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底骨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8例均行CT平扫,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稍高密度影,1例均匀为等密度影,8例邻近骨质均呈溶骨性破坏,见残存骨质或钙化,均位于骨破坏区,均未见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MRI表现为均匀等或稍短T1及均匀稍短或等T2信号4例,信号略混杂1例,肿瘤主体T1及T2稍短信号,内见点状长T1、长T2信号1例,增强后均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的9例骨梗死的MRI影像特点.结果 病变主要累及股骨的下段及胫骨的上段,很少累及膝关节面.骨梗死MRI影像表现为病灶呈现斑片状不规则的异常信号,及"地图样"改变,病灶中央于T1WI序列上呈现近似于等或稍低信号,于T2WI序列上呈现近似于等或稍高信号,边缘于T1WI序列上呈现花边样的低信号,于T2WI序列上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信号带",于STIR序列上病变呈中央低信号,周边高信号改变.最后MRI呈长T1短T2信号,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或骨化.结论 MRI是诊断早、中期骨梗死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于MRI影像上有其特征表现,能提供更多的病区信息,可以较早地发现病变,作出相应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比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临床与病理证实的55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55例中位于长骨50例、扁骨5例.X线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囊状骨质破坏区,皂泡样改变及骨包壳.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基本完整,典型呈皂泡样改变.MRI表现为T1WI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多数征象相互对应.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l3例累及44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呈双侧对称发病。骨梗死X线、CT表现为阴性或不典型局部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早期病灶中心基本等同于正常骨髓信号,或者为轻度水肿、出血的信号特点;中期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早中期周边线样影均呈长T1长T2改变;晚期病灶中央信号不均匀减低,周边线样影均呈低信号改变。结论:MRI显示骨梗死敏感而且其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是早期检测和正确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核磁共振(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6例,膝关节5例,其中1例双膝关节病变.踝关节3例,肩关节1例,髋关节6例,腕关节1例.较典型的M 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T2信号灶,11例病灶周边有低信号环,15例病灶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软骨母细胞瘤 (chondroblastoma,CB)骨膜反应影像与病理变化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文中观察CB的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变化,为肿瘤诊断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CB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重点观察骨膜反应的基本病变.结果 67例中32例出现骨膜反应(47.8%),发生在长骨25例,扁骨7例.20例位于骨骺和骨端附近,其中髋关节周围17例,占53.1%.29例X线片示软组织肿胀,脂肪线模糊变形.25例CT检查见骨膜反应环绕肿瘤膨胀区外缘,局部形成线状或薄层骨质增生,4例出现皮质断裂或塌陷,3例形成软组织肿块.13例MRI显示长骨骨膜反应与骨皮质平行的薄层长T1、短T2信号,并可见骨皮质旁细线状高信号,横轴位上皮质低信号伴周围软组织的中等信号.组织学上骨膜反应的表现多种形态,其中32例见骨膜水肿,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18例表现多量炎细胞浸润并见形成淋巴滤泡,9例表现滑膜炎及17例层状骨膜新生骨形成.免疫组化显示CD34、CD105血管阳性,D2-40淋巴管阳性,未见肿瘤累及脉管.结论 软骨母细胞瘤的层状骨膜反应常见,具有其特征性变化,认识其基本病理变化有助于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平片、CT、MRI表现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10·6岁。位于膝关节附近长管状骨者14例,踝关节附近长管状骨4例,肱骨1例,不规则骨3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平片检查,13例经CT检查,2例经MRI检查,其中2例3种检查均有。结果:18例患者病灶髓腔侧均可见厚薄不均硬化缘,15例病灶内可见粗细不等骨嵴,4例膨胀明显,1例见骨膜增生,CT可更加清晰显示出病灶内部及边缘的改变,病灶在MRI上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硬化缘信号更低,骨嵴为等信号。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对非骨化性纤维瘤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杨海文  黄建松  袁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85-2485,2488
目的:探讨低场MRI中膝关节骨挫伤的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具有典型外伤史,MRI诊断膝关节骨挫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膝关节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4例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余下34例膝关节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4例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膝关节骨挫伤但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诊断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4):295-296
[背景]观察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表现.[病例报告]选择12例骨斑点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双上肢、下肢及躯干骨表现为弥漫性和对称性分布的斑点状及斑片状X线、CT检查高密度、MRI检查短T2长T1信号影,边界清楚.[讨论]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可根据X线及CT,MRI检查表现进行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竖脊肌病变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竖脊肌病变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患者中表皮样囊肿4例,脂肪瘤3例,糖尿病肌炎2例,骨样骨瘤侵犯1例,转移瘤1例,包虫病1例;CT表现均以低密度为主,表皮样囊肿为长T1长T2信号且弥散加权序列为显著高信号;脂肪瘤为短T1长T2信号;糖尿病肌炎增强扫描呈类环状强化;包虫病呈"多囊"改变。结论竖脊肌不同病变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不同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挫伤的MRI表现及诊断,提高对MRI诊断膝关节骨挫伤价值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膝关节骨挫伤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急性外伤及局部疼痛,X线片未见明确骨折征象,MRI表现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松质内斑片状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结论:结合临床,MRI能准确诊断膝关节骨挫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疑为PVNS病例中11例经病理证实的PVNS影像学特点并进行总结分析.11例中9例行X线DR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关节空气造影检查;CT平扫5例;7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1例均为单关节发病,其中膝关节7例、踝关节2例、髋关节1例、腕关节1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①关节囊肿胀及结节状软组织肿块:11例均显示关节囊肿胀,4例X线平片(44.4%)、4例CT(80%)及7例MRI(100%)显示结节状软组织肿块;②软骨下边缘清楚的骨质侵蚀及硬化缘6例:其中X线显示2例、CT显示4例、MRI显示5例;③滑膜增厚10例:CT显示4例(80%)、MRI显示7例(100%).