0×102拷贝,而检测TRH的灵敏度为1.0×103拷贝;487份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TLH基因112例(23.0%),检出携带TDH基因菌株101例(90.2%),未检出TRH基因。结论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致病基因,适合于大样本筛查;临床分离的副溶血弧菌以携带TDH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的特征。方法采集患者肛拭子、剩余食物和水样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的可疑致病菌进行鉴定、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27份样本中分离出16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8个血清型;经PFGE分型,16株菌共产生11种带型,相似度为51.45%;12株菌携带tdh基因,所有菌株均不带有trh基因。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多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建议在处理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过程中,每一个样本均需挑取多个可疑菌落,留待后续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川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及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2006年-2013年共计290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用肉汤稀释法测定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290株菌中有22.4%的菌株仅携带tdh基因,0.7%的菌株仅携带trh基因,0.3%的菌株同时携带tdh和trh毒力基因。59株临床分离株中57株均仅携带tdh基因,检出率为96.6%。290株副溶血性弧菌仅有11株(3.8%的菌株)出现耐药。结论四川省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多携带tdh毒力基因,食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对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大多数现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药物都是有效的,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与否和耐药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杭州市上城区与富阳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株与不同流行株进行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方法:采集可疑食物标本等104株进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对45株流行株应用PCR技术对TDH和TRH检测。结果:富阳市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4年副溶血性弧菌以O1:K6、O3:K6、O4:K8三个血清型为食物中毒优势菌型;上城区2005年-2007年以O1型23株;O2型1株;O3型37株;O4型25株;O5型1株;O10型1株为食物中毒优势菌。用PCR技术对45株TDH和TRH进行检测结果 O1型16株,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9株TDH阳性;O4型20株,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TRH1和TRH2全部阴性。结论:杭州市上城区与富阳市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优势菌型以O1、O3、O4和O2、O5、O10血清型为主,能够为食物中毒疾病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三亚市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检测,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中的方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常见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系统,对可疑副溶血性弧菌进行4种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纯后的5株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分型,最后用K-B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均携带tdh、tlh和toxR基因,不携带trh基因,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13种抗生素100%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100%耐药。结论导致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为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建议三亚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特点加强对海产品的监测力度,督查餐饮机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对75起食物中毒因素以及病原菌菌型进行了动态观察,应用病原菌血清学分型分折了食物中毒菌型动态,为全方位防止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将采集到的中毒标本,如食物、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病原菌检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对TDH和TRH检验。结果:1、1978年-2004年引起食物中毒48起,死亡4人为家庭和其它场所。2、2005年-2007年引起食物中毒27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6起(59.26%);金黄色葡萄球菌7起(25.93%)。结论:1、4起由2种及2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2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1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起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2、75起食物中毒因素主要来自以农村家庭引发起数最多,其它来自多方面病菌污染,尤其对餐饮、食品行业污染严重,中毒次数呈增长趋势。3、88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单独1种血清型引起有14起(70%),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有6起(30%),分型结果:O1型23株(26.14%),O2型1株(1.14%),O3型37株(42.05%),O4型25株(28.41%),O5型1株(1.14%),O10型1株(1.14%);其中O3:K6血清型菌株呈优势流行株和O4:K8血清型为暴发型。O1:k25血清型为散在型,O2血清型、O5血清型及O1血清型亦属散发。4、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DH和TRH检测,主要以TDH阳性和TRH阴性菌株。不同血清型中,O1型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5、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肠毒素基因检测,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为基因C,1株为基因A、C。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腹泻患者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 病原菌检
测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筛检和鉴定采用生化和生化鉴定试剂条API等法,鉴定到
种、群;病原菌血清分型采用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采用K B法;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 法,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率的比较采用χ
2 检验和犉分析。结果 9256份标本中检出8类16种3473
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7.52%,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6.13% (1493/
9256)、3.99% (369/9256)和3.44% (318/9256),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χ
2=
21.68,犘<0.01);血清分型发现副溶血性弧菌的O3 群(349/480)、沙门菌的甲型副伤寒菌(168/369)、
志贺菌的躈氏志贺菌(117/175)、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9 (28/66) 为各病原菌的优势菌,检出了躈氏
1C、2C 和4C 志贺菌新亚型;药敏试验显示病原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但有45株为多重耐药菌,其中
气单胞菌23株、志贺菌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变形杆菌2株、沙门菌1株,
占总菌数的2.45%,检出了犫犾犪 犜犈犕、狊狌犾犾和犪犪犮犮等3种耐药基因。结论 宁波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构成
复杂,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原菌;检出躈氏C 型志贺菌提示其血清型可能或正在转换,需加强
对志贺菌变迁的监测,以预防疾病的暴发;致病性不强的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应引起
关注;耐药菌株中有2.45%的病原菌为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 菌株,涉及多个菌属,提示临床治疗
中合理用药是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扩散的关键。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2 0096 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浙江湖州地区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及药敏特征,为当地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诊患者粪便中分离所得的5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和大流行群标志基因检测,以及20种抗菌药物试验.结果 55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tlh、T3SS1、T3SS...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宁波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特点和耐药性状况,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试验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群;利用PCR扩增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热溶血毒素相关基因(trh);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宁波地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89.19%是O3血清群,tdh基因携带率达到89.19%,trh基因全部阴性,对除氨苄西林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结论宁波地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主要是O3群,且携带tdh基因,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昌平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菌株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 方法 对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分离到的46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实验、毒力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 结果 46株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PFGE分析得到37种PFGE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59.9%~100.0%。