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黎军  朱家恺  肖建德  王大平  杨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3):168-170,F0003
背景: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是从许旺细胞胞浆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8000的神经营养物质,具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能对抗一氧化氮神经毒性物质。 目的:建立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脊神经根性撕脱所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 设计:重复观察测量。 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3—03/05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3-4月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0只。两组动物均以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损伤侧。 方法:①两组大鼠均建立颈6、7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②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将一小块预浸有质量浓度为1g/L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40μL的明胶海绵覆盖于损伤侧硬膜囊表面,生理盐水对照组将一小块预浸有等量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覆盖于损伤侧硬膜囊表面。③明胶海绵表面置硅胶管,硅胶管一端与明胶海绵缝扎,另一端用凡士林封闭固定于皮下,关闭切口后伤口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术后两组动物分别通过硅胶管定期注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或生理盐水20μL,1次/周,3周后取材。 ④切取颈6.7脊髓节段,观察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和形态学变化。②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结果:实验选用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和形态学变化:颈6.7神经根性撕脱术后3周,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侧68.6%的运动神经元死亡,存活率31.4%,明显低于正常侧(P〈0.01),且存活的神经元胞体严重萎缩;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死亡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减少35%(P〈0.01),存活率为66.4%,且存活的神经元胞体代偿性增大,基本与正常侧相似(P〉0.05)。②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正常情况下,脊髓中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后角浅层,中央导水管周围、中间外侧柱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内脏传入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表达一氧化氮合酶。颈。神经根性撕脱术后3周,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增多,而其正常侧和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均未见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增加。 结论:脊神经根性撕脱可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则对受损的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提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神经元的一些细胞分子例如一氧化氮合酶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脊髓内移植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培养脊髓源性NSC,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制备后路C^5~7神经根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脊髓源性NSC悬液于C6脊髓节段,对照组移植灭活的NSC悬液,单纯组不作移植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和运动神经元计数。结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NOS:脊髓源性NSC移植手术后2、4、8周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和单纯组;脊髓源性NSC移植术后2、4、8、12周实验组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对照组和单纯组NOS的表达和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源性NSC脊髓内移植可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NOS表达,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受损运动神经元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是从许旺细胞胞浆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活性蛋白质,能明显的维持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所致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材料:选用清洁级出生3周SD幼鼠3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5只。两组动物均以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损伤侧。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7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两组大鼠均建立L4,5神经根高位离断动物模型,并将近侧神经残端与硅胶管吻接。根据分组,胶管内分别注入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60mg/L)或生理盐水各20μL,凡士林封固硅胶管两端。②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材,观察损伤神经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鼠损伤侧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③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30只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鼠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营养因子组神经新生轴突沿硅胶管生长,长度达1cm;对照组新生轴突较细少,长度约0.8cm。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营养因子组背根节内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神经元丢失不明显,存活率是91.8%,对照组背根节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神经元大量丢失,存活率是58.6%,营养因子组神经元存活率较对照组高33.2%(P<0.01)。③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对照组背根节神经元的直径和面积显著低于营养因子组和正常侧犤(21.8±1.4)μm,(373.1±50.9)μm2比(24.8±1.1)μm,(482.8±42.2)μm2和(24.5±1.3)μm,(471.5±51.4)μm2,P<0.01犦,而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直径和面积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完成。