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285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术后动态监测DSA水平,检测时间点为术后3,5,7,14,21,30,60,90 d.观察受者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HLA抗体类型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285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初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率为22.11% (63/285),其中DSA阳性4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67% (19/285).HLA抗体阴性受者和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5% (7/222)和16.95% (10/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91,P<0.05);4例DSA阳性受者有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抗体阴性、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16).1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经甲泼尼龙、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等治疗后,15例受者成功逆转,1例死于并发症.结论 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受者DSA水平,可预测移植肾功能状态,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重要预警作用,有利于及时清除或降低DSA水平,对有效预防和及时诊治排斥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共检测DSA 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2021,12(6)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有1098例接受首次尸体肾移植的受者纳入研究.所有受者术后均采用以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当发生排斥反应时,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疗效较差者则联合应用莫罗单抗-CD3或丙种球蛋白或行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术后1年内经病理检查证实,有53例受者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109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其余936例受者术后1年内肾功能稳定(对照组).分析和比较3组受者性别、年龄、术前淋巴毒、HLA抗原错配数、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及供肾冷/热缺血时间等冈素间的差异,比较3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丧失情况及移植肾存活率,分析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与细胞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受者在性别、年龄、术前淋巴细胞毒性试验、供肾冷缺血时间及术后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在术前HLA抗原错配数、PRA水平及供肾热缺血时间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为27.4%(14/53),明显高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的7.3%(8/109)和对照组的2.2%(21/936),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P<0.01).剔除发生排斥反应后未逆转者,3组间移植肾存活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明显影响移植肾存活,但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受者外周血抗原特异性单个效应细胞频数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方法,检测8名健康志愿者及25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同种异体抗原刺激后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单个效应细胞频数,并对25例受者肾移植后的情况进行随访,时间至少为半年。结果8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泌γ干扰素(INFγ)的细胞的频数最高,为15/500000~120/500000,其频数在连续4个月内相对稳定。受者术前体内存在的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与供、受者间HLA配合情况无关;25例肾移植受者中,21例移植术后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术前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除2例外,均低于40/500000;4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前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分别为86/500000、104/500000、128/500000及264/500000。结论移植术前测定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可以作为评估受者针对供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的方法之一,并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方法 测定73例预致敏肾移植受体体内抗-HLA抗体的致敏程度及抗体特异性,并与81例未致敏受体进行比较,受体以及相应供体的HLA基因型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早期移植结果 的因素(移植物的2年排斥率和生存率),包括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种类及特异性,以及供者的靶抗原.结果 预致敏受者比未致敏受体的2年预后差(移植排斥率P=0.019,生存率P=0.01),无论是以6抗原匹配(AgM)或氨基酸残基匹配(Res M)为标准,对预致敏受体而言,HLA错配数对移植物排斥率,或者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产生PRA-I、PRA-Ⅱ两种抗体的移植物受体的两年预后更差(移植排斥率P=0.001,生存率P=0.002).PRA峰值≥50%的组及其分组,移植时PRA值大于50%,他们的两年预后明显比对照组差(移植排斥率P1=0.025,P2=0.001,生存率P=0.043,P=0.024).移植时靶抗原阳性组及其分组,HLA-I阳性的组,其移植物排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高于靶抗原阴性组(P=0.003,P=0.001),高于靶抗原峰值阳性但移植时靶抗原阴性的受体(P=0.024,P=0.002).靶抗原阳性组还有HLA-I靶抗原阳性组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01),靶抗原未明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与靶抗原阳性组类似.经过血浆滤过及免疫吸附的预致敏受者(PRA处理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经处理的PRA预致敏受者的结果 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排斥率P=0.004,生存率P=0.005),3例HLA-I靶抗原阳性、按照氨基酸残基标准无错配的受体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PRA-Ⅱ阳性(靶抗原未知)的受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PRA-Ⅱ靶抗原阳性的8例受者未见超急性期排斥反应.结论 移植前PRA预处理可以改善预致敏受体肾移植后的预后,避免抗原阳性供者仍然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早期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HLA配型对肾移植长期效果的影响(2508例次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将2508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7组(即:0、1、2、3、4、5、6个抗原错配组).