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等,以提高对儿童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于我院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59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典型川崎病52例(88.14%),不典型川崎病7例(11.86%),男女之比为1.7:1,出现冠脉损害15例(25.42%),其中一过性冠脉扩张13例(22.03%),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3.39%),合并非心血管系统并发症37例,包括下呼吸道感染25例(42.37%),肝功能损害30例(so.85%),泌尿系损害4例(6.78%)。(2)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1)KD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多于女;(2)KD冠脉并发症多以一过性冠脉扩张为主;(3)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及预后好;(4)对丙种球蛋白耐药者加用甲强龙冲击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我科从1994年至1996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41例,其中21例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41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为3个月~9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ZI例,用阿司匹林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辅助治疗两组相同。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阿司匹林、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于入院后(病程10天之内)即给予IVIG,剂量为400mg·kg-‘’d‘,连用5天。两组病例均随访血常规、…  相似文献   

3.
孙姜明 《淮海医药》2013,(6):508-509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水平,降低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7年1月~2012年4月期间24例不完全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儿中有24例发热(100%),21例淋巴结肿大(88%),20例唇红皲裂杨梅舌(83%),16例肛门潮红(67%),14例手足硬肿(67%),13例多形红斑皮疹(54%);其中21例CRP增高(88%),18例ESR增快(75%).确诊后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静滴加阿司匹林(潘生丁)口服治疗,均获得有效疗效,无死亡病例.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容易被误诊,结合多方面资料可诊断,采用典型川崎病治疗方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将36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未用IVIG;B组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大剂量IVIG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疗效显著,总热程缩短,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明显,冠状动脉损害发病率明显降低。结论:大剂量IVIG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对川崎病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8-08~2020-02我院就诊的56例川崎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退热、四肢肿胀、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以及炎症因子[血小板(PL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退烧、四肢肿胀、黏膜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LT、WBC、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治疗可缩短川崎病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改善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控制饮食及马来酸氯苯那敏、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山莨菪碱、西咪替丁、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明显腹痛、关节痛者予以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0.5mL/(kg·d)(最大剂量20mL/d)加入5%GS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顺尔宁)每天1次睡前口服(2~6岁4mg/d,〉6岁~14岁5mg/d),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儿皮疹、腹痛、消化道症状及关节症状消失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皮疹、腹痛、消化道症状及关节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4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彭图元 《华夏医药》2002,6(3):99-100
目的:探讨咱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警惕,及时发现病例,防止冠状动脉瘤,降低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经过及治疗情况,重点总结其六项主症及心血管系统改变,43中:(1)发热持续5天以上100%;(2)皮疹100%。(3)双侧眼结膜充血100%。(4)辱皲裂93.7%,杨梅舌100%。(5)颈淋巴结肿大79.3%。(6)四肢皮肤潮红脱皮88.4%。心电图改变86.9%,二维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受累37.2%。43例均用阿斯匹林30.50mg/kg.d,21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结果:本组病例治愈41例,6例冠状脉瘤患儿定期随访,其中4例冠状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通过认识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时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玲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77-1077
目的 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58例川崎病患儿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n=14);IVIG 1次输注加阿司匹林(n=21);IVIG分次输注加阿司匹林(n=23),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结论 大剂量IVIG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6-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2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7).两组均给予支持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和复方丹参注射液,7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81.1%)。治疗组于疗程结束后各项心肌酶谱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提高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确诊的8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片治疗,对照组采用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炎性因子、免疫指标、不良反应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退热、黏膜充血、淋巴肿大症状、躯干红斑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补体C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显著,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反应...  相似文献   

