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3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5%(65/56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Bs Ag阳性患者、复发患者、过量饮酒患者、治疗3个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吸烟、营养不良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与不吸烟、营养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与老年、HBs Ag阳性、复发、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具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的肝功情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吴先见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70-2071,203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高危险因素人群肝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结核病防治科抗结核治疗128例存在高危因素人群患者,依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护肝治疗措施分为未干预组63例,干预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对比两组间肝损害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结果未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及肝功能受损害程度较干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高峰为服药4周以内、而引起肝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长期饮酒者、乙肝病毒感染者、营养不良等高危险因素人群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干预方案,可以减少肝损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肝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5月于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9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奥氮平治疗,观察组应用奋乃静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肝脏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LT、AST指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析长期用药、病程长、伴有严重慢性病史、老年人、男性是引发肝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容易损伤肝功能,药物不同其损伤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患者自身因素对肝功能损害影响较大。临床治疗时,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预防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化疗的MDS患者2 974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其中泊沙康唑组927例、伏立康唑组1 263例、伊曲康唑组784例,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其中106例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感染组),采用随机数字表在非真菌感染患者中抽取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粒细胞缺乏时间和应用糖皮质激素均为MDS患者化疗期间发生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白细胞计数(WBC)和预防性应用泊沙康唑为保护因素(P0.05);泊沙康唑组真菌感染例数低于伏立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P0.05),三种预防方案住院时间和真菌感染病死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期间泊沙康唑组肝功能损害和视觉异常发生率低于伏立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组(P0.05),三种预防方案皮疹、腹泻、肝功能损害和头晕乏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DS患者化疗期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积极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对高危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感染发生风险,其中泊沙康唑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均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凯西莱预防抗肿瘤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凯西莱预防抗肿瘤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4年3月-2008年8月入住我院的肿瘤病人116例随机分为凯西莱(硫普罗宁)治疗组65例,单纯化疗对照组51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情况及肝损害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清ALT、AST、TB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6例患者出现肝损害(9.23%),明显低于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16/51,31.4%)。结论在化疗期间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同时加用凯西莱,能预防抗肿瘤药物致肝损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降低肝功能损害和HBV再激活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79例在我院接受化疗的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收集没有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HBV再激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降低肝功能损害及HBV再激活的作用。结果观察组中发生各级肝功能损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比20.3%,P0.05),在观察组中有21.5%的患者出现HBV再激活,而出现HBV再激活的患者肝功能损害率明显高于未出现HBV激活的患者(76.5%比32.3%,P=0.002)。此外,使用含蒽环类化疗药物较未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51.9%比22.2%,P=0.016),而化疗前HBsAg滴度高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54.8%比27%,P=0.022),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率较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19%比50%,P=0.019),其HBV再激活率也明显降低(4.8%比27.6%,P=0.032)。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率升高与HBV再激活密切相关,化疗前HBsAg滴度高及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是一种降低继发性肝功能损害和HBV再激活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结核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来院,经PCR方法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DNA证实结核病变的患者300人,其中HBV-DNA定性为乙型肝炎的患者150人,余150是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例分析比较两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进行有效的护肝治疗效果。结果经抗结核药治疗,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患者肝功能损害例数分别为112例、3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取护肝治疗后两组肝损害例数(59例、9例)与之前(112例、30例)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着一定的影响,尽早、及时的护肝治疗能够在减少肝功能损害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临床上对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并分析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剂每日疗法对结核病患者治疗时,所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咸宁市结核病防治病院结核门诊接受FDC治疗的患者498例,调查其ADR发生情况以及其人口学因素、生活习惯和既往服药状况,并开展比较,对影响显著的单个因素进行拟合多因素回归方程,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研究对抗抗结核治疗患者ADR构成的种类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发现不同因素下,各种状况下抗结核治疗患者ADR发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对抗结核治疗患者ADR影响显著因素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因素的危害程度大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损害、胃肠道损害和药物过敏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治疗患者的人口学情况、生活习惯和既往服药情况均对其ADR的发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临床治疗中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病例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收治的200例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所需,分析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20例结核病患者中,有67例发生肝功能损害,占比为33.5%,男性肝功能损害比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2个月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例高于服药>2个月的比例;肝功能损害无症状者占65.7%(44/67),具有发热和黄疸症状仅占4.5%.结论:男性是肝功能损害的易患因素,尤其在治疗期的2个月内易发生;必须关注无症状肝功能损害病例,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并采取合适药物治疗措施,确保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913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BV阳性组288例,HBV阴性组625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HBV阳性组288例中有69例出现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24.0% (69/288),HBV阴性组625例中有71例出现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11.4%(71/625),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23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4例患者化疗后出现Ⅲ~Ⅳ度肝损害,发生率11.4%(14/123).而在HBV阴性组中,仅4例(0.6%,4/625)发生Ⅲ~Ⅳ度肝损害.在各种化疗方案中,TP(紫杉醇+顺铂)、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P方案引起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HBV阳性组为34.6% (18/52),HBV阴性组为16.5% (20/121).结论 HBV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HBV-DNA阳性者,化疗后更易发生肝损害.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致高危人群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因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74例抗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出现肝损伤的例数,总结患者分析导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结核病的类型、抗结核药物疗程、并发症,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越大、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肝损害更容易发生,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时间长、合并肝炎患者容易发生肝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伤与年龄、并发症、治疗疗程和抗结核类型均有关系,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医生积极给予保肝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12.
