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输液容器隐裂致输液反应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多见于输入药物、输液器具或配液加药及滴注过程被热原、细菌及微粒污染 [1 ]。下面就我院近 7a因静脉输液容器隐裂致药液污染而引起的 6例输液反应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自 1994- 0 1~ 2 0 0 0 - 12发生输液反应共 39例 ,其中因输液容器隐裂致药液污染引起输液反应 6例。年度分布为 1994年 3例、1995年 2例、1999年 1例。科室分布 :急诊输液室 (下称输液室 ) 3例 ,儿科、普外科、呼吸内科各 1例。所涉及的 6例患者当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等输液反应症状 ,其中除 1例患晚期脑胶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日趋为人们所认识。如何有效地防止静脉输液过程的微粒污染,这是医药界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注射器、输液器是静脉输液的工具,为探讨注射器,输液器对输液的微粒污染,笔者对本院消毒供应室的注射器,密闭式输液器中的微粒及对药液澄明度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反应常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探讨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输液器具因素 1次性输液器具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机械性微粒可能成为热源.包装不严、漏气以及管理、存放及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输液器具污染的重要因素. 1.2 液体药品因素①输液瓶身裂纹、封口不严及瓶盖松动造成漏气而引起污染和霉变. ②加药液体放置过久发生变质和沉淀,中药制剂和生物制剂药液多有不稳定性因素存在,因此应注意这类药物可发生分解或聚合产生杂质,许多静脉用药针剂也常有不溶性微粒,可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3].③不合理用药及药物配伍不当,联合用药过多时,各药的热源加之输液器具迭加在一起就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源反应.  相似文献   

4.
3例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液体治疗是以静脉输入各种药液为手段的治疗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 ,输液反应时有发生 ,除了被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 ,由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1]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发生的 3例与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报道如下 ,以引起医护人员对微粒污染反应的重视。1 病例介绍   [例 1 ]  男 ,5 8岁 ,肝癌。 1999年 2月 5日静脉输入 5 %葡萄糖盐水 5 0 0ml、维生素B60 .2 g、门冬氨酸钾镁 2 0ml、氯化钾 10ml ,输入 45 0ml左右时 ,病人出现寒战 ,测体温 39℃。药检结果 :热原 (-) ,1ml液体含直径…  相似文献   

5.
周灵英 《护理研究》2007,21(11):1005-1006
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而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及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和不溶性微粒含量的测量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医疗机构是病人聚集地,人流量大,空气中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含量较多,故污染严重。感染、输液反应、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笔者依据河北省药  相似文献   

6.
陈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7):1893-1893
输液时大最肉眼看不见的不溶性微粒会进入血管,从而造成不良反应,如血管硬化、静脉炎、热原样反应及刺激性疼痛等.精密过滤输液器能有效阻止微粒污染,预防上述疾病,保障输液的安全性,临床上已逐渐以精密过滤输液器代替普通输液器.我科已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近1年,发现精密过滤输液器的排气要求较高,需一次成功,否则需更换精密过滤输液器.精密过滤输液器有一Y型管(方便加药和静推用)和圆盘状过滤装置,用常规排气方法很难将空气排干净,经过多次排气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原因与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近年来对微粒污染的原因和预防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微粒污染发生的原因 1.1 输液器和注射器本身的微粒污染 这是由于输液器和注射器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微粒所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8.
从力学角度分析配液中如何减少微粒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于输液微粒引起的危害予以许多报道,从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从对输液微粒的污染来源进行的研究表明,它主要来源于注射针剂、输液器具的生产过程以及临床操作过程.目前,由于药液的生产制备工艺及药检手段的提高,加之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液针头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减少了输液针剂及输液器具对输液的污染.有人在输液中使用终端滤  相似文献   

9.
刘玲  陈玉平 《现代护理》2007,13(23):2158-2159
目的对比一次性终端过滤输液器与一次性普通输液器对输液中微粒的滤过量。方法采用微粒分析仪进行检测5组配伍药液及药液流经一次性终端过滤输液器与一次性普通输液器微粒数。结果流经一次性终端过滤输液器与一次性普通输液器液体的微粒与原输液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流经普通输液器的液体微粒超过了中国药典要求,但流经终端过滤输液器的液体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选择带终端过滤的输液器是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的一个环节。建议临床尽快普及使用带终端虑器一次性输液器,以有效地截留微粒,防止微粒进入人体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终端滤器输液器和普通输液器各30付,模拟静脉输液。结果显示两种一次性输液器对液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液体中加入药物后,各种规格微粒数均有增加。其中流经普通输液器的液体微粒数超过了中国药典要求。但流经终端滤器输液器的液体微粒数是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提示采用终端滤器是防止输液微粒给病人造成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一次性输液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敬锦  李力  金京星 《护理研究》2002,16(10):618-618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输液器结构通常是莫菲氏滴管下段 ,即输液器的前端带过滤器 ,这种输液器投入使用以来 ,大大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因它在排气过程中 ,过滤器内的空气很难排尽 ,输液时不仅操作不便 ,而且残留空气容易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有造成空气栓塞的可能。针对上述缺点 ,我们设计了一次性输液器 ,现介绍如下 :1 制作方法  一次性输液器采用塑料制成。在原有一次性输液器结构基础上 ,将莫菲氏滴管下端的过滤器剪掉 ,将莫菲氏滴管上端剪成两段 ,中间接过滤器。在莫菲氏滴管的下段 ,即输液器的前端接管式小接…  相似文献   

18.
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0例,试验组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对照组用一次性输液管,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无输液反应发生,对照组有15例发生输液反应,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减少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效果.方法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000 例,试验组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对照组用一次性输液管,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无输液反应发生,对照组有15例发生输液反应,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减少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total epidural dose of 3 commonly used labor epidural modalities. After local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al, 195 laboring parturients received an epidural catheter for labor analgesia. All patients received an initial bolus of 0.1% ropivacaine (10 mL) and fentanyl (100 microg). Maintenance of labor analgesia consisted of ropivacaine 0.1% with fentanyl 2 microg/mL. Patients were then randomly assigned into 3 groups: Group 1 (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 continuous infusion at 10 mL/h; group 2 (CEI +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CEI at 5 mL/h with a demand dose of 5 mL allowed every 20 minutes with a 20 mL/h maximum dose; group 3 (PCEA), demand doses only of 5 mL every 15 minutes with a 20 mL/h maximum dose. Measured variables included total epidural dose, total bolus requests and boluses delivered, number of staff interventions,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0-100), modified Bromage scores, stage I and II labor duration, delivery outcome, and maternal satisfaction after delivery. No differences were noted with respect to pain VAS, modified Bromage scores, stage I and II labor duration, number of staff interventions, delivery outcome, and maternal satisfaction score. Total infusion dose was lower in demand dose only PCEA compared with CEI and CEI + PCEA groups (P = < .01). Demand dose-only PCEA results in less total epidural dose compared with CEI and CEI + PCEA without affecting labor duration, motor block, pain VAS,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and maternal satisfaction.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compares 3 commonly used labor epidural delivery modalities (traditional 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with a background infusion, and demand dose-only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Benefits in epidural dose reduction with demand dose only PCEA does not translate into improved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