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霞 《黑龙江医药》2008,21(3):86-87
目的:分析我院2007年静脉注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共46例静脉注射药品ADR报告作分析。结果:ADR发生年龄分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10岁以下的儿童共占58.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1.74%,均列首位;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列首位。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姜林 《黑龙江医药》2011,24(1):121-122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静脉注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共36例静脉注射药品ADR报告作分析.结果:ADR发生年龄分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10岁以下的儿童共占58.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1.74%,均列首位;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列首位.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宁德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48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2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66种,男性发生率(265例,占54.98%)略高于女性(217例,占45.0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44例,占29.87%);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295例,占59.48%);抗感染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197例,占37.0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65例,占30.05%);严重的ADR有16例(占3.32%);所有ADR均治愈和好转。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疗机构应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加强ADR监测,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作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秀荣  王鲁平  杨辉 《中国药事》2008,22(5):437-438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对2007年我院收集到的8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88例临床病例报告中涉及药品45种,其中抗感染药25种,58例次,占65.91%.大于60岁的老人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占29.55%.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临床应重视ADR的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慧  张洪峰  陈晨  魏亚超  李倩  王乐 《药品评价》2012,(29):30-32,4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所收集的200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用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占主导地位。结论加强ADR监测,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我院267例ADR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我院已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察中心的267例报告,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怀疑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高居首位,共195例,占70.03%;给药途径以静脉输注为主,共241例,占90.26%;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普遍,共162例,占60.62%。结论:ADR的发生与药物理化性质、用法用量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加强ADR监测工作应注意ADR高发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到的25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但老年人多见;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171例(66.28%);抗微生物药居首120例(44.12%),共涉及药品17类113种;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有131例(45.17%)。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强化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本院收集的全年药品ADR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患者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的分布、涉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168例ADR患者中,男76例,女92例,其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段以50岁以上居多,占59.53%。168例ADR患者的给药途径中,经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占132例,比例达78.57%;经口服给药的患者占15例,比例达8.93%。ADR患者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引发ADR的药品,共占86种,其中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6.90%、30.95%及24.40%,三者共占比例高达92.25%。ADR涉及的部位及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所占的比例最大,达37.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分别占30.95%和11.90%。结论 药品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及管理,高度重视药品ADR监测工作,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优化患者给药剂量,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慎用静脉注射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2006~2009年我院3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309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有309种,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05例(占66.34%);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新的一般的ADR52例,新的严重的ADR1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2005-2006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6年共209例ADR报告作比较分析。结果ADR发生年龄分布5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5年占41.06%,2006年占28.75%;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 2006年(占72.54%)比2005年(占39.29%)有较大增长,均列首位;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2006年(占7.19%)比2005年(占28.57%)有所降低;ADR发生的首位给药途径2005年为口服给药,2006年为静脉给药;ADR临床表现两年均以过敏反应列于首位。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10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8.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例最大,占70.19%;累及器官/系统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2.16%。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及静脉滴注用药是产生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ADR高发生率品种的监管,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探讨老年患者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333例老年患者ADR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价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22;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60%、5.1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其次为口服用药;联合用药所致的ADR占总例数的10.51%;心血管系统用药、抗感染药为发生ADR的主要药物,左氧氟沙星、脂肪乳致ADR例数居前2位;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老年患者发生ADR与患者自身因素、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相关,通过对ADR进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可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张燕  刘东明 《北方药学》2014,(7):121-1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13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39例(占29.10%);60岁以上70例(占52.24%);静脉滴注给药122例(占91.0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4.4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增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清文  邢蓉  董永华 《安徽医药》2009,13(8):984-98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师2006~2008年期间收集到13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132例ADR中,由静脉用药引起的ADR 112例(占84.9%);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 41例(占31.1%),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损害最为常见共68例(占30.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2004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1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4种居首位,占48.98%;其次为中药制剂8种,占16.33%;消化系统用药5种,占10.21%;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62.73%;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70.9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3%;较严重的ADR有11例,占10.00%。结论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