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药材》2019,(9)
目的:了解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明确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2个姜黄品种在5个生态试验点种植,测定各试验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含量、土壤化学性状及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量化关键环境因子的作用程度,阐明环境因子对生产优质姜黄药材的重要性。结果:姜黄产量和品质相关成分主要受环境(E)效应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基因型(G)和G×E互作效应;姜黄产量和品质相关成分对经度、纬度、年降水量、年日照、土壤pH、土壤有机质的反应度较大,其中经度、纬度、年日照、土壤pH为姜黄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度、年降水量、年日照为姜黄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纬度、土壤有机质为挥发油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很大,通过对重要环境因子的筛选,可为姜黄优质高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姜黄中芳姜黄酮的柱色谱制备及波谱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黄CurcumalongaL .系姜科姜黄属植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及抗肿瘤作用[1] 。姜黄含有丰富的姜黄素和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姜烯、芳姜黄烯、姜黄烯等倍半萜类化合物2 0余种,姜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癌、止咳平喘及抗生育活性[2 4 ] 。以芳姜黄酮为原料,还可合成一系列具有一定活性和用途的化合物[5] 。本实验以柱色谱技术,从姜黄油中分离出芳姜黄酮,并通过波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芳姜黄酮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刚  霍文  李秋影  孙广利  段离潼 《中成药》2007,29(2):291-293
姜黄素是姜科姜黄属(Curcuma longaL.)植物姜黄、莪术、郁金等根茎中的一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1]近年来对姜黄素的药理作用报道较多,但有关姜黄素制剂的报道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姜黄素几乎不溶于水,体内吸收差[2],姜黄素不稳定易降解  相似文献   

4.
姜黄生长土壤的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隆云  张艳  宋红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2):718-721
目的:根据不同土壤对姜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寻找适宜土壤。方法:田间控制栽培对比试验法。数据分析和处理应用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果:土壤质量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最显著,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结论:根据相关分析和土壤因子聚类结果,姜黄生长土壤可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宜种植3 类。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滴丸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刚  张永  孙广利  于永明 《中成药》2006,28(12):1832-1833
姜黄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等功效。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L.干燥的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1]。姜黄素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水。在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2],影响了姜黄素制剂的应用。近来报道了将姜黄素与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可以增加姜黄素溶解度的方法[3]。本文以聚乙二醇6 000为基质,用自制的滴丸机制备了姜黄素滴丸。体外溶出度试验显示。滴丸的溶出速度和溶解度明显高于姜黄素。1仪器与试药滴丸机(自制),Q600差示热分析仪(美国TA公司),RCZ-8A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  相似文献   

6.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姜黄新品种"川姜黄1号"。2014—2015年在双流、崇州、温江开展连续2年多点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结果表明,"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比较,姜黄(根茎)平均增产20.61%,挥发油平均高出24.17%,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6.62%;郁金(块根)平均增产54.59%,挥发油平均高出36.28%,总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5.31%。"川姜黄1号"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姜黄(根茎)平均增产123.68%,挥发油平均提高7.69%,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58.23%;郁金(块根)挥发油平均提高52.82%,总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38.34%。新品种"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相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且所产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均较优;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其所产姜黄的产量明显增加,并且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优,尤其是姜黄的姜黄素及郁金的总姜黄素含量显著高于"黄丝郁金1号"。"川姜黄1号"产量高、内在品质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适宜在成都金马河流域的双流、崇州、温江等地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7.
川芎有效成分与土壤营养值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川芎药材品质与产地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确定影响川芎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TFW-VII型土壤养分·水分综合测定仪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及硝态氮等土壤营养值,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土壤营养值与川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速效钾与川芎有效成分相关性最大,速效钾与川芎总荧光物质、藁苯内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洋川芎内酯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有机质、土壤pH、速效磷,而硝态氮与所选有效成分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影响川芎有效成分的主要土壤因素是速效钾和有机质。同时通过分析还发现川芎有效成分之间、土壤营养值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土壤养分对于川芎药材品质的影响并非单因素作用,而是由协同作用来共同影响川芎药材品质。该结论可为川芎的合理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4,(12):1692-1694
<正>姜黄素(curcumin)是姜科姜黄属植物根茎中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动脉硬化、清除自由基、降血脂等。姜黄素的抗肿瘤活性于1985年由自印度学者Kuttan等首次提出,至今已由大量文献证实,其具有作用明确、抗瘤谱广、毒性小等优点[1]。姜黄素具有很强的凋亡诱导能力,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涉  相似文献   

