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智商上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分层取样加1:1条件配对法确定样本.应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合肥市204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智商的测定.结果独生子女的总智商、语言智商及操作智商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总智商、语言智商及操作智商,P均<0.01.分项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词汇测试(13.51±3.62)、类同测试(12.16±3.27)和迷津测试(11.05±2.62)的方面较非独生子女升高(11.29±3.25,11.02±2.78,10.25±2.67)(P<0.05),而在数学、理解等其他项目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独生子女智商的整体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尤其是言语理解因素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其它分项独生子女的平均分均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智商是良性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方法 分别对研究组300例独生子女儿童和对照组300例非独生子女儿童用儿童版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和Acb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 [2]评定.结果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EPQ结果 因子分析中无差异.在CBCL中结果 因子分析,独生子女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组男童违纪攻击行为因子分高于研究组;非独生子女女童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研究组.结论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无差异,两组在行为方面有许多差异.这些问题与社会、家庭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南昌地区中小学独生子女情绪问题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南昌市五城区2 000名在校中小学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完成社会心理因素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结果 中小学独生子女情绪问题检出率为21.75%;亲子关系、家庭暴力、学习成绩、父母不和睦、受虐待、母亲严厉惩罚是独生子女产生情绪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中小学独生子女情绪问题的产生与众多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尤其是家庭因素,父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差异,为开展农村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家长评定量表(CBCL)对5 07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 非独生子女除了在社交问题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以外,在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在外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女生,内向性问题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独生子女男生与非独生子女男生的行为问题年级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独生子女女生与非独生子女女生则有不一样的发展趋势.结论农村独生子女发生行为问题的风险要低于非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对农村不同性别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影响不一致,应该重点关注农村非独生子女女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异同.方法 使用SCL-90、16-PF测验、安全感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选取其中139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为研究组,139名在性别、居住地等方面与独生子女相匹配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为对照组.结果 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总分及总均分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在16-PF中稳定性、恃强性和兴奋性3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而忧虑性因子的得分则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P<0.05),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安全和确定控制因子及安全感总分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P<0.01).结论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健康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与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之间有无个性差异.方法研究组为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前出生的、1987年调查时已达到16~18岁城市高中部的独生子女;抽样方法:逐班统计出合肥市10所市属高中内的全部独生子女.对照组为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1998年调查时已达到16~18岁城市高中部的独生子女.抽样方法:从上述高中高二和高三年级中,按"逢十抽一"的原则抽样;以MMPI为测试工具.研究组最后共有156名独生子女人组(男87名,女69名);对照组最后有192名独生子女人组(男性114名,女性78名);两组间父、母平均年龄、学历基本相同.结果男生研究组较之对照组表现为MMPI量表中F、Pa、Sc等3个量表高分,K量表低分.女生研究组较之对照组表现为MMPI量表中F、Sc、Ma等3个量表高分.结论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与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专生学习拖延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不同年级、系别为维度抽取学生9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3.33%的高专生存在学习拖延的情况,自主学习的拖延程度最严重;在完成作业、复习备考和学习拖延总分上,大一和大二学生差异显著(P<0.0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高专生学习拖延总分及各维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一学生心理防御方式与其性别、家住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的关系.方法: 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对34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性214名,女性131名;农村203名,城镇142名;独生子女97名,非独生子女248名.结果:男女大一学生的心理防御方式中部分维度有一定的差异,在投射、分裂、退缩和升华两组比较存在差异.家住城市与农村大学生的防御方式部分维度有一定差异,在分裂和反作用形成和假性利他的防御方式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在成熟防御机制和掩饰防御机制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是升华因子分的显著性差异. 结论:男女性别不同、家住城市或乡村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应付内心冲突或挫折所倾向的防御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出生顺序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艳苹  李玲 《医学与社会》2011,24(8):89-91,95
目的:了解出生顺序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方法:调查广州某高校11183名大学生的出生顺序,分析其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在人格特征方面,独生子女最为外向;长子最为内向(=9.215,〈0.01),次子次之;在神经质因子上,长子最易焦虑与紧张,次子次之,独生子女情绪最稳定(=3.194,〈0.05);次子的掩饰性最高,即最容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独生子女掩饰性最低(=7.545,〈0.01);在心理健康方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长子、次子和幼子的心理健康3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7.575,〈0.05)。  相似文献   

10.
杨杏琴  阮敏芝 《中外医疗》2008,27(25):124-124
当前社会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为此,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倍受关注.特别是在门诊需要输液的小儿,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学习、生活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突出且不容忽视.因此,加强转型期"90后"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自制调查表与问卷,对山东省部分医院的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患病独生子女的人格障碍阳性率(27.6%)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4.3%).相关分析显示,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0.251~0.52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母个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患病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结论人格障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共病现象,人格障碍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心理基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可造成子女的人格偏离乃至人格障碍,从而增加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依恋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以及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对独生子女依恋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每年级2个班级,共350名年龄12~18岁独生子女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相关分析探讨独生子女依恋与父母依恋的关系,运用方差分析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及父母文化对独生子女依恋的影响.结果 独生子女家庭依恋消极性与母亲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132,P=0.014)、与母亲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131,P=0.015);独生子女家庭依恋与父亲依恋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家庭收入与父、母文化在子女家庭依恋亲和维度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3.641,4.052,P=0.006,0.003).结论 独生子女与母亲依恋关系比与父亲依恋关系更紧密;独生子女依恋受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今我国适龄应征青年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并将渐成主体,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军兵员质量.许多独生子女聪明任性、娇生惯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国人对他们入伍后能否担当起保国卫民的重任普遍有所担忧,对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更加怀疑,因此,了解适龄应征青年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新增人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是目前独生子女人数最多的国家[1],这一政策引起家庭抚养方式和一定社会行为的改变,导致我国青少年人格特征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变化.针对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6.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孕妇来说最惧怕的就是分娩,尤其对于现今社会的独生子女政策,大多产妇都属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和常识,对分娩存有恐惧心理,情绪多表现紧张、忧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 (第 4版 ) (PDQ 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以及自制调查表与问卷 ,对山东省部分医院的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测评 ,其中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患病独生子女的人格障碍阳性率 (2 7.6% )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 (4 .3 % )。相关分析显示 ,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 (r =0 .2 5 1~ 0 .5 2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家庭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母个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患病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结论人格障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共病现象 ,人格障碍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心理基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可造成子女的人格偏离乃至人格障碍 ,从而增加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比较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1859名学生分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组,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来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强迫症、抑郁、适应不良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子分高于正常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非独生子女高。结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良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恰当的话,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评价独生子女父母在家中照料老人时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社会等有偿服务的需求状况,并探究这些需求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护理工作在老年家庭养老照料中的内容与方式.以此为建立多层次的合化家庭养老护理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本次调查以独生子女父母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父母患病情况,家庭养老照料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社会等有偿服务的需求状况.运用统计描述与分析,对家庭养老照料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社会等有偿服务的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对调查对象而言,老人的健康最重要,医疗服务最迫切.结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家中照料老人时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社会等有偿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的,医疗服务排在首位,目前单纯保姆式照料不能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老年护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首发独生子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探讨采用系统家庭治疗对患者父母心理状况及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79例首发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在系统家庭治疗前后的精神状况,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首发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障碍.家庭功能受到影响.结论 首发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心理应激,存在家庭功能障碍.系统家庭治疗有助于父母心理负担减轻及患者功能回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