观察HLA配型对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2508例次进行了HLA-A、B、DR抗原配型的肾移植中,0个抗原错配仅有7例,2~3个抗原错配占74%.0个抗原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6个抗原全部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3%,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0个抗原错配组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分别为97%、90%和88%;1个抗原错配组分别为94%、86%和83%;2个抗原错配组为94%、84%和82%;3个抗原错配组为93%、85%和81%;4个抗原错配组为91%、82%和74%;5个抗原错配组为90%、81%和72%;6个抗原错配组为88%、80%和70%.结论 良好的HLA配型可以降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HLA抗原错配越少,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越高;移植前供、受者HLA配型以抗原错配数≤3个为宜,尽量避免6个抗原全部错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HLA与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的表达对移植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示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1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抗HLA和抗MICA抗体,其中37例接受了1、3、6个月及1、2、3年的动态随访.分析抗HLA和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及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移植前共有9例(22.0%,9/41)预存抗HLA或(和)抗MICA抗体,其巾抗HLA抗体阳性2例(4.9%,2/41),抗MICA抗体阳性6例(14.6%,6/41),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阳性1例(2.4%,1/41).另外有5例抗MICA抗体可疑阳性.除1例的抗MICA抗体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外,其余均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37例随访者中,6例新生抗HLA抗体(16.2%),3例新生抗MICA抗体(8.1%),新生抗HLA抗体者的抗体滴度在随访3年中呈现上升趋势.9例预存抗体的受者,有4例(44.4%,4/9)发生排斥反应;6例新生抗HLA抗体的受者中,有3例(5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3例新生抗MICA抗体的受者均无排斥反应发生,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抗HLA抗体产生较早(术后3 d和7 d)的2例受者均检测到抗HLAⅡ类DSA,其移植肾均因排斥反应而切除.预存抗MICA抗体,且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预存抗MICA抗体但无排斥反应者(P<0.05);移植前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阴性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无论是新生抗HLA抗体还是抗MICA抗体,移植后1个月发生排斥反应者的血肌酐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结论 预存和新生抗HLA抗体是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而供、受者HLA和MICA基因错配是产生新生抗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2009年实施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供受者HLA抗原全相合,其余为半相合.肾移植前5d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前1d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肾移植前3d受者开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连续3d,肾移植术中给予受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0 mg,术后第2、4、6天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后常规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受者血常规、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及移植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全身淋巴照射后受者淋巴细胞数进行性降低,以B淋巴细胞(CD19+)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其他血细胞数量变化不大.HLA全相合受者诱导出30%~50%的嵌合体,其余受者仅诱导出1%~5%的嵌合体.术后随访3年,7例受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增加感染风险.经移植肾活检证实,1例受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其余6例受者未发生排斥发生.7例受者中,有3例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 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移植受者术前由于二次移植、输血、妊娠等原因可造成体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体液致敏,是造成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和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供、受者间连续进行3次皮肤移植,使受者预致敏。再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采用微量淋巴毒试验监测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预致敏后的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滴度明显升高。7只受者心脏移植后有6只移植心在24h内被排斥,病理学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间连续3次皮肤移植预致敏后,再行心脏移植可以建立稳定的同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2.
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和探讨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经支气管活检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类和治疗。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分别为3例肺气肿、肺功能重度减损的患者进行了单肺移植。其中后2例为同一供者的左、右肺,第2例受者HLA无1个位点匹配。结果第1例左肺移植术后第9d发生1次急性排斥(A2b级),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症状消退;第2例右肺移植第7d持续发生急性排斥(A4c级),经甲泼尼龙冲击并用OKT3治疗无效,术后第15d死亡;第3例左肺移植第9d、第15d发生2次急性排斥(A3a级),经甲泼尼龙冲击并用OKT3治疗8d后缓解。结论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供、受者进行肺移植,是成功的保证。肺组织活检成为诊断急性排斥的金标准,对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诊治是减少术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CD8+CD28-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体内输注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自发耐受及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从肝移植自发耐受模型受者脾脏中分离CD8+CD28-Treg,于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前1 d输注给受者,比较不同的输注组间受者的存活时间和移植肝病理学表现.结果 来自自发耐受模型(LEW大鼠为供者,DA大鼠为受者)的CD8+CD28-Treg输注可以延长急性排斥反应模型(LEW大鼠为供者,BN大鼠为受者)受者的存活时间,由(14.0±2.2)d延长至(24.0±3.0)d(P<0.01),移植肝病理学显示排斥反应程度减轻.结论 大鼠肝移植自发耐受模型受者体内诱导的CD8+CD28-Treg具有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该免疫抑制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定期检测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的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或HLA—DB抗原有错配的80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l和HLA-DR抗原的基因DRB1。