11.
肖昕  吴梦琦 《安徽医药》2019,23(6):1160-116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诊断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50例小儿川崎病为观察组,所有病儿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检测病儿治疗前后血清CD64水平,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川崎病的准确性,以健康儿正常血清CD64水平为标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CD64指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观察组病儿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6例,左室内径增大15例,心包积液7例,小儿川崎病确诊48例,阳性检出率为96%。治疗前观察组病儿血清CD64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值(t=6.165,P=0.000);治疗后观察组病儿血清CD64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t=11.557,P=0.000),且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4,P=0.057)。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小儿川崎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血清CD64指数对小儿川崎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小儿川崎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诊断小儿川崎病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4):3000-300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提高诊治效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实现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结果经过规范治疗,40例患者均实现临床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5.7±4.8)d。结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不典型川崎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何兆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60-461
目的分析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与同期36例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不典型组患者年龄较低,其临床表现少,临床确诊前的发热时间较长,且冠脉损伤情况发生较多,与典型川崎病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其需要医师提高临床确诊率,使用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方案积极预防冠脉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策略,旨在深化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对比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本院诊治的典型性和不典型性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早期诊断资料;其中典型组35例,不典型组21例;典型组依据川崎病诊断标准诊断,符合规定中的5项,不典型组患儿符合规定中的2~4项,做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和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检查辅助诊断;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与典型组比较,不典型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较少,一般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不典型组内各个症状组比较,高热、红疹、唇裂杨梅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典型组患儿实验室检测值和心电或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且多样不一,易与其他病症混淆或被忽视,造成误诊漏诊;对有持续发烧,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防止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加重。  相似文献   

15.
王瑞耕  邓淑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885-2886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39例临床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儿发热时间均超过5 d( 100.0%),双侧球结膜充血30例(76.9%),口唇樱红、皲裂28例(71.8%),多形性红斑、皮疹21例(53.8%),手足硬肿20例(51.3%),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25.6%).除发热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者22例(56.4%),具有2项者17例(43.6%).病程中检测C反应蛋白均增高,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确诊后静滴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均获得有效治疗.结论 对可疑病例高度重视并完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6.
彩超诊断小儿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超在小儿川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川崎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者19例,发生率46.3%.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5例,占78.9%,冠状动脉瘤3例,占15.8%。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占5.3%。合并二尖瓣、三尖瓣返流13例,左室扩大3例,少量心包积液5例。结论 彩超检查可及时发现川崎病患者的心血管损害情况,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小儿川崎病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的辅助检查分析,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98例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98例川崎病中异常冠状动脉32例,其中冠状动脉测定内径正常,但动脉壁增厚,回声增强者5例,冠状动脉内径扩张者24例,冠状动脉瘤3例,均有血沉增快,血小板增多。结论:川崎病易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而不典型病例较多,故结合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时适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赵会茹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9):17-18,21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治,防止漏诊误诊.方法 系统回顾56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56例川崎病患者年龄最小者48d,最大10岁,男32例,女24例;临床表现中,发热最为常见,占98.2%,其次为皮肤黏膜病变,占96.4%,皮疹占87.5%%,冠状动脉损伤占18.8%.不完全型川崎病占14.3%.结论 对于发热时间较长而具有部分川崎病的临床症状者,应警惕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应及早进行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性川崎病的异同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出现率较典型性川崎病低(x2 =16.46、10.10、11.71、34.43,均P<0.01),两者实验室检查指标WBC、Pt、ESR及CR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4、0.12、0.04、0.26,均P>0.05),两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3,P<0.05).结论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结合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20.
黄丽  钱小青 《上海医药》2011,32(7):340-344
目的:分析6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2005年5月-2008年5月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47例6月龄以下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男女比例为1.35:1,以典型病例多见,约有15%为不完全型病例,主要症状中口唇充血皲裂、手足硬肿和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比例明显较低,而指趾端脱屑的发生比例较高(P〈0.05)。不完全型组临床表现早期出现少,炎性指标WBC、CRP、ESR明显增高,与典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发生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扩张共39例(83%),有11例形成动脉瘤(23%)。不完全型组的平均确诊时间较典型组长(P〈0.05)。结论: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发热持续时间长、抗感染治疗无效婴儿应提高警惕,对疑似病例及早行超声心电图检查,了解冠脉情况,检查ESR、CRP,动态观察PLT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