其中弥漫性增厚8例,单纯局限性增厚2例;(④关节腔积液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关节腔积液9例(81.8%),关节间隙狭窄4例(36.4%);⑤多发结节的MRI信号改变:结节均呈长T1短T2信号者4例;信号混杂者2例;另1例既有长T1长T2信号,也有长T1短T2信号.结论 PVN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扫描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预后。方法:观察我院5例原发性脊柱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病例中,2例发生于腰椎,2例发生于骶椎,1例发生在胸椎,X线表现为骨密度不均匀,骨质破坏。CT表现为偏心性骨质破坏,有时伴有高密度瘤骨形成,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1例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多发点、片状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椎体混杂信号,以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椎旁软组织肿块呈稍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相邻的脊髓受压,均未见椎体塌陷。5例病例除1例失访外,目前均存活,且均未见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脊柱骨肉瘤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单个椎体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瘤骨的形成,或邻近的软组织肿块,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与部分脊柱肿瘤鉴别困难。CT和MRI在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及侵袭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107-109+封三
目的 总结锁骨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认识水平。方法 分析本院2013 年3 月~2018 年12 月期间11 例锁骨肿瘤性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诊断为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表现,其中X 线、CT 及MRI均检查6 例,X 线和CT 检查4 例,单行CT 检查1 例。结果 X线表现膨胀性改变明显8 例,膨胀性改变不明显2 例,骨皮质变薄、中断6 例。11 例CT 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改变及骨小梁破坏、消失,其中5 例病灶中骨嵴形成,8 例软组织肿胀明显,伴肿块形成。6 例MRI 检查中有2 例病灶信号混杂,边界不清,4 例呈长T1 长T2 信号影,脂肪抑制像上条片状较T2 更高信号影。结论 锁骨浆细胞骨髓瘤在X 线、CT 及MRI 分别有不同的影像特征;三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能全面展示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特征,更有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唐浩  胡桂周  陈卫国 《疑难病杂志》2014,(6):608-610,6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2例,女4例,中位年龄51.7岁,病程112个月。结果6例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单独行X线平片检查1例,X线平片+CT 1例,X线平片+MR 2例,X线平片+CT+MR 2例。X线平片及CT表现: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中心发病;5例呈斑片状、地图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无硬化边、钙化及骨膜反应;1例呈皂泡状明显膨胀生长,可见基本完整的硬化边,瘤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影。MR表现:肿瘤呈等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呈等、稍高或低T1WI信号,T2WT高信号,1例瘤内可见小片状长T1、T2区。结论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是-种以肿瘤性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形态为其特征的高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影像学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并经病理证实的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果 病变发生于扁骨或不规则骨3例:颞骨、髂骨及肋骨各1例;长骨1例:位于胫骨干骺端。⑴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⑵CT检查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骨质破坏。⑶MRI检查1例,表现膨胀性的骨改变,瘤灶信号混杂,内有分隔,T1WI、T2WI均以等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其内夹杂低信号不强化区。结论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缺乏特异性,与多种骨肿瘤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随访SARS康复期病人骨缺血坏死影像学表现及原因。方法:使用1.5T MR扫描仪自2003—08—2005—07对42例SARS康复期病人行髋关节及膝关节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近期内变化。结果:SARS发病后0.5aMRI显示22例,共44个部位;其中双侧股骨头14例,单侧股骨头8例,3例合并双侧股骨髁,1例合并双侧股骨干;20例未见骨骼病变。骨缺血坏死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负重关节面下出现线条状异常信号,在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上呈明显高信号。42例分别在SARS康复后停用激素1a及2a复查MRI,1例双侧股骨干梗死者,2a后复查MRI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其它部位坏死骨未见明显进展恶化及明显吸收好转。未见异常的20例,仍未见骨坏死。结论:激素的使用、病人对激素的敏感性和个体差异是骨坏死的重要原因,SARS所致骨缺血坏死在激素治疗停止后,病变多无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MRI资料,并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滑膜肉瘤是临近关节、肌腱附近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可跨越关节生长,不累及关节腔。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肿块内见低信号分隔,T2WI信号高于皮下脂肪或为混杂高信号,瘤体中见结节状更高信号区;相邻骨质受损表现长T1长T2信号改变,临近骨质多表现压迫性侵蚀,出现骨重新塑性和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结论】MRI影像学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唐彩银  张继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40-2542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X线、MSCT及MRI征象,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发生于股骨下端,7例发生于胫骨上端,1例发生于髌骨。X线、MSCT表现为偏心性膨胀骨质破坏,MRI显示病变T1WI为均匀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12例术前均诊断明确,1例术前误诊。术后病理Ⅰ级8例,Ⅱ级2例,Ⅱ~Ⅲ级2例。结论: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X线、MSCT及MRI三者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性淋巴瘤中,位于髂骨10例,耻骨及骶骨各1例。X线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常合并较大软组织肿块,骶髂关节受侵犯2例,髋关节受侵犯7例;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1例,低信号4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骨盆是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X线、CT表现多样,MRI信号复杂,需与多种恶性骨肿瘤鉴别,充分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