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各50例,分别予直接PC、I延迟PC I和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 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直接PCI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延迟PC I组及药物治疗组(P均〈0.01);延迟PCI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均〈0.05)。结论直接或延迟PC I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直接PC I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两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取得TO及TS值,再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O与TS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受损,稳心颗粒可使异常的HRT有所恢复,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术后窦性心率震荡(HRT)及QT离散度(QTd)的变化,了解PCI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入选的32例AMI患者分别测量PCI术前、术后HRT的两项常用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QT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I术后与术前比较,TO明显降低,鸭明显增高,而QTd则明显减少.结论 PCI能提高心脏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和心肌电稳定性,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梗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HRV)、心率震荡(HRT)的相关性.方法62例窦性心律的AMI患者和51例非AMI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AMI患者的DC值、HRV降低;HRT减弱;且DC...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病人71例,男47例,女24例,年龄36岁~83岁(68.0岁±10.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参松养心胶囊,每次1.6 g,每日3次。疗程4周。PCI术后第1天、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值。结果治疗前两组TO及T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可调节窦性心率震荡(HRT),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及其多因素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86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心率变异(SDNN)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参数,并进行TO、TS与年龄、LVEF、LVEDD、SDN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P〈0.01);AMI组中,TO、TS与年龄、LVEF、LVEDD、SDNN相关。结论AMI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以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l)、延迟PCl和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l组、延迟PCl组和药物治疗组3组各40例,均有单发室性期前收缩,观察发病后1~3周各种疗法对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直接PCl组TO(-2.32%±3.17%)低于延迟PCl组(-1.47%±1.29%)和药物组(0.17%±2.68%),直接PCl组TS(10.36±7.16ms/R-R)高于后两组(8.87±3.54ms/R-R和4.87±2.91 ms/R-R),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延迟PCl组上述指标与药物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直接PCl组SDNN(120.26±30.21 ms)和LVEF(63.21%±10.62%)也均高于延迟PCl组(90.26±35.68ms、58.42%±14.13%)和药物治疗组(80.38±25.37ms、52.62%±12.45%).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直接或延迟PCl窦性心率震荡各参数改善均优于药物治疗,直接PCl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住院患者140名,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A组)和心脉隆组(B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测量24h动态心电图中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和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RT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心脉隆组患者HRT指标初始值(TO)和起始时间(T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震荡斜率(TS)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心率、室早次数较前明显下降(P0.05);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震荡初始的因素主要有心率、联律间期、室早次数;影响震荡斜率的主要因素有联律间期、年龄和室早次数(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博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48例(AMI组)与健康体检者40例(正常对照组)。AMI组根据随访2年结果又分为存活组37例与死亡组11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HRT两项常用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患者中TO明显升高[(-2.89±2.71)%比(0.21±3.56)%],TS明显降低[(12.28±5.02)ms/R-R比(4.12±6.38)ms/R-R],P均〈0.01。与AMI存活组比较,死亡组TO显著升高[(0.18±4.77)%比(2.24±4.31)%],TS显著降低[(6.81±2.02)ms/R-R比(3.58±3.72)ms/R-R],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异常,窦性心率震荡异常可作为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2组患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然后根据TO及TS是否异常将AMI组分为2个亚组:HRT异常组(TO或TS异常,二者均异常)及HRT正常组(TO及TS均正常),住院期间观察2个亚组复合心脏事件(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发生率。结果:AMI组的HRT较对照组明显变钝(TO增加,TS减低),并且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AMI组中,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结论:AMI组HRT变钝、TS减弱及TO增加可能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变化特点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与59名健康体检者和161例确诊为ACS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检测HRT参数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HRV时域指标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窦性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将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比较HRT、HRV指标和HRT异常的发生率在各组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ACS患者HRT和HRV指标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AP组及AMI组TO明显增高,TS显著降低(均P〈0.01);UAP组及AMI组间TO和TS无显著差异。UAP组及AMI组HRT异常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X^2=5.385,P〈0.05;r=9.227,P=0.01)。