68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空白对照组16只、神经营养因子组16只、许旺细胞组16只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16只。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组、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大鼠脊髓半横断手术后损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和大鼠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28d后考察大鼠运动能力和脊髓损伤节段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结果:6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评价结果: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大鼠后肢运动明显受损,驻杆时间减少超过30%,单独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单独许旺细胞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后肢协调运动能力,分别为对照的36%和65%,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协同作用效果理想,可达到正常对照的93%以上。②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吸光度明显多于神经营养因子组[阳性神经元数量:(22.7±1.9),(31.3±5.3),(12.9±3.0)个/视野;平均吸光度:0.035±0.021,0.075±0.033,0.023±0.011,P均<0.01]。结论:外源性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给予许旺细胞,能够更加优化神经修复微环境,有利于神经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迁移情况以及对原有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福建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以及福建省骨科研究所完成。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①单纯组:将C5~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不进行细胞移植。②对照组:模型制作后即刻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5×108L-1)4μL于C6脊髓前角。③实验组:模型制作后即刻把体外培养的5-溴尿嘧啶标记的神经干细胞(5×108L-1)4μL移植于C6脊髓前角。各组于术后1,2,4,8,12周5个时间点取脊髓标本制备切片,每个时间点4只,分别计算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分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实验组2,4,8,12周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犤实验组:(79.3±2.9)%,(66.2±3.8)%,(57.0±5.4)%,(47.6±4.8)%;对照组:(69.4±3.1)%,(45.4±3.7)%,(33.4±6.5)%,(29.2±2.3)%;单纯组:(71.0±3.0)%,(45.9±2.9)%,(35.5±5.4)%,(27.9±1.9)%,t=3.8730~8.5009P<0.01犦。②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不仅能存活,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并可以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内可以提供神经干细胞分化成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适宜微环境,而随时间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分化趋向。②移植神经干细胞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增高,说明神经干细胞移植除能分化为神经元而发挥神经元替代作用外,对神经根撕脱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也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神经根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6.
刘黎军  朱家恺  王大平  肖建德  杨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147-149,F0003
背景: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是从许旺细胞胞浆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活性蛋白质,能明显的维持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所致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材料:选用清洁级出生3周SD幼鼠3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5只。两组动物均以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损伤侧。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7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两组大鼠均建立L4.5,神经根高位离断动物模型,并将近侧神经残端与硅胶管吻接。根据分组,胶管内分别注入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60mg/L)或生理盐水各20μL,凡士林封固硅胶管两端。②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材,观察损伤神经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鼠损伤侧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②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结果:30只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鼠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大体观察:营养因子组神经新生轴突沿硅胶管生长,长度达1cm;对照组新生轴突较细少,长度约0.8cm。②两组鼠背根节神经元存活情况:营养因子组背根节内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神经元丢失不明显,存活率是91.8%,对照组背根节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神经元大量丢失,存活率是58.6%,营养因子组神经元存活率较对照组高33.2%(P〈0.01)。③背根节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对照组背根节神经元的直径和面积显著低于营养因子组和正常侧[(21.8&;#177;1.4)μm,(373.1&;#177;50.9)μm^2(24.8&;#177;1.1)μm,(482.8&;#177;42.2)μm^2(24.5&;#177;1.3)μm,(471.5&;#177;51.4)μm2P〈0.01],而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直径和面积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脊髓组织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Allen's方法以0.1N×2.5cm致伤大鼠T8脊髓,插入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及2、4、8、12和24小时各注入NGF溶液,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作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固有型一氧化氮合酶(ncNOS)在脊髓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ncNOS蛋白异常表达,NGF组ncNOS蛋白异常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结论NGF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ncNOS的异常表达来抑制一氧化氮(NO)过多释放所致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大鼠臂丛下干压迫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脊髓后角表达的变化。