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重型进展为危重型的早期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危重型HFMD 66例(观察组),同期住院重型HFMD 132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的差异,探讨重型HFMD进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3岁、精神差、嗜睡、频繁惊跳或抖动、呕吐(〉3次/d)、循环不良、白细胞升高(〉15×109/L)、血糖高、肺部渗出性改变为主要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5.617、1.842、1.072、7.916、6.743、10.385、4.952、3.127、2.86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3岁、频繁惊跳或抖动、呕吐(〉3次/d)、循环不良、白细胞升高(〉15×109/L)为重型手足口病进展为危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3岁、频繁惊跳或抖动、呕吐(〉3次/d)、循环不良、白细胞升高(〉15×109/L)与重型手足口病进展为危重型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与重型手足口病对比,探讨深圳市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以2012年1—8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治的38例危重型手足口病例作为危重型组,以同期该院的75例重型手足口病例为作为重型组,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居住在非住宅小区、未参加医疗保险、自然分娩、发病至诊断重症间隔2d以上、曾去个体(民营)医院就诊和曾去社康中心就诊等为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OR(95 %CI)分别为8.40(2.95~23.89);10.72(2.40 ~48.00),3.40(1.24~9.33),3.48(1.47~8.27),3.57(1.16 ~10.94)和4.50(1.06~19.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非住宅小区、未参加医疗保险为其危险因素.危重型组、重型组EV71检出率分别为87.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为减少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发生,对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家庭的儿童和EV71感染者应给予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高危因素的差异,探求重型特别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典型识别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8例(危)重型手足口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重型104例,危重型24例(死亡9例),并收集同期实验室确诊的143例普通型病例资料进行成组匹配,对比普通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重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的临床特征与高危因素的区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重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典型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 1)普通病例与(危)重病例在发病年龄、是否首次确诊、发热时间及热峰值、皮疹性质、是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胸片与心血管表现、实验室指标及病原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别(P<0.05);2)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皮疹不典型比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比例、心血管与胸片表现异常比例、EV71感染构成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方面高(重)于重型患儿(P<0.05);3)Logistic模型显示非典型皮疹、神经系统症状、胸片渗出性表现、空腹血糖升高、血压升高、EV71感染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临床要高度关注3岁以下皮疹不典型、且胸片、血压、血糖异常的EV71型感染病例的患儿,这些指标的出现异常提示患儿病情有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248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显效、好转)和预后不良组(无效、死亡),分组进行粪病原学检测,收集不典型皮疹、昏迷、抽搐、肺部渗透性病变等可能影响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8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归为预后良好组172例(69.4%);预后不良组76例(30.6%),其中无效68例(27.4%)、死亡8例(3.2%)。预后不良组血压≥140/90 mm Hg、心率(HR)180次/min、不典型皮疹、昏迷、抽搐、肺部渗透性病变、循环障碍、脑出血、白细胞10×109/L、应激性溃疡的患儿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典型皮疹、抽搐、肺部渗透性病变、循环障碍、白细胞计数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院危重型手足口患儿不良预后率较高,应针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高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进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按是否进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分组,选择性别、年龄、病原、出生体重等作为配比因素进行1∶3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Logistic发现,初诊为村级医疗机构、持续高热、肢体无力、呼吸浅快或节律不规则、肺部杂音、血压≥130mmHg、心率≥150次/min、血氧饱和度≤9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血糖>8.3 mmol/L、肌酸激酶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为重症手足口病进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持续高热、肢体无力、心率≥150次/min和血糖>8.3 mmol/L共同构成了重症手足口病进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险因素,而初诊确诊手足口病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者与对照组在热峰、呼吸及循环系统表现上存在差异。临床上应密切监测特异性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进展为重型危重型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7日—3月14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 结果 16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36例为轻型普通型,33例为重型危重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在年龄、饮酒史、感染地为湖北、有明确接触史、合并慢性心脏病、高血压、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糖、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有饮酒史(OR=3.06)、有慢性心脏疾病(OR=15.26)、总蛋白偏低(OR=2.13)、入院时血糖升高(OR=4.91)、C反应蛋白升高(OR=12.34)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有饮酒史、有慢性心脏疾病、入院时总蛋白偏低、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提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有以上因素的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基础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2017年收治的HFMD患儿52例,其中普通型组20例、重型组19例、危重型组13例,比较3组患儿入院24 h内血清AngⅡ水平、呼吸、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危重型组患儿血清AngⅡ水平、呼吸、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普通型和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普通型组和重型组之间血清AngⅡ水平、呼吸、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危重型HFMD患儿血清AngⅡ水平升高,及早监测血清AngⅡ水平结合观察基础生命体征有助于判断HFMD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8.
