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80例血尿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177例,非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03例。对7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7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是90.4%(66 of 73)。Survivin分子信标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Survivin分子信标是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比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有望成为一种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随访的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40岁以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青年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总数的2.2%.41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5岁(17~40岁).初诊时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者26例(63.4%),因尿痛发现者2例(4.9%),无症状而由于体检发现者13例(31.7%).肿瘤平均大小1.9 cm.肿瘤单发者33例(80.5%),多发者8例(19.5%).所有患者均采取TUR-BT术治疗.术后WHO病理分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8例(92.7%),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例(4.9%),原位癌1例(2.4%).术后TNM病理分期:pTis 1例(2.4%),pTa 15例(36.6%),pT1 25例(61.0%).术后随访时间6~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共有4例复发(9.8%),平均复发时间为12月(6~18月).随访过程中尚无死亡病例.结论 青年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多数为单发,以低分级非浸润性肿瘤为主,恶性程度低,绝大多数可以通过TUR-BT治愈,术后复发率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和复发率均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基因层次上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Fasc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in在10例膀胱癌旁粘膜、20例腺性膀胱炎及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cin在10例癌旁粘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20例腺性膀胱炎中仅2例表达(2/20),在10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3.5% (91/109).癌旁粘膜组与腺性膀胱炎组织比较无差异(P>0.05)、癌旁粘膜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腺性膀胱炎组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及肿瘤是否多发无关(P>0.05).结论 提示Fascin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检测Fascin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尿路上皮癌是膀胱癌最多见的类型,占90%以上。尿路上皮癌有多向分化倾向,常见的是鳞状化生与腺样化生。此外,尚有许多少见的变异亚型,大约占尿路上皮癌的15%。这些亚型同样起源于尿路上皮细胞(urothelialcells),但由于其不同于典型尿路上皮癌的组织构型可与许多良性病变混淆,某些亚型的临床后果与典型尿路上皮癌有较大差异,所以充分认识这些亚型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钙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和尿液中可溶性E钙蛋白(sE-cadherin)的浓度,明确E-cadherin、sE-cadherin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于术前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样本及12例正常人尿液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sE-cadherin浓度,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20例E-cadherin阳性表达(44.4%),膀胱尿路上皮癌G1组与G2~G3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和26.3%,在Tis~T1组和T2~T4组分别为55.2%和25.0%,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中sE-cadherin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组[(8.243±1.682)mg/molCr vs(1.628±0.462)mg/molCr](P<0.05),且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和尿液中sE-cadherin的浓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microRNA差异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microRNA(miRNA)通过调节原癌基因/抑癌基因或miRNA自身丢失/突变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形成,其差异表达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疗效、预后评估的指标,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泌尿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文中对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miRNA的差异表达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新鲜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各3例保存于液氮中,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用Nanodrop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RNA检测,用标记酶Hy3^TM荧光基团标记RNA的探针和miRCURY^TM芯片杂交,用GenePix4000B芯片扫描仪及GenePixproV6.0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用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组织共有21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者12个:hsa—miR-203、hsa—miR-876—3p、hsa—miR-29b-1*、hsa—miR-665、hsa—miR-668、hsa—miR-181b、hcmv—miR—US25—2—5p,hsa—miR-768—3p,hsa—miR-548d-5p、hsa—miR-518c*、hsa—miR-145*,hsa—miR-363*,表达下调者9个:hsa—miR-126、hsa—miR-140—3p、hsa—miR-223、hsa—miR-300、hsa—miR-24—2*、hsa—miR-627、hsa—miR-142—3p、hsa—miR-744、hsa—miR-142—5p随机选择hsa—miR-363*、hsa—miR-627、hsa—miR-768—3p、hsa—miR-3004个基因差异表达的miRNA用RT—PCR验证,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基因,可能是导致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8.
10.