结果 手术当天受者的尿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30d,仍有90.0%患者的尿中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8例(29.6%)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出院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90.0%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抗排斥治疗结束后2周,83.3%仍为阳性,治疗过程中尿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3个月后,88.9%转为阴性;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患者,仅6.7%的患者尿中DYZ—l或HLA-DRB1基因阳性。结论 肾移植患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与药物性肾功能损伤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其基因表达强度变化为定量评价排斥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排斥反应是一个由受者识别供者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引发的复杂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T淋巴细胞缺失的啮齿动物无法对同种异体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另外,细胞凋亡是一个限制免疫反应的事件,是机体对上述激活作用的一种平衡调节.经过三个信号激活,且逃过细胞凋亡的大部分T淋巴细胞成为排斥反应的效应细胞.少数效应细胞成为记忆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2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峰值≥50%的高致敏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6±7.4)岁.首次接受移植者15例,二次移植者10例,三次移植者1例.亲属供肾1例,尸体供肾25例.术前要求交叉配型阴性.术后采用抗CDzs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结果 18例移植后1周内血肌酐(SCr)降至正常.2例分别于术后第2、3天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经过血浆置换3次及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后,1例3周后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另1例排斥反应未能逆转,最终摘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2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为耐激素排斥反应,经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和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排斥反应逆转.1年移植肾存活率96%(25/26).结论 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不仅需要HLA配型良好,并且要求供者HLA抗原避开受者所有预存的抗HLA抗体;术后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在供者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3组,每组25对.(1)移植排斥组:供者为C57BL/6小鼠,受者为BALB/c小鼠,移植后无特殊处理;(2)实验处理组:供者为C57BL/6小鼠,受者为BALB/c小鼠,受者在移植术前1天经尾静脉输注特异性供者脾细胞,术前1 d及术后1周按每克体重应用环孢素A 5 μg;(3)同系移植组:供、受者均为BALB/c小鼠,移植术后无特殊处理.术后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及病理改变;应用ELISPOT技术检测受者脾细胞悬液中供者γ干扰素(IFN-γ)活性分泌细胞频数.结果 移植排斥组和实验处理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8±0.77)d和(14.80±1.01)d,同系移植组存活时间均超过28 d,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排斥组与实验处理组和同系移植组相比较,移植心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移植术后第4天,移植排斥组、实验处理组和同系移植组受者脾细胞悬液中供者特异性IFN-γ活性分泌细胞频数分别为(288±16)个/2×105、(32±10)个/2×105和(6±2)个/2x105;第7天为(416±19)个/2×105、(44±8)个/2×105和(7±2)个/2×105;其与相应的移植心存活时间存在明显负相关,而与术后第7天病理分级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应用ELISPOT技术检测受者术后早期供者特异性IFN-γ活性分泌细胞频数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早期诊断指标.此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可用于术前供者配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供受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44例肾移植受者和65例供者进行细胞因子INF-α,IL-10,IL-6,TGF-β及IFN-γ基因型检测。结果 受者TNF-α或IL-10为高分泌型时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受者为低分泌型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供者TNF-α或IL-1O为高分泌型时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供者为低分泌型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者高分泌/供者高分泌TNF-α基因型组合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高(P<0.01),而受者低分泌/供者低分泌TNF-α基因型组合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所有其它基因型组合者低(P<0.01)。结论 同时检测供受者TNF-α基因型能为我们更加合理地选择肾移植供受者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Ds-Ab)对移植肾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间进行尸肾移植的92例受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HLA抗体水平,随访1年。结果 16例(17.4%)受者术后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3%)高于抗体阴性组(11.9%),P=0.00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12.5%)与抗体阴性组(9.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02;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后,移植肾肌酐水平高于抗体阴性组或无急性排斥组。结论 供者特异性抗体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有关,可能影响近期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猕猴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及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 建立猕猴皮肤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性排斥反应模型(供、受者各3只).检测3只受者皮肤移植预致敏前、后及肾移植后血清内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变化.并在发生排斥反应时对移植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补体、抗体的沉积及各类型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病理学分析.结果 3只受者均发生了加速性排斥反应.其中2只受者在预致敏后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明显增加,对供者的淋巴毒反应明显升高;肾移植后受者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及针对供者的淋巴毒进一步升高.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内有明显的动脉坏死、血栓形成、间质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显示移植肾内有大量的补体、抗体沉积(主要为IgG),而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浸润少见.另1只受者体内的供者特异性抗体及对供者淋巴毒反应的升高程度不如前2只明显,病理学变化以肾小管损伤为主.结论 皮肤移植预致敏可以诱导受者产生程度不等的预存抗体,导致大多数移植肾在术后早期发牛主要南抗体和补体介导的严重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