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艳青聂颖  张燕辉 《现代护理》2006,12(18):1704-1704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是重建血运。近年来,将体外纯化培养的心肌细胞或非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替代纤维组织的治疗称为细胞心肌成形术(Cellular Cardio Myoplasty,CCM)。而自体骨髓于细胞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来源充足,不存在排斥反应等,被认为是CCM治疗的理想细胞。骨髓干细胞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在缺血局部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增加心肌细胞数目,减轻心室重塑,恢复心肌收缩力。我院于2005年7~8月共行自体骨髓单核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卢长青  黄振文 《临床荟萃》2005,20(3):173-175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心肌梗死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组织形成,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临床内外科治疗均不能修复及逆转已经坏死的心肌,心脏移植虽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供体来源困难,手术费用昂贵,临床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尽管对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的预防及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由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仍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由于心室重构 ,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 ,导致心功能下降。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衰的方法之一 ,但心脏供体不足等问题使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心肌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改善心功能及心肌活力 ,为此类心脏患者改善预后带来了希望。目前用于心肌细胞移植研究的干细胞主要有胚胎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1~…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脏病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目前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均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心脏移植因其存在供体难求和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在临床推广。国内外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梗死区促进心肌细胞生成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心肌移植术12例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症状,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心肌,但对已坏死心肌或无功能的心肌无治疗作用,而干细胞移植能诱导分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并能取代坏死及无功能的心肌,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希望。我科于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救治各类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2例,降低了各类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的意义。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酶标记法(TUNEL)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早期内(6 h内)不同时间缺血损伤区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缺血30 min在缺血区域发现少数散在的凋亡阳性细胞,3 h达高峰,随后下降。正常区域未发现凋亡细胞。缺血边缘区域也在缺血1 h局部开始出现心肌细胞凋亡,并随缺血时间延长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缺血5 h达高峰。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后,缺血区及其边缘区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表明凋亡是早期缺血性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袁永生  王锡田 《临床荟萃》2004,19(7):413-415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全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措施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缺血所造成的心肌细胞丧失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成熟心肌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心肌组织缺乏具有增殖能力的干细胞,一旦心肌受损主要由瘢痕组织来替代,因此,如何恢复丢失的心肌细胞,寻找一种理想的治疗措施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8.
赵全娣  陈鸿  张宇燕 《护理研究》2006,20(2):138-139
缺血性心脏病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目前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均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心脏移植因其存在供体难求和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在临床推广。国内外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梗死区促进心肌细胞生成和血管形成,并可使持久性的心功能改善[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可以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2]。我院心内科在200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坏死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SD大鼠,用异丙肾上腺素制成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2d;模型组14d组;IGF-12d和IGF-114d组,另设正常组,每组8只.IGF-1组给予rhIGF-1 50 μg·kg-1·d-1尾静脉注射,其他组给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2 d和14 d处死大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IGF-1含量;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细胞的Bax蛋白;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14 d时模型组的血清和心肌IGF-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给药组体内IGF-1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ax显著高于正常组和IGF-1组.透射电镜下可见,IGF-1组心肌细胞肿胀和损伤坏死明显减轻,尤其是IGF-114d组.结论 静脉给予rhIGF-1可以有效地减轻心肌细胞的缺血和坏死,而IGF-1通过下调Bax蛋白后的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缺血后大量心肌细胞死亡,存活心肌细胞数目减少是导致心功能恶化的直接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外科搭桥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但却无法增加患者存活心肌细胞数量。近年来,再生医学的发展使增加终末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细胞数量,改善心功能成为可能,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新思路。再生医学应用于终未期缺血性心脏病领域是从细胞移植起步的,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种子细胞直接移植或经体外诱导后移植人体内。国内外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试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第二阶段:使用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体外构建出有简单功能的三维组织后移植入体内,即心肌组织工程。这是一个新兴领域,大部分还处于体外构建阶段体内实验进行得相对较少且仅限于小动物实验。第三阶段:体外器官克隆。尚处于设想阶段。本文着重就第一阶段研究现状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做以简介。  相似文献   

11.
细胞凋亡是一种有别于坏死的非炎症性死亡过程,它受基因高度调控,遵循自身的程序主动结束其生命,它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近年来细胞凋亡的研究不断向各学科渗透,心血骨领域也不例外,是当前的热点课题。资料已经证实了细胞凋亡是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人们还初步认识到细胞死亡参与非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过程,本文拟就后一内容进行综述。1 病毒性心肌炎 是指心肌细胞及其组织间隙受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理上常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肿胀、溶解和坏死,以及细胞组织间隙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大多数病毒性心  相似文献   