9.
栽培措施对姜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姜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姜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密度和播种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施肥量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结果: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姜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增加复合肥、过磷酸钙和尿素施用量有利于增加姜黄根状茎的产量。但随施肥量的增加,根状茎中姜黄素含量和挥发油含量显著下降。结论:姜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播种密度为12窝/m2,每窝播1个母姜。施肥量为过磷酸钙1000kg·m-2,尿素156.2kg·m-2,氮磷钾复合肥1250kg·m-2。灌溉和净作有利于提高姜黄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组方姜黄散对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法明确姜黄散及孕三烯酮对人子宫内膜干细胞体外干预的最高无毒浓度及作用时效。对比孕三烯酮阳性对照组及不加药阴性对照组评价姜黄散对子宫内膜干细胞克隆形成、微球体形成能力的影响。将子宫内膜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异位病灶后予药物干预,对比孕三烯酮阳性对照组及不加药阴性对照组观察姜黄散高、中、低剂量组异位病灶体积及异位腺体数量的变化。[结果]姜黄散及孕三烯酮对子宫内膜干细胞干预的最高无毒浓度分别为20 mg/mL及10-6 mol/L,且其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加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姜黄散及孕三烯酮可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克隆形成及微球体形成能力。姜黄散高、中剂量及孕三烯酮可明显抑制裸鼠异位病的生长,异位病灶体积及异位腺体数量较给药前均明显减小。[结论]活血化瘀法具有抑制子宫内膜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姜黄有效成分在不同地区的含量差异,考察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与挥发油之间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集不同产地姜黄样品,结合HPLC-UV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法分别分析姜黄中姜黄色素和挥发油的含量,采用SPSS 20.0软件的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功能对测定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姜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姜黄色素质量分数最大值约4.9%,最小值仅约0.2%,相差约24.5倍;姜黄挥发油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达4.2倍。姜黄的传统道地产区含量优势明显,不同姜黄色素与挥发油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海拔差异对姜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姜黄的产区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提高其品质并推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姜黄为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具有破血通经,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姜黄中主要含有姜黄素类和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现对近5年来有关对姜黄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1抗菌抗炎及抗病毒张达群等[1]研究发现白藓皮联合姜黄浸液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效果和达克宁疗效相当,且复发率也无统计学意义,指出姜黄水浸液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且优  相似文献   

13.
姜黄挥发油是从姜科植物姜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姜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感染、抗真菌、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本文过对近些年姜黄挥发油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为姜黄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全球每年有50多万人患肝癌,我国占50%以上,并且每年呈显著的上升趋向[1]。当前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肝部分切除或肝移植,但只有极少数人能顺利进行手术治疗。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郁金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有效成分,现将近些年来国内外姜黄素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张边江 《中成药》2006,28(2):272-274
降脂通络软胶囊(简称JZTL)是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五类新药,药理药效和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显著的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总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及抗炎症反应等作用,能清除体内超氧离子、过氧化氢离子及一氧化氮,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分泌和表达[1]。本研究利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观察JZTL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保护作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体重120~150 g的♂SD大鼠50只(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霉素)和…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开  王征  黄松  黄静  王钢  刘岩 《天津中医药》2012,29(4):389-391
[目的]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户外晾晒、恒温鼓风烘烤3种方式干燥鲜丹参,并对制备样本有效成分、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户外晾晒有利于丹酚酸B和丹参素成分的保留,恒温鼓风烘烤有利于醇溶性浸出物成分的保留,真空微波干燥有利于总酚酸、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保留。[结论]真空微波干燥方式处理鲜丹参,干燥效率高、有效成分损失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姜黄挥发油为姜黄Curcum a longa L.的有效部位,经生物学实验表明,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增强免疫功能[1]。为了揭示该制剂抗癌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多种色谱和波谱方法对姜黄组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约占姜黄挥发油总量的80%,分别鉴定为芳姜黄酮(ar-turm erone)、α-姜黄酮[-αturm erone,(1′R,6S)-2-m ethy l-6-(4-m ethy lenecyclohexa-2,4-d ieny l)hept-2-en-4-one]和β-姜黄酮[-tβurm erone,(1′R,6S)-2-m ethy l-6-(4-m ethy lenecyclohexa-2-eny l)hept-2-en-4-one]。其中β-姜黄酮国内未见报…  相似文献   

18.
姜黄治疗包括关节炎在内的炎性疾病已有几百年历史,在西方含有姜黄根茎和姜黄提取物的食品补充剂也用来防治关节炎,但目前还未有资料证明(混合的)姜黄提取物抗关节炎的有效性是否与其食品补充剂中的有效成分效果相似。为此作者采用由链球菌细胞壁(SCW)诱导的雌性Lewis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评价含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姜黄提取物在体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效果。实验用姜黄粗提物、无挥发油姜黄提取部位和精制姜黄素类化合物(市售)。HPLC分析证明,无挥发油姜黄提取部位中3种主要姜黄素类[姜黄素(1)、去甲氧基姜黄素(2)、双去甲氧基…  相似文献   

19.
韩刚  万红  李莉丽  严红梅 《中成药》2007,29(11):1686-1687
甘草为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茎,为常用中药材。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共有372个方剂中使用了甘草[1]。甘草在中药配伍中,能起到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作用[2]。2005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人参再造丸、化回生片、跌打丸、如意金黄散等方剂中,出现了甘草与姜黄配伍[3]。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属于天然表面活性剂。最近有报道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姜黄素的提取率[4],大黄中总蒽醌的提取率[5]。本实验考察不同条件下甘草和甘草酸对姜黄素提取率的影响。以探讨甘草与姜黄配伍对姜黄素溶出率的影响。1…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是影响中药材产量和有效成分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肥力随栽培年限增长逐渐衰退,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然而,目前国内缺乏中药材栽培土壤肥力评价的统一规范标准,严重制约了中药材栽培中的土壤管理与药材质量控制。该文综述了土壤肥力评价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肥力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建立基于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壤有效氮磷钾、土壤微量元素、土壤大型动物、土壤微生物的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为制定中药材栽培土壤肥力评价标准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