UAP组及AMI组HRV指标SDNN、rMSSD、PNN50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AMI组SDNN较UAP组降低(P〈0.05),rMSSD、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的TO与SDNN呈负相关(r=-0.26,P=0.031),与rMSSD、PNN50不相关,TS与SDNN、PNN50、RMSSD呈正相关,其中和SDNN的相关性最强(r=0.301,P=0.047)。结论HRT可作为ACS危险分层的一项新的心电学筛选指标。ACS患者HRT、HRV变化从不同方面反映心脏迷走神经的功能受损,二者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性窦心率震荡(HRT)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对192例有完整资料的O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组(合并心力衰竭)和B组(无心力衰竭),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心肌梗死病史的90例患者作对照组。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静息心率(RHR)、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NN)。利用超声心动图对OMI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价,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析HRT指标和SDNN、RHR、LVEF、LVEDD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TO和TS与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TO和TS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②A组LVEF、LVEDD、SDNN、RHR均与B组及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TO与SDNN呈负相关,但TO和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TS与SDNN和LVEF呈正相关,而与LVEDD和RHR呈负相关。结论 HRT尤其是量化的TS能更好地预测OMI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风险,对于降低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和6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CS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ACS组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又分为不同的亚组。比较ACS与对照组及ACS组内高、低危亚组之间HRT等指标的差异。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为再发心脏事件。根据既往危险分层界定点设定高危因子,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判HRT等指标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①ACS患者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0.05)。②ACS合并心衰组及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均明显低于无心衰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③ACS后事件组TO高于非事件组(P〈0.05),Ts低于非事件组(P〈0.05)。④TO与TS结合时优势比最强(OR单=6.351;OR多=4.163,P〈0.01)。结论TO与TS结合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强,HRT可作为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119例AMI患者被分为血栓抽吸组(41例)、直接支架组(44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4例)。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主峰速度(Em)、晚期主峰速度(Am)及其比值Em/Am。同时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窦性心率震荡的主要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相比,术后24h内血栓抽吸组和支架组的TS[(1.52±0.49)ms/RR比(13.57±6.40)ms/RR、(8.78±2.56)ms/RR]及Em[(7.84±1.82)cm/s比(9.97±1.65)cm/s、(8.93±1.94)cm/s]和Era/Am[(0.82±0.23)%比(1.05±0.32)%、(0.93±0.23)oA]明显改善(P〈0.05~O.01),并在随后的6个月中继续保持这种趋势。与支架组相比,血栓抽吸组TS和Em/Am进一步获得更明显改善(P〈0.05)。结论:血栓抽吸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和窦性心率震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发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4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合并的良性或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6例)及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9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比较HRT的震荡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计算TO≥0,TS≤2.5ms/R—R、TO≥0+TS≤2.5ms/R—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4.68±3.87)ms/R—R,(2.48±2.76)ms/R—R]显著低于对照组[(9.08±5.57)ms/R—R],TO[(-0.11±3.16)%、(1.17±2.08)%]显著高于对照组[(-2.96±3.4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低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O高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TS≤2.5ms/R—R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79.37%、93.48%、88+46%及87.76%)均高于TO≥0(75.86%、82.61%、73.33%及84.44%),T0〉10+TS≤2.5ms/R—R特异度、阳性预测值(97.81%、9524%)最高,敏感度、阴性预测值(68.97%、83.33%)最低。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HRT显著变钝,TS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发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比索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点,以及比索洛尔治疗后HRT的变化。方法测定和比较58例CHF者和41例健康体检者(C组)室性早搏后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值;并将CHF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口服,所有CHF者分别于治疗4w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DCG)。结果 C组TO〈0,而CHF患者TO〉0;CHF患者的TS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CHF患者治疗4周后,HRT均有明显改善:TO下降,TS升高,但A组较B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CHF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比索洛尔能改善其HRT,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影响。方法选取起病1~2周的急性心梗患者134例,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的AMI组(A组)和非糖尿病的AMI组(B组),并取健康对照50例,收集资料,计算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并统计TOT、S 2项阳性率1、项阳性率及2项阴性率。结果A组TO、TS值显著低于B组,P<0.05;急性心梗组2项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能放大急性心肌梗死对心律震荡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