12.
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另一重要器官心脏也可能受到损伤 ,造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病(HIM) ,使全身血液动力学发生了变化 ,进一步影响脑的血液供应 ,使脑缺氧加重。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 (CK -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是心肌特异而敏感的标志。CK -MB是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心脏损害的指标。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 ,分子量小 (14~ 15KD) ,心肌含量最多 ,为近年发展起来反映心脏缺血、缺氧的早期生化指标[1] 比CK -MB具有更高的灵敏性[2 ] 。我们于 2 0 0 3年 1月~2 0 0 4…  相似文献   

13.
B型脑钠肽(BNP)主要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在心力衰竭(心衰)中具有极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心衰和缺血性心脏病的血浆标志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在脓毒症中有所损害,且随病情进展,前炎症因子上调与心肌细胞损害程度保持一致性,导致心功能不全.故本研究初步探讨BNP是否能有效用于脓毒症的风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心脏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首位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成熟个体的心脏缺乏足够的干细胞、前体细胞或储备细胞来修复受损伤的心肌细胞,长期持续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和纤维化,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骨髓干细胞具有向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能分泌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及生长因子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及功能,在促进心肌再生及功能改善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具有取材方便,不存在排斥反应,移植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成为目前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临床问题,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当各种因素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后纤维组织形成、心室重构,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目前,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受到供体来源少、创伤大及免疫排斥等因素的制约。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分析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Blackwell、Elsevier、Pubmed数据库1980/2007期间脂肪源性干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ipose derived stemcells,cardiomyocytes,ischemic heart disease”等。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07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心肌细胞,缺血性心脏病”等。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步选择: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②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排除重复文献。资料提炼:共搜集到相关文章57篇,删除内容重复及与本文主题关系较远的文章,剩余41篇作为综述参考。资料综合: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与同样起源于中胚层的骨髓基质细胞不仅具有非常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在细胞表面标志谱的表达方面也非常相近。并且脂肪组织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可获得的基质细胞数量大,易于培养扩增。有研究发现,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不需要任何诱导便能分化成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使得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成为可能。结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在取材和增殖方面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优势;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能较好的诱导为心肌细胞,将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黄飞燕 《临床荟萃》2014,(7):793-794
<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为一系列的脑病表现[1]。由于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尤为敏感,因此HIE多合并心肌损害,其已成为HIE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以往已有不少关于新生儿HIE与心肌损害关系的报道[2];但大多文献只是阐述新生儿HIE与心肌损害之间的关系,鲜有关于新生儿HIE病情程度与心肌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的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干细胞移植后改善缺血心肌功能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08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材料: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获得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16只,体质量200~250g,用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未进行干细胞移植,只在梗死心肌周围注入等量(200 μL)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在心肌梗死1 h后,向梗死心肌的周围分4点(200 μL)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11L-1;每组8只.于移植4周后处死动物,取梗死边缘正常心肌组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①凋亡心肌细胞的形态变化.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①造模后4周,TUNEL检测显示捌亡的心肌细胞核呈深浅不一的深褐色.细胞轮廓清楚,而正常增殖的心肌细胞不被染色.②经显微镜结合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对照组、实验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12±0.06)%,(0.81±0.0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姚永钊  马翔 《中国临床康复》2011,(40):7577-7580
背景:基因技术联合干细胞植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继单纯干细胞治疗后的一大热点.目的:归纳总结基因修饰及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10-12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 "genetic,stem cells,myocardial infarction".选择与基因修饰联合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密切相关的的2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不同功能的基因对干细胞和/或周围环境进行修饰,改善干细胞及相应的性状,以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能力、促进缺血心肌及周围的血管新生、改善血管顺应性、增加与宿主心肌细胞的耦联、增强干细胞趋化归巢作用等,提高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效果.随着基因技术与干细胞应用的不断发展,可能在缺血性心脏的临床治疗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基因技术联合干细胞植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继单纯干细胞治疗后的一大热点.目的:归纳总结基因修饰及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10-12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 "genetic,stem cells,myocardial infarction".选择与基因修饰联合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密切相关的的2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不同功能的基因对干细胞和/或周围环境进行修饰,改善干细胞及相应的性状,以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能力、促进缺血心肌及周围的血管新生、改善血管顺应性、增加与宿主心肌细胞的耦联、增强干细胞趋化归巢作用等,提高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效果.随着基因技术与干细胞应用的不断发展,可能在缺血性心脏的临床治疗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