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起了重要的作用,输血安全也日益成为相关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加,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区分患者是输血后被传染上了传染病,还是患者在输血前本身已患有传染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患者传染病的感染情况,还有利于保护其他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探讨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的价值与意义。方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此法对就诊于我院的2056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检测的价值与意义。结果检测结果显示,205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19%(23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88%(1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048%(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72%(15例),总阳性率为12.84%(264例)。结论对于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输血血液情况,防止各类严重传染病的传播,亦可以减少因输出引起的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之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率很高,近年来梅毒感染率上升,艾滋病流行趋势严峻。另外因输血感染丙肝、乙肝的医疗纠纷常有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为了防止因输血感染传染病事件,保护医护人员健康,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规定,要求对输血前和手术前(包括产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血清指标检测,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六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 l/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四项传染性指标。从而掌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166例输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3.8%和3.0%。单独ALT〉40u/L者115人次,未检出抗-HIV阳性和梅毒抗体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血源性疾病传播日益为广大医患所重视,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不断,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以后,医院需提供无过错的举证,为了明确血源性疾病的病因,划分疾病传播的责任,我院对输血治疗的患者输血前保留配血标本,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爱滋病、乙肝、丙肝、梅毒4项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检测血源性传染病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相似文献   

7.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十分必要.我们对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本院治疗输血及术中用血患者(包括急诊治疗和手术患者)1 726例输血前严格按要求进行了上述4项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我们对2004年至2005年10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03例,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2型)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标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其输血前状况,探讨输血前检查对于临床成分输血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最近三年来受血者血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1.2%、1.2%、0.1%、2%。其中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的阳性差异无统计意义,而抗HIV抗T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基本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提高医护的防范意识,减少医疗纠纷,也可以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天翔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71-1271
输血是指将人类本身所拥有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医疗措施[1].由于存在病毒检测“窗口期”问题,在输血治疗的同时,也有可能被传染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了解患者所感染的传染病是医源性感染所致,或是患者在接受输血前本身已被感染,对防止输血后出现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在妇产科急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妇产科急症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外孕39例,不完全流产39例,先兆流产6例,难免流产3例,卵巢肿瘤蒂扭转16例,滋养细胞疾病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3%,97.5%,100%,100%,75%,66.7%。结论彩色超声对妇产科急症的准确率高,检查迅速且无痛苦,可作为妇产科急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的方法,为今后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救护过程、效果进行分析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的方法和经验。结果选取128例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126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8.4%。结论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应做到:出诊速度快,在路途中尽量了解患者的症状,并制订有效、准确的治疗方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订相应的救护流程,并让医护人员熟记于心;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就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顺产率、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顺产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0%、100.0%,高于对照组的66.7%、80.0%,且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减少了产妇分娩出血量,显著提高了顺产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滤除白细胞输血和未滤除白细胞输血的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注滤除白细胞输血者,HLA抗体阳性率8.6%(3/35),HPA抗体阳性率11.4%(4/35),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 反复输注未滤除白细胞患者,HLA抗体阳性率54.8%(23/42),HPA抗体阳性率14.3%(6/42),其中5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0例。两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PBL教学结合在线学习方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PBL教学结合在线学习)和对照组(在线学习),采取问卷调查和专家评分的方式对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PBL教学结合在线学习方法得到更多学生认同,且实验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教学结合在线学习的方法教学效果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北京市20家医院2008-2011年妇产科局麻药处方情况。方法:对北京市20家医院2008-2011年妇产科局麻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20家医院2008-2011年妇产科局麻药处方按药品名称、给药途径、单价、医保范畴、来源统计结果见正文。结论:利多卡因注射剂在是妇产科局麻药的使用上占主导地位。局麻药的使用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现代妇产科门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在妇产科门诊护理人员中以及患者中间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势调查研究,其中发放问卷100份,50例患者问卷,50例为护理人员问卷,回收100份,有效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妇产科门诊中诸多方面,如:仪器护理,卫生保健,人员调整安排等显示着重要地位。结论妇产科门诊护理方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张新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3,(9):426-426,429
目的对比研究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37例难治性大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基本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明显更短,出血量少,止血有效率相对更高,达到94.8%,对照组仅为66.7%;观察组子宫切除率为5.2%,对照组为33.3%;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为5.2%,对照组为16.7%;观察组整体手术效果相对更显著(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止血快,可保留子宫及不良情况发生率低等多种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BL-LBL双轨模式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级临床医学大学学生293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47人,采用PBL-LBL双轨模式教学法;对照组146人,采用LBL教学法。结果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例分析、基本技能及总成绩方面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BL-LBL双轨模式教学法,在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妇产科成分输血预防输血反应的护理对策与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成分输血的妇产科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入组成员,通过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仅通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观察组则通过针对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心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妇产科中需要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患者,对其通过更加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工作,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更高,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到新的阶梯,心理情绪更加稳定,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