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2010年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部分轻症和重症病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重症病例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同一年份不同地区重症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009年98.91%的重症病例年龄≤5岁,2010年为99.5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的增长是手足口病重症发病的保护因素,而就医延迟、出现发热、出现皮疹是危险因素。2009~2010年合计检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粪便标本105份,其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71份,阳性率为67.62%。阳性者中,EV71型51例,占71.83%,CoxA16型3例,占0.23%,其他肠道病毒17例,占23.94%。结论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发生率较高,主要流行毒株为EV71型。对于年龄较小、就医延迟、出现发热、皮疹的患儿要更加重视,以防其发展为重症病例。  相似文献   

9.
重症手足口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及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多见,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糖升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本组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的治愈率为96%(24/25),病死率为4%(1/2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感染多见,起病凶险,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应及早予相应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预后良好。危重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及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病死率高。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3岁以下,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多见,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白细胞、血糖升高等。我院200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济南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重症病例,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为8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对照组为86例手足口病轻症病例,用问卷调查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接触史、就诊史、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等信息,对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发病到就诊日期、初诊单位类型为村级、患儿出现发热、足部皮疹、口腔疱疹、臀部皮疹、咳嗽、呕吐、有病例接触史、EV71阳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出现发热(OR=89.38)、口腔疱疹(OR=22.28)、臀部皮疹(OR=234.81)、呕吐(OR=23.90)、有病例接触史(OR=31.48)和EV71阳性(OR=71.65)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识别发热、口腔疱疹、臀部皮疹、呕吐等症状的患儿,对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提高EV71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率,可降低由EV71导致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河北区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天津市河北区手足口病患儿生活习惯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足口患者的皮疹主要集中出现在手、足、口腔占60%,手足口伴随其他部位的占29%,单纯的手或口或足占11%。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流动人口(OR=4.507),吮吸玩具的习惯(OR=3.220)。结论手足口患者的皮疹主要集中出现在手、足、口腔;幼儿是流动人口、有吮吸玩具的习惯为患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家长饭前洗手、患儿饭前洗手,晾晒被褥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1990-2014年关于重症HFMD并发NPE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相对危险度(OR值)合并,计算其95%可信区间(95%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估,筛选重症HFMD并发NPE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4篇,病例(重症HFMD并发NPE,NPE)568例,对照(重症HFMD)1321例。NPE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嗜睡3.12(1.94~5.00)、呕吐3.85(2.04~7.25)、肢体震颤8.12(2.33~28.33)、不典型皮疹5.44(3.35~8.84)、血压增高或降低7.56(3.25~17.57)、心动过速16.33(8.55~31.20)、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5s)6.22(2.87~13.50)、呼吸节律改变19.10(4.74~76.90)、高血糖(≥8.30 mmol/L)8.25(4.26~15.95)。结论 皮疹不典型的重症HFMD 患儿出现嗜睡、呕吐、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增高或降低、呼吸节律改变以及血糖增高是NPE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详细了解重症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诊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学检测结果等,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死亡病例发生的流行病学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地区报告的2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6例重症患者中,<3岁散居儿童占84.62%,100%具有发热、精神差、手足口或臀部皮疹,大多数病例出现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嗜睡、抽搐等症状.发生在6~7月份的病例占80.77%,居住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患儿占73.08%,发病3天后到医疗机构就诊的患儿占65.38%,发病后到私营诊所或村卫生室就诊的患儿占46.15%.