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复方新制剂体外抗柯萨奇B3病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复方新制剂对柯萨奇B3病毒(CVB2)感染的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复方新制剂和利巴韦林最大无毒浓度(TC0)筛选4个实验浓度.将生长良好的H9C2细胞种在96孔板中,分为复方新制剂组、利巴韦林组、正常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通过4种不同的加药和加病毒方式,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胞保护、直接抗病毒、抗病毒吸附作用,结果用OD值表示.结果 不同浓度复方新制剂组和利巴韦林组OD值均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或P<0.01).复方新制剂组中浓度为0.390625 mg/ml的细胞增殖OD值高于浓度为0.1953125、0.09765625mg/ml及利巴韦林组各浓度(P<0.05或P<0.01);复方新制剂组中浓度为0.78125 mg/ml的细胞保护OD值高于其他浓度,并且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各浓度(P<0.05或P<0.01).复方新制剂组和利巴韦林组各浓度直接抗病毒和抗病毒吸附作用O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复方新制剂通过抑制病毒的增殖、保护细胞、直接抗病毒、抗病毒吸附等途径达到保护心肌细胞作用.其中浓度为0.390625 mg/ml时抑制病毒增殖作用最明显,浓度为0.78125 mg/ml时,对细胞保护作用最明显,并优于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2.
3.
心肌康注射液对急性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药“心肌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观察了“心肌康”对急性Cox-sackieB_3病毒性心肌炎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急性CoxsackieB_3病毒性心肌炎BALBC/C小鼠脾脏PFC降低,T细胞总数及T_H降低,T_H/Ts比值倒置,NK细胞活性降低;证明感染小鼠呈免疫抑制状态。中药“心肌康”具有增加急性CoxsackieB_3病毒性心肌炎BALB/C小鼠脾脏PFC作用,可提高其T细胞总数和T_H百分率及T_H/Ts比值,并可增强其NK细胞活性,增强其单核巨噬细胞舌噬功能;证明该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肌炎胶囊对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炎胶囊对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模型,观察心肌炎胶囊对发病率,死亡率及心肌组织学的影响。结果:心肌炎胶囊能够明显降低鼠心肌炎的发病率,死亡率,减轻病理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心肌片1号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及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京地区研究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为多病因性。病毒感染可突然死于急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大多是由于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其病毒对婴儿及儿童的心肌有亲合力,引起心肌炎。中药剂型心肌片1号其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益气养心。临床用于治疗心悸、气短,胸闷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收到了良好的疗效。为给临床提供依据,故对心肌片1号抗柯萨奇病毒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6.
7.
大黄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BALB/C小鼠感染CVB3后建立的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采用正交设计确定治疗方案,通过观察小鼠的中位生存期、生存率、病理学检查评价大黄注射液对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经大黄注射液、病毒唑及0.9%氯化钠治疗组的CVB3感染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3、11、10.5d,存活率为35%、5%、5%,大黄注射液治疗组小鼠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病灶减少。结论:大黄注射液在小鼠体内有抗CVB3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心宁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入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分别给与心宁美(冲剂)、常规西药治疗,并观察其主要症状、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对主要症状、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心宁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小鼠的抗心肌纤维化作用,为扩大通心络的应用范围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方法: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小鼠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HE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胶原数量;放免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结果:电镜、HE染色及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示通心络各剂量组胶原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胶原容积积分示模型组和高剂量组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A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心络各剂量组均有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心络对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雏化小鼠的抗心肌纤维化作用。为扩大通心络的应用范围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方法: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小鼠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HE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胶原数量;放免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结果:电镜、HE染色及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示通心络各剂量组胶原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胶原容积积分示模型组和高剂量组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A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心络各剂量组均有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化疽生新膏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疽生新膏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药理效应.方法:采用链尿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在此基础上加创伤,制作糖尿病大鼠难愈性溃疡模型.观察化疽生新膏对模型大鼠溃疡面的影响,并检测溃疡面组织中EGFR及F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疽生新膏Ⅰ、Ⅱ号均能加速愈合糖尿病大鼠溃疡面积(P<0.01),且以化疽生新膏Ⅱ号为优;HE染色示治疗组组织内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化疽生新膏Ⅱ号优于Ⅰ号(P<0.05或P<0.01).结论:化疽生新膏能促进糖尿病慢性难愈性溃疡创面的修复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康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给Balb/c小鼠多次腹腔接种嗜鼠心肌柯萨奇B3病毒(CVB3),制作慢性VMC模型.首次感染病毒50d后将存活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心肌康组及氯沙坦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30d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到心肌细胞凋亡,模型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心肌康组和氯沙坦组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AngⅡ1型受体(AT1R)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心肌康组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AngⅡ2型受体(AT2R)mRNA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细胞凋亡参与VMC的发病,心肌康具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下调AT1R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羌银解热汤对小鼠感染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的抑制作用和对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方法:用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感染小鼠为动物模型,以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和死亡率为评价指标,观察羌银解热汤大、中、小剂量组在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与银翘散组等作对比.结果:羌银解热汤大、中剂量组及银翘散组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小鼠肺部病变、降低肺指数(P<0.05),羌银解热汤大剂量组的作用比银翘散更为显著(P<0.05);羌银解热汤大剂量组及银翘散组与模型组相比,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均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P<0.05),而羌银解热汤大剂量组的效果与银翘散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羌银解热汤具有良好的体内抗流感病毒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细胞因子病毒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细胞因子及病毒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40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HBV-DNA、HBV标志物。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IL-2、IL-10、IL-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组HBV-DNA定量>1.0×105cop ies/mL、HBVeAg及抗K-HbcIgM(+)均高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或P<0.05)。结论:细胞因子、病毒指标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乙肝辨证分型与病毒复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调查研究 ,初步探讨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辨证分型与病毒复制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 ,本次调查资料经数据完整性、诊断规范化、辨证标准化初步筛选。 2 82例乙型慢肝患者 ,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 >肝胆湿热 >瘀血阻络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为其常见证型 ,占所调查对象的 84 75 % ;肝郁脾虚证患者以HBsAg(+)、HBeAb(+)为主 ,病毒处于低复制阶段 (R1=0 938,P <0 0 1) ;而肝胆湿热证多见两种表型(R2 =0 799,P <0 0 1) ,即HBsAg(+)、HBeAg(+)、HBcAb(+)、HBV DNA(+)或HBsAg(+)、HBcAb(+)、HBV DNA(+) ,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肝胆湿热证与病毒高复制状态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