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探讨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培养模式问题上,中医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率先提出“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即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分别由中医、西医讲,临床课程中、西医结合在一起讲。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如何实施中西医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点的探索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查和专家访谈,总结提炼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并应用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诊治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医在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已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1]。中医外科学是以"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宏观的角度,以整体观为基础理论去阐述外科疾病的发病观、辨证观及治疗观,西医外科学则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从分子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医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体现能力本位思想,在以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基础上,增加以实际操作为导向的学习(OBL),即通过图片、视频、模拟患者等形式,以直观的教学、实际操作为目的教学,通过OBL加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发现OBL加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郭强中 《中医教育》2008,27(5):83-84
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对中西医结合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不断更新、持续更新、加速更新的要求,尤其现阶段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完全进入“80后学生”时期。时代的特点要求中医教学必须紧抓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充分认识他们的优势,因势利导;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不断“与学生俱进”!笔者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通过观察教学效果和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中西医结合专业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研究学习中西医结合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如何提高中西医结合教学水平,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结合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工作,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生反馈等方式,就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方法,浅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医结合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学生对同时接受中医与西医知识感到困惑,无从下手,无法理解中西医结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更是如此,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认为把寻找中西医结合点作为方向引领学生兴趣能明显提高学生教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9.
中西医结合外科教学PBL模式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针对传统外科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的基本特征、PBL模式的核心问题、PBL模式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以及PBL模式下的考试制度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外科教学PBL模式做了初步探讨。通过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外科教学,节省了临床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有效地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外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中医诊断学》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志东 《北京中医》2006,25(5):302-304
本文主要针对西医专业毕业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学习《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学的多,临床技能会的少:西医理论知道多,中医知识了解少;死记硬背多,融会贯通少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教学中应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注重专业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利用现代媒体和实际操作等应对措施及体会。建议应加强中医基础实验课、加强中医临床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该类研究生的教材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一体化"教学法对中医院校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方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本科班、2017级八年制班及2017级"国维班"学生为观察对象,每个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各抽取1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观察不同教学法对学生个人能力及教学质量的影响。将3组的期末绩点、学习现状、自我评价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国维班学生的期末绩点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维班学生认为一体化教学法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有较大帮助(P<0.05)。结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可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13.
凌霞  于杰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72-1373
目的:探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通过对158例宫颈糜烂的病人,采用3组方法。即单纯激光治疗组、激光配合中药治疗组(激光烧灼后配合中药阴道纳药)、单纯中药治疗组(阴道纳药)对照治疗,观察疗效及治疗愈合的时间。结果:3组比较均有效,但单纯激光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43.8天,总有效率均为100%;激光配合中药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26.4天,总有效率均为100%;单纯中药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127天,总有效率为86%。结论:激光配合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激光治疗组,单纯激光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糜烂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外科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用临床8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比较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为41.4h,对照组为78.3h(P〈0.001)。肠呜恢复正常时间,实验组为38.2h,对照组为71.9h(P〈0.001),肛门排便时间,实验组为44.4h,对照组为82.5h(P〈0.001)。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能使肠呜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明显减少,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在国内外医学院校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正日益显示出它的潜力和优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医学高等教育中是指教学过程纳入到真实的临床问题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的方式。本文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重点探讨了;PBL教学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医医院自2003年4月3日至5月2日先后开设发热门诊及SARS病区,先后收治发热患者900余人次;其中SARS确诊患者19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诊疗情况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较之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这两个成熟的学科,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教学方面,有更多的问题待我们去探讨、去解决,更多的空间待我们去补充、去发展.作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工作上的一名新成员,在学院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五年来获得一些体会,现初步总结如下,不当之处,尚望指正.  相似文献   

18.
凌霞  于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7):1372-1373
目的:探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通过对158例宫颈糜烂的病人,采用3组方法,即单纯激光治疗组、激光配合中药治疗组(激光烧灼后配合中药阴道纳药)、单纯中药治疗组(阴道纳药)对照治疗,观察疗效及治疗愈合的时间。结果:3组比较均有效,但单纯激光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43.8天,总有效率均为100%;激光配合中药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26.4天,总有效率均为100%;单纯中药治疗组,平均治疗天数127天,总有效率为86%。结论:激光配合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激光治疗组,单纯激光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糜烂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邹志东 《北京中医药》2006,25(5):302-304
本文主要针对西医专业毕业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学习<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学的多,临床技能会的少;西医理论知道多,中医知识了解少;死记硬背多,融会贯通少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教学中应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注重专业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利用现代媒体和实际操作等应对措施及体会.建议应加强中医基础实验课、加强中医临床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该类研究生的教材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观念也随之而改变成社会-心理-生理的整体护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的有机结合体,是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并对护理问题进行辨证分型,制定出护理计划,再组织实施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并实行表格化管理。在实施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中,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