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李志梦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0,21(3):9-10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及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8例予以经桡动脉途径手术;对照组48例予以经股动脉途径手术。观察2组手术前后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水平[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LVESD、LVED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LVESD、LVEDD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LVEF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途径比较,AMI患者接受经桡动脉PCI手术治疗更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TRApPCI与TFAp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1月,29例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并同意行PCI者纳入此研究。9例血液动力学稳定、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s试验阴性且愿意行桡动脉PCI者为一组,行经皮桡动脉直接PCI术。其他20例患者为二组,即经皮股动脉PCI组。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9%与9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二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分别为(13.11±5.30)min及(12.63±4.97)min,P>0.05。整个手术时间分别为(59.74±22.66)min及(61.81±27.34)min,P>0.05。出血并发症TRApPCI组为0,TFApPCI组为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0d随访,一组患者一例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ApPCI血管、出血、血栓/栓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及时、有效、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已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方法。此疗法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8年4月拟经桡动脉行易化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28例,回顾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4例经桡动脉途径完成易化PCI治疗,成功率85.7%.其中血管涉及右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1例、前降支10例及回旋支5例,PCI术前血流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3级者5例(占20.8%), 动脉鞘管置入时间(4.56±1.03)min,造影时间(20.55±5.21)min,血管再通时间(26.13±5.17)min,手术总时间(46.59±8.73)min,血肿1例,桡动脉闭塞3例,发生率分别为4.2%和15.0%,无迷走反射病例,亦无需要输血和影响手部供血的血管并发症.1例转运途中心搏骤停;1例术前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家属放弃手术;2例因血管畸形,指引导管不能到位或到位后支撑力差,改股动脉途径完成PCI治疗.结论:桡动脉途径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可减少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本组病例尚少,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0 2例AMI患者直接PCI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CI ,PCI后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心脏不良事件分为有心脏不良事件组 ( 2 9例 )和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 73例 ) ,用计帧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的CTFC ,以CTFC 2 7帧为界将患者分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正常者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缓慢者两部分 ,观察两部分患者心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CTFC平均为 ( 3 7 0 8± 15 92 )帧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CTFC负相关 (r =-0 .65 ,P <0 0 0 1)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的CTFC明显高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5 2 81± 19 5 2vs 2 4 98± 8 96)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正常和血流缓慢患者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TFC和心脏不良事件有良好的相关性 [OR =-1 81,95 %可信限 (CI) =-1 42~ -2 3 7,P <0 0 0 5 ]。ROC曲线分析表明CTFC能较好地预测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结论 :计帧法测定CTFC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62例,应用随机分配表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30例,股动脉组32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住院时间(5.9±1.3)天,住院费用(7363.8±1124.9)元,无腰背痛、排尿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无需卧床,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对照组行经股动脉入路行PCI,观察组行经桡动脉入路行PCI。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心室重构指标左室重构指数(LVR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值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经股动脉入路,选择经桡动脉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对心室重构实施抑制,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可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调脂、低分子肝素,据情况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PCI组56例,经药物治疗7~15d后PCI。1年后对2组患者病死率和再发心梗、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PCI组再发心梗、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LVEF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 AMI延迟PCI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0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并对这些患者在15 h内进行直接PCI治疗及护理,共置入支架104枚,观察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住院病死率、心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平均时间为(41.8±13.6)min,进入导管室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为(17.7±2.1)min,梗死相关动脉达TIMIⅢ级血流为88%,术后患者胸痛及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良好率达88%,心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5%。