谷会娟 《现代保健》2014,(22):52-54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的128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情况与患者年龄、吸烟嗜酒、既往病史、合并其他疾病,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以及肺结核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时间多发生于用药2-6周;60岁以上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有既往病史、嗜酒及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年龄大、嗜酒、有既往病史等均为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这类人治疗强化期肝功能损伤更为严重,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沈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以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1-2011年735例肺结核住院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5例肺结核患者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引起药物性肝炎的132例,总发生率为18.0%,其中重度20例、中度76例、轻度36例;在影响因素中,年龄>55岁对肝损害的影响较大,25例中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发生率达80.0%;吸烟的影响也较大,253例发生药物性肝炎75例,发生率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肝损害;轻者可继续抗痨治疗,重症则需减量或停用治疗药物并同时护肝治疗.结论 抗结核治疗期间,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害、并认真做好用药安全护理.  相似文献   

14.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利宾胺在肺结核治疗中护肝疗效。方法采用西利宾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化方案治疗608例单纯菌阳肺结核(治疗组),并以同期短化治疗的55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肝功损害率分别为2.35%、5.10%,对照组分别为4.19%、18.18%,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初治单纯肺结核时,无需常规加用护肝药,复治治疗则需考虑联用护肝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肺结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6-2018年北京市登记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两水平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治疗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研究范围内影响肺结核患者治疗结局的因素包括年龄和职业.年龄在40~59岁组和60岁及以上组肺结核患者治疗不成功的风险分别是0~19岁组的1.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黄玉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54-2455,2460
目的观察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术中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17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8例。两组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组术中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术毕即刻行腹腔灌注化疗,两组化疗药物均为顺铂60~80mg/m2。结果缓解率治疗组为75.00%、对照组为62.32%,两组有效率治疗组为86.45%、对照组为77.55%,两组相比,P均﹤0.05。3年生存率治疗组为43.18%、对照组为28.41%,两组相比,P﹤0.05。II~V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术中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疗效较好,患者生存期长,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0.
金美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58-1659,1667
目的讨论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子宫切除的时机和指征降低子宫切除率的可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并且选择同期收治的6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子宫未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自行设计调查表,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产后出血、子宫肌瘤、疤痕子宫、宫腔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等方面进行调查,分别采用单变量(χ2检验)进行对比,筛选出与子宫切除术有关因素。以及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前置胎盘(P﹤0.05)、胎盘早剥(P﹤0.05)、胎盘植入(P﹤0.05)、子宫破裂(P﹤0.05)、DIC(P﹤0.05)、出血量多(P﹤0.05)、子宫肌瘤(P﹤0.05)这7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只有前置胎盘(P﹤0.05)、胎盘早剥(P﹤0.05)、胎盘植入(P﹤0.05)、子宫破裂(P﹤0.05)、DIC(P﹤0.05)5个因素显示是危险因素,与子宫切除密切相关。结论子宫切除术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对妇女患者的监测、提高警惕、减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