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鼻腔综合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鼻中隔黏膜下分离,并在软骨膜面划痕,切除下鼻甲的肥大部分,保留鼻中隔及下鼻甲部分黏膜于表面划痕。结果:118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88例体征消失症状明显改善,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3%。结论:鼻腔综合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迟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57-58,61
目的 探讨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IFN-γ及IL-4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18例来我院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由相同数目的 健康者组成,观察组患者给予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IFN-γ及IL-4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①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注射地塞米松后,显效率为62.39%,有效率为34.40%.②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喷嚏、鼻塞、鼻痒、嗅觉减退等方面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对照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前,而IL-4的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FN-γ含量升高,IL-4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后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对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生的阻止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IFN-γ及IL-4的含量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符合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的患者,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统计术前和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1年随访,总有效率达89.6%。结论: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远杰 《右江医学》1994,22(2):73-74
本文对89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施行双下鼻甲切除手术进行临床分析。手术全部采用局部麻醉,鼻窥镜下进行。术后痊愈24例(26.9%),显效46例(51.7%),好转17例(19.2%),无效2例(2.3%),临床治愈好转率为97.7%。并对其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后者又称花粉症,属I型变态反应,是个体吸人变应原后引起鼻粘膜明显的组织变应反应。表现为阻力血管收缩或容量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多形核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尤其是嗜酸性细胞浸润明显,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这些病理变化使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鱼肝油酸钠下鼻甲封闭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药物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肝油酸钠下鼻甲封闭,一疗程3次,正常情况下每周1次.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鱼肝油酸钠下鼻甲封闭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邹冰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255-256
目的观察黏膜下微型电动切削器下鼻甲部分切除加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3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65例行下鼻甲黏膜下微型电动切削器部分切除加骨折外移术(A组),45例行鼻内镜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组),20例行下鼻甲射频治疗(C组),术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A组治愈46例,好转19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5例,C组治愈15例,好转4例,无效1例,3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92)。结论黏膜下微型电动切削器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因下鼻甲黏膜下纤毛结构保存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及疗效。方法 :应用鼻中隔矫正术和 (或 )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AR) 2 0 0例 ,其中A组 4 6例 ,行鼻中隔偏曲治疗 ;B组 5 6例仅行双下甲黏膜部分切除术 ;C组 98例用以上两法联合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1年A、B、C组的显效率分别为 :76 % (35 4 6 )、73.2 % (4 1 5 6 )和 77.6 % (76 98)。术后随访 3年 ,3组的显效率分别为 6 9.6 % (32 4 6 )、6 4.2 % (36 5 6 )和70 .4 % (6 9 98)。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和 (或 )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是治疗AR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经验。方法:采用XPS-3000手术综合动力系统配备专用下鼻甲切削刀头对2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行内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A组),同时将选择行常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22例患者(B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鼻腔通气时间和黏膜恢复时间。结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鼻腔通气时间和黏膜恢复时间比传统下鼻甲切除术要少和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A、B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及86%,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疗效更好。结论:内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比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创伤更小,术后疗效更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鼻息肉患者接受鼻窦内窥镜手术后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的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应用量化标准评估75例鼻息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及用药情况。结果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息肉患者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有明显改善,显效率为80.00%,有效率为14.67%,而对伴发的哮喘症状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息肉患者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有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伴有鼻息肉、鼻窦炎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对鼻息肉伴有哮喘的患者,要正确评估其预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下鼻甲缩小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和方法。方法:鼻内窥镜下行保留下鼻甲内侧黏膜部分鼻甲切除术。结果:术后出血少,反应轻,创面位于下鼻甲外侧。短期与长期观察,下鼻甲与中隔及鼻底距离增宽,通气改善,无结痂与干燥感。结论:鼻内窥镜下功能性下鼻甲缩小成形术是治疗肥厚性鼻炎的理想功能性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微波结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微波结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6 7例 ,对照组 2 5例仅作鼻中隔矫正术。结果 :患者术后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 ,3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 98.5 %和 72 .0 %,有效率为 1.5 %和 2 8.0 %;1年显效率分别为94 %和 6 8%,有效率为 6 %和 2 0 %;2年显效率分别为 91%和 5 2 %,有效率为 9%和 2 0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微波结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炎患发病的时序性和病情的关联性。回顾性分析了1996-2002年我院哮喘门诊的583例哮喘患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2组,I组为单纯哮喘组,Ⅱ组为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组。结果 单纯哮喘组共292例(50.1%),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组共291例(49.9%)。2组患中,Ⅱ组患伴发疾病(如鼻息肉,鼻窦炎,特应性皮炎)和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及皮肤变应原皮试阳性)均明显高于I组(P<0.01)。其中哮喘-鼻息肉-阿司匹林过敏三联症的发病率(19例,6.5%)亦明显高于I组(3例,1.0%)。Ⅱ组患其鼻炎发病以常年性鼻炎为多,占62.2%,季节性鼻炎中以秋季多发(16.8%)。其中55.7%的患接受了鼻炎的治疗,且以单用或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和鼻内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措施。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中53.3%(155/291)先发生变应性鼻炎,平均72.4个月(6.0年)后发生哮喘,有33.7%(98/291)的患先发生哮喘,平均96.9个月(8.1年)后发生变应性炎。鼻炎发作加重哮喘占61.9%(180/291),控制鼻炎哮喘症状减轻占51.2%(149/291)。结论 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的时序性和病情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定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的,得联合防治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微波及鼻用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效果.方法 126例PAR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78例)采用鼻内微波组织凝固术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对照组(48例)则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和氯雷他定片口服,分别于3、6、12个月后进行治疗评分,计算治疗后积分改善率.结果 联合组显效51例(65.4%),有效23例(29.5%),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显效16例(33.3%),有效20例(41.7%),总有效率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采用微波及鼻用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PAR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