目的 比较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检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p21区带探针对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30例正常对照尿液中的脱落细胞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并同时对所有标本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细胞学检查对于Ta 期、T1期及T2~T4期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35.5%(11/31)、54.1%(13/24)及69.6%(16/23),总敏感性为51.3%.FISH对于TTa期、T1期及T2~T4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4.5%(20/31)、87.5%(21/24)及95.7%(22/23),总敏感性为80.8%.对于T1期肿瘤(P=0.047)、T2~T4期肿瘤(P=0.023)、GⅡ(P=0.004)、GⅢ(P=0.002)以及所有肿瘤总体(P=0.001),FISH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FISH的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3.3%(P=0.612).结论 FISH用于检测膀胱癌的敏感性高于细胞学检查,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FISH技术能明显改进膀胱癌的诊断,对于膀胱癌的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的病理和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至2010年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病理和诊疗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3岁,4例因间歇性无痛全程肉眼血尿入院,1例因间歇性无痛终末肉眼血尿入院,膀胱镜均提示菜花样肿物,呈浸润性生长.3例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所见与膀胱癌基本相同.术后病理肿瘤均由癌细胞和似肉瘤构象的肿瘤细胞2种结构组成,病理均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免疫组化有该病较特异性的表现.术后予以不同的化疗等.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变在膀胱恶性肿瘤中罕见,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效佳,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13.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外学术论文、中外标准、中外专利、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等科技文献的在线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判断复发性尿路上皮肿瘤的克隆起源。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别检测了20例上尿路上皮肿瘤和相应的复发性肿瘤p53基因的突变,以及30例80块标本中的p53蛋白表达,比较原发和复发性肿瘤的基因型。结果:复发性肿瘤和和原发性肿瘤p53基因型一致者为63.6%,不一致者为36.4%,提示复发灶单克隆起源者约为2/3,多克隆起源者约为1/3。结论:复发性尿路上皮癌多为单克隆起源,少部分为多克隆起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抗菌肽LL-37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同时体外研究LL-37 对膀胱肿瘤细胞株T24、EJ 的作用。方法 ELISA 检测30 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和30 例健康体检者新鲜晨尿中LL-37 的表达,同时检测T24、EJ 细胞和尿路上皮SV-HUC-1 细胞经不同浓度LPS 刺激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L-37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30 例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基底及周围组织标本中LL-37 的表达。在体外将不同浓度的LL-37 作用于T24、EJ 和SV-HUC-1 细胞,MTT 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 健康体检者和膀胱癌患者尿液中LL-37 的水平分别为(2.02±0.06)和(24.32±0.0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L-37 在癌组织中表达阴性,而在癌组织周围的炎症细胞、血管壁及平滑肌内却呈阳性表达。RT-PCR 结果表明,癌周围组织中LL-37的表达水平比癌组织高约30 倍。T24、EJ 和SV-HUC-1 细胞经LPS 刺激后培养液上清中LL-37 浓度均升高。在体外,LL-37 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24、EJ 细胞的增殖,而其对SV-HUC-1 细胞的抑制需更高的浓度。结论 LL-37 与膀胱癌的发生可能有着一定的关联,体外高浓度的LL-37 可抑制膀胱癌T24、EJ 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R-3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并对其预测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miR-3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iRNA表达谱,用实时定量PCR法进行验证,挑选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340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340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结果miRNA表达谱芯片、实时定量PCR法均提示miR-3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较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miR-340预测靶基因集合功能富集于细胞黏附(celladhesion)、生物黏附(biologicaladhesion)和细胞间黏附(cell-celladhesion)等,KEGG通路分析涉及癌通路(pathwaysincancer)和细胞周期通路(pathwaysincellcycle)等。结论miR-3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低表达,miR-340预测靶基因集合显著富集在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3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血清前白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关系,再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最佳截断值249.5 mg/L,将患者分为高前白蛋白(≥249.5 mg/L)组(162例)和低前白蛋白(<249.5 mg/L)组(158例)。与高前白蛋白组患者相比,低前白蛋白组患者年龄更大,术前肾积水、高病理T分期、高病理分级、远处转移和术中输血的患者比例均较高(P均<0.05),总生存情况和无复发生存情况均较差(P均<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术中输血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高病理T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和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可作为监测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5-18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BUC)中生存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8年12月病理科存档的BUC标本60例,采用En 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另选取其他手术切下的正常膀胱黏膜标本20例作对照。分析BUC组织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60例BUC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阳性43例(71.67%)。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均为阴性。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更高(χ~2=30.99,P0.01)。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是否复发、浸润深度和病理分级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 BU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上升趋势,Survivin基因的高表达极有可能促进BUC的发生和发展;且其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情况、恶性程度及病理浸润深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BUC病情的转移和浸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3)突变分布特点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对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FGFR3基因突变,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③结果 38例pTa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有26例发生了FGFR3突变,8例pT1期中有2例发生了FGFR3突变,而在5例高分期肿瘤中未发现一例突变;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28例FGFR3突变肿瘤中仅有5例发现复发,对应的23例非突变患者中13例发生了复发.按分期比较时,FGFR3突变是一个有力预测复发的因素.④结论 FGFR3突变在低分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突变率高,预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