本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因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出现心脏破裂在入院后第3天死亡,2例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经及时治疗明显缓解。结论:PCI治疗与全程护理AMI具有及时、有效疏通血管,保证良好心肌供血的作用,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AMI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12例,其中桡动脉组77例,股动脉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100%,处理梗死相关血管所需的指引导管数[(1.12±0.23)根vs.(1.08±0.34)根]、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42.34±1.23)min vs.(48.18±2.34)min]、术中球囊数[(1.21±0.32)个vs.(1.18±0.25)个]、术中支架的使用数[(1.15±0.37)个vs.(1.16±0.21)个]、造影剂用量[(98.32±8.51)ml vs.(95.45±7.2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中桡动脉组发生皮下血肿伴局部皮肤水疱8例,比股动脉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3例少(P<0.05);桡动脉组无血管迷走反射发生,股动脉组在术后拔管压迫止血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5例;桡动脉组有1例导尿,股动脉组6例术后行导尿;住院天数桡动脉组明显较股动脉组少[(7.45±0.61)d vs.(8.39±0.53)d,P<0.05];住院期间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恶性心律失常猝死1例,股动脉组因泵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期间两组均无MACE以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均有效、安全,但前者可以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和导尿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经桡动脉途径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经桡动脉途径行直接PCI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52例,记录患者临床特征,病变特点,PCI操作结果,随访情况。结果临床抢救成功率为98.1%,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直接PCI成功率为100%,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占30.8%,回旋支3.9%,右冠为65.3%,door-to-ballon时间平均(45.3±11.3)min,支架植入数平均1.2±0.2,术后第2周查心脏彩超LVEF平均为64.5%。结论合理选择病例,提高经桡动脉途径行PCI的技术,加强抗凝,抗栓,注意术中监护,配合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行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共11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58例)及对照组(56例)。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 μg / kg,继之以0.075 μg·kg-1·min-1静脉滴注24至48 h,对照组不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观察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PCI治疗术前及术后24 h、72 h的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内皮损伤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炎症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予以分析。
结果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血流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3% vs. 50%,χ2 = 10.747,P = 0.001)。对照组与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前的sICAM-1、sVCAM-1、vWF、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sICAM-1[(24.2 ± 2.3)μg / L vs.(37.1 ± 3.3)μg / L]、sVCAM-1[(26.2 ± 2.9)μg / L vs.(43.1 ± 3.8)μg / L]、vWF[(514 ± 135)U / L vs.(588 ± 126)U/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 0.05),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后72 h的sICAM-1[(22.4 ± 1.8)μg / L(32.4 ± 2.5)μg / L]、sVCAM-1[(23.7 ± 2.2)μg/L vs.(38.9 ± 2.6)μg /L]、vWF[(586 ± 145)U / L vs. (678 ± 144)U / L]、hs-CRP[(7.2 ± 2.7)mg / L vs.(8.5 ± 3.5)mg/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05)。
结论AMI患者急诊PCI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 Guardwire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
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高危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在急诊PCI过程中联合应用PercuSurge
Guardwire装置(PercuSurge组),平均年龄(61.4±7.1)岁;另45例进行常规无PercuSurge
Guardwire保护的急诊PCI(对照组),平均年龄(64.9±8.3)岁.比较两组急诊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院内、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血管支架并放置PercuSurge
Guardwire保护装置.平均阻滞球囊直径(4.5±0.5) mm,平均阻滞时间(8.7±5.9)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74与86.67%,P<0.05),无血流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0%与6.67%,P<0.05).并发症包括血管夹层1例(2.13%),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1例
(2.13%).随访全部患者,PercuSurge组院内及30天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3%与13.33%,2.13%与8.89%,P值均小于0.05).结论联合应用