本实验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除头孢唑啉外,对其他16种抗菌素敏感或完全敏感,临床菌株均携带tlh和tdh基因,不携带trh基因。结论 昌平区引起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O3:K6血清型、毒力基因均为tdh(+)/tlh(+)/trh(-)、对多数抗生素敏感,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烟台市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性、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14-2015年的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菌株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通过实时荧光PCR检测tlh、trh、tdh、orf8 4种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基因组DNA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20株副溶血性弧菌仅对头孢唑啉耐药或处于耐受敏感之间,耐药率为5.0%,对其他13种抗生素100.0%敏感。(2)2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特异性基因tlh,其他3种毒力基因trh、tdh、orf8的阳性率分别为30.0%(6/20)、100.0%(20/20)、65.0%(13/20),毒力基因组成以orf8-tdh型为主,占60.0%(12/20)。(3)20株菌被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切出6个PFGE types(PT),带型相似度60.7%~100.0%,根据PT相似系数大于80.0%的菌株,可以分成A群和B群2个聚类群。结论 烟台市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菌株耐药较轻,毒力基因tdh、orf8的携带率较高,PFGE带型聚类群内相似度较高且存在优势明显的分子型别。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表型特征与分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表型特征,并对其分型进行综合比较.方法 对分离自广东省水产品和食物中毒的74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并对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副溶血弧菌除对氯霉素100.00%敏感外,对其余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tdh阳性率为24.32%、trh阳性率为4.05%.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26种血清型,O5:K17和O2:K28型为水产品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O3:K6型为食物中毒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2个核糖体型、67个PFGE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大部分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携带tdh毒力基因.3种分型方法中,PFGE的分辨率最高,Ribotyping居中,血清分型最低,3种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泰州市水产品及腹泻病人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并对检出的所有阳性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比较研究。方法 对采集的水产品和腹泻病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荧光PCR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的tlh(不耐热溶血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trh(相关耐热溶血素)这3种毒力基因,采用WHO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分别对所有阳性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泰州市2014-2017年采集的水产品和腹泻病人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7/108)、1.2%(18/1548),55株阳性菌株中tlh均为阳性,trh均为阴性,水产品分离株均未检出tdh,但腹泻病人分离株tdh的检出率为94.4%(17/18)。腹泻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高于水产品分离株,其中腹泻病人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61.1%(11/18)、54.1%(20/37)。结论 本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源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腹泻病人分离株的tdh携带率较高而水产品分离株均未携带tdh;腹泻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高于水产品分离株,而且两种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均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2007年和2008年腹泻病副溶血弧菌感染状况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4个哨点监测医院每月至少对80份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对所分离的36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型分型和两个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对2007年8月和2008年9月6个疑似腹泻暴发地点的60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4个哨点临测医院共检测4384份标本,分离出361株副溶血弧菌,361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8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3:K6型占67.90%,其次是O4:K8和O1:KUT血清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50%和6.10%.深圳地区腹泻病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主要是tdh+trh-菌株,361株菌株中有337株是tdh+trh-菌株,11株为tdh-trh-菌株,13株为tdh+trh+菌株.60株副溶血弧菌分型得到20种图谱类型,分别属于3个克隆群.分离自同一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来自不同年份的菌株仅有部分菌株有相同的PFGE图谱.结论 深圳地区腹泻患者的副溶血弧菌分离菌株主要以O3:K6型为主,大部分菌株携带tdh基因,少数携带trh基因.来自6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都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说明该地区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暴发.但2007年和2008年菌株的PFGE图谱又不相同,说明副溶血弧菌的来源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东莞市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菌株来源为2012—2013年分别从东莞市食品监测、食物中毒患者及散发病例中分离的43株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 4789.7—2013对43株副溶血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析;运用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应用实时荧光PCR扩增法检测菌株的tdh、trh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43株副溶血菌株中,食物中毒患者、散发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主要为O3∶K6,占所有病例分离株的83.3%(15/18),25株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无优势血清型;43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0.0%,0/43)和头孢噻吩(敏感率为20.9%,9/43)敏感率低,对环丙沙星、磺胺复合、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敏感率为100.0%,43/43);毒力基因结果显示,病例分离株均只携带tdh基因,食品分离株均不携带tdh、trh基因;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腹泻散发病例、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带型相对集中,食品分离株带型相对分散,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同源性较高,不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PFGE带型一致。结论食品分离株种类繁多且致病性较低,病例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且致病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腹泻患者监测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95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15株腹泻患者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81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从监测腹泻患者分离的15株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46.67%)和O4:K8(33.33%)为主;从11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的95株菌,血清型以O3:K6(44.21%)和O4:K8(28.42%)居多;7株食品分离株都不是O3:K6血清型;93株(84.54%)为tdh+ trh-菌株,13株(11.81%)为tdh-trh菌株,3株(3.65%)为tdh+ trh+菌株.81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相似值为57.7%~100.0%,被分为36种不同的PFGE型别,PFGE001型和029型为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PFGE型别.结论 2009年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以O3:K6和O4:K8型为主要血清型,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存在优势PFGE型别菌株不断引起各地区的散发和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