病原学检测以排除EV71和CoX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占52.63%).结论 重症患者以居住于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地区0~3岁的散居儿童为主,提示<3岁患儿是高危人群,农村、城乡接合部和外来人口聚集地是防治重点地区,发病3天内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期;在重点地区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监测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是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的有效措施,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是降低HFMD病死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就诊及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相关的手足口病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调查手足口病病例886例,男女性别比1.39∶1,散居655例,托幼及学校儿童231例;本地户籍359例,外地527例;85.78%出现发热症状,其中54.21%出现中热,32.24%出现高热;87.13%出现口腔疱疹;17.72%有呼吸系统症状;6.32%有消化系统症状;86.91%患者出现皮疹,其中87.14%为手部皮疹,70.39%为足部皮疹,29.74%为臀部皮疹;小于2岁儿童出现皮疹(口腔疱疹)比率高于2岁及以上儿童(P<0.05)。65.23%患者发病后2 d内诊断,本地、外地患者诊断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P=0.107);22.01%患者住院治疗,本地、外地患者的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137);病原学检测其他肠道病毒占77.17%,EV71占20.11%。结论 手足口病症状以发热、皮疹等表现为主,患者就诊及时;仍应全面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避免或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宝安区6~36月龄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 方法 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自2019年6月1日起上传到《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居住地址位于宝安区内、6~36月龄的手足口病新病例;在同一社区内随机寻找月龄±2个月、同性别、无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发热伴出疹症状的儿童作为对照。根据自制问卷采用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调查。 结果 共调查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92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和5岁以下儿童一起居住(OR=4.976,P=0.002),发病前10 d接触过手足口病人(OR=2.762,P<0.001),发病前10 d去过游乐场所(OR=5.670,P<0.001),孩子饭前总是/经常吮吸手指(OR=4.879,P=0.010)是危险因素;而看护人喂养前用肥皂洗手频率[总是/经常(OR=0.213,P=0.006)]、孩子饭前总是/经常用肥皂洗手 (OR=0.117,P<0.001)是保护因素。 结论 在宝安区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公共游乐场所对疾病传播有重要作用,提高看护人和儿童的手卫生、避免儿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能降低患病风险,和5岁以下儿童居住的散居儿童家长更应该重视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云南省手足口病高发病地区重症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开展调查,收集云南省手足口病发病数前四的州(市)(昆明市、红河州、玉溪市、曲靖市)2009 - 2013年的病例资料共788例,其中重症病例346例(43.90%),轻症病例442例(56.09%),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病前与其玩耍的孩子发病(OR = 4.705)、初诊在村(个体)诊所(OR = 1.753)、发热持续3 d以上(OR = 1.155)、住院治疗(OR = 4.100)、发高热(OR = 2.980)为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CoxA16阳性(OR = 0.503)、自然分娩(OR = 0.471)、看护人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OR = 0.382)是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保护因素。根据结果建立预测模型,模型的灵敏度为91.04%,特异度为85.97%,准确率为64.09%。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的模型可定量评估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50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静脉使用利巴韦林和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观察热退和皮疹消退的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热退和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综合治疗手足口病,显效快,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安徽省2008-2012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安徽省2008-2012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对部分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核酸检测.结果 安徽省2008-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60 8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9.53/10万,发病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发病率(除2011年)高于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除2012年)高于江淮之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为主;病原学监测结果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所占比例为55.5%,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A16)所占比例为26.6%.结论 安徽省手足口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和人群性,引起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和Cox A16,农村和城乡结合部3岁以下的散居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