PercuSurge Guarwire远端保护装置在AMI患者的急诊PCI过程中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降低无血流事件发生率,从而显著降低患者院内及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张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097-109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至2010年7月治疗的186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3例),其中行常规溶栓治疗的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常规溶栓方法加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适当的心理干预,定期复查。并对两组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急救措施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良好,病情稳定,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危险因素的控制等多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基础,而护理干预也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方法 AMI患者 86例 ,于经皮冠脉内介入 (PCI)前 ,对其中 69例患者行ICUS检测 ,并使用血栓面积及血栓所致面积狭窄等新参数。患者分为 3组 :急诊PCI组 (2 9例 )、溶栓组 (12例 )、延期PCI组 (2 8例 )。结果 急诊与延期PCI组冠脉闭塞分别占 44 .8% (13例 )、14 .2 % (4例 ) ,溶栓组无冠脉闭塞。急诊PCI组、溶栓组、延期PCI组血栓检出率分别为 93 .1%、75 .0 %、78.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最狭窄段血栓面积分别为 (8.9± 3 .7)mm2 、(6.1± 3 .6)mm2 、(6.3± 3 .2 )mm2 ,急诊PCI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栓所致面积狭窄分别为 (4 5 .8± 12 .3 ) %、(3 8.4± 11.2 ) %、(4 0 .8± 12 .3 ) % ,急诊PCI组较溶栓组狭窄更重 (P <0 .0 5 ) ,但溶栓组与延期PCI组差别不大 ;血栓面积与最小腔面积比值分别为 4.9± 3 .3、2 .7± 2 .4、3 .1± 2 .7,急诊PCI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或内膜增厚 ,在 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ICUS可定量评价AMI时冠脉内血栓所致的面积狭窄 ,证明血栓是导致冠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因素 ,溶栓成功患者冠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接介入与易化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名,随机分为两组。易化介入组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直接介入组静脉注射安慰剂。然后尽快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观察30d全因死亡率、梗死相关血管再闭塞、术前与术后梗死血管开通率、左室射血分数和出血并发症。结果易化介入组与直接介入组30d死亡率、梗死相关血管再闭塞、左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梗死血管开通率易化介入组高于直接介入组[39(59.1%)vs.16(24.2%),P<0.05];术后血管开通率两组相近[63(95.5%)vs.62 (93.9%),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采用易化介入与直接介入相比,30d死亡率、左心功能有改善趋势。而出血并发症未见增加,其预后可能优于直接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接受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近期和长期预后.方法 DESIREⅡ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6005例患者,2006年9月1日到11月30日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入选其中接受PCI的STEMI和NSTEMI患者,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预后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 共1009例患者,其中STEMI患者803例,NSTEMI患者206例,NSTEMI的患者高血压病史、陈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病史的比例高,处理多支病变的比例高(43.7%比34.4%,P=0.039),完全血运重建率高;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及长期预后(1年死亡率分别为96%和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长期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为LVEF和血肌酐.结论 接受PCI的STEMI和NSTEMI患者临床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近期和长期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组织谐波成像(THI)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经THI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图像满意和较满意率达96.0%。THI对急性心肌梗死检出率为91.1%。THI与心电图估测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基本一致。THI估测心肌梗死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梗死相关动脉供血区域基本相符(准确率87.1%),其中以检出左前降支病变所致心肌梗死的准确率最高(96.8%);下壁、后壁或右室梗死常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较易漏诊。结论 THI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敏感而准确的方法,可与心电图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检查中应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下壁、后壁或右室梗死,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是否增加不同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置入支架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据血栓分级是否≥4级分为血栓负荷高、低2组,然后每组据是否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治疗随机再分为2组,共4亚组.测定术后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术后5~7 d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和1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高血栓负荷的靶病变长度和植入支架数量高于低血栓负荷组[分别为(36.4±15.1)、(31.4±13.7)mm(t=-2.16,P<0.05);45、30例(χ~2=5.9221,P<0.05)];高血栓负荷最终TIMI血流≥3级(分别为32、23例,χ~2=5.3299,P<0.05)、心肌显影≥3级(分别为30、19例,χ~2=6.9509,P<0.05)、ST段回落百分比≥50%(分别为31、18例,χ~2=9.7082,P<0.05)血栓抽吸者多于未行血栓抽吸者.但在低血栓负荷亚组除ST段回落百分比≥>50%外(χ~2=4.6590,P<0.05),TIMI血流和心肌显影分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准.高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8.7±7.8)%、(52.3 ±8.9)%,t=3.23,P<0.05],低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9.1 ±7.6)%、(55.1 ±9.8)%,t=2.07,P<0.05];住院期间抽吸血栓组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未抽吸血栓组(χ~2=4.0332,P=0.0446),且仅高负荷亚组显示统计学差异趋势(χ~2=3.5625,P=0.0591).结论 血栓抽吸提高高血栓负荷患者冠脉血流灌注,改善术后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