方法压迫大鼠右侧臂丛下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左,右侧脊髓后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结构。结果与左侧(正常侧)相比,臂丛下干右侧(压迫侧)的脊髓后角Ⅰ,Ⅱ层nNOS免疫阳性结构数量减少。结论脊髓后角Ⅰ,Ⅱ层一氧化氮(NO)神经结构参与调制臂丛压迫的疼痛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臂丛撕脱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程度存在种属差异,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基因与运动神经元的死亡密切相关.目的研究臂丛撕脱诱导受损运动神经元nNOS基因表达的种属差异.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所需SD大鼠、Hamster金黄地鼠、BALB/C小鼠各20只.干预3组动物分别行右侧臂丛撕脱术,2周后取C7段脊髓进行nNOS免疫细胞化学、NADPH-d酶组织化学和中性红活细胞染色.主要观察指标三种动物损伤侧脊髓前角nNOS阳性和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目.结果臂丛撕脱后2周,SD大鼠和金黄地鼠损伤侧前角都可见大量强阳性的nNOS运动神经元,而BALB/C小鼠却没有此反应.统计分析显示三组动物间nNOS阳性运动神经元数目有显著差异(F=501.502,P<0.001)SD大鼠多于金黄地鼠(55.59%与42.26%,t=5.940,P<0.001),多于BALB/C小鼠(55.59%与0%,t=51.651,P<0.001),金黄地鼠多于BALB/C小鼠(42.26%与0%,t=21.452,P0.001);三组动物间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目也有显著差异(F=110.588,P<0.001)SD大鼠多于金黄地鼠(87.29%与76.01%,t=5.252,P<0.05),多于BAL/C小鼠(87.29%与57.38%,t=19.561,P<.001),金黄地鼠多于BALB/C小鼠(76.01%与57.38%,t=7.996,P<0.001).结论臂丛撕脱后大鼠、金黄地鼠和小鼠nNOS表达的差异与损伤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种属差异密切相关,提示损伤诱导的nNOS基因表达可能参与受损运动神经元的再生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完成。68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空白对照组16只、神经营养因子组16只、许旺细胞组16只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16只,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组、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大鼠脊髓半横断手术后损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和大鼠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28d后考察大鼠运动能力和脊髓损伤节段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 结果:6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评价结果: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大鼠后肢运动明显受损,驻杆时间减少超过30%,单独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单独许旺细胞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后肢协调运动能力,分别为对照的36%和65%,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协同作用效果理想,可达到正常对照的93%以上。②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吸光度明显多于神经营养因子组[阳性神经元数量:(22.7&;#177;1.9),(31.3&;#177;5.3),(12.9&;#177;3.0)个/视野;平均吸光度:0.035&;#177;0.02l,0.075&;#177;0.033,0.023&;#177;0.011,P均〈0.01]。 结论:外源性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给予许旺细胞,能够更加优化神经修复微环境,有利于神经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许旺细胞能分泌多种营养因子,有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并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起促进作用.目的观察正常成年大鼠和不同胎龄鼠及幼鼠腰髓组织中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对脊髓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动物实验. 材料实验于2003-09于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Wister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为150~300 g,由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干预①取材和切片取体质量180~220 g,成熟期为4~6周正常成年大鼠腰髓和背根神经节,继而行后固定.共8只雌鼠受孕,取不同孕龄母鼠中的胎鼠及幼鼠腰髓组织,分别行冰冻切片.②免疫组化染色以抗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蛋白抗体作为一抗,行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染色部位的灰度,通过电脑上扫描计算染色深度得出半定量值,分析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腰髓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②生长发育的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共8只雌鼠受孕,实验样本均取自8只受孕雌鼠的胎鼠及所产幼鼠.①正常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大鼠腰髓的整个白质和灰质后角Ⅲ、Ⅳ、Ⅴ层有较低表达.②生长发育的腰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胎龄14d和胎龄15 d开始有表达,胚胎时期表达先增高后下降,其中胎龄21 d最高.出生后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腰髓中表达明显下降,其中第7和12d最高.结论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大鼠腰髓及背根神经节有较低表达,在生长发育的腰髓中表达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的发育可能起促进作用,此结果说明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在胚胎发育时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不同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再生轴突的路径选择,探讨其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用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挫伤组、切断组、撕脱组和对照组。术后2个月进行Grooming实验。处死前3 d肌皮神经肌支或皮支注射荧光金逆行追踪标记,处死后取脊髓C5-8节段标本,计数再生脊髓运动神经元数;中性红复染计数存活神经元数。结果各组存活神经元数撕脱组(881±76)<切断组(1005±89)<挫伤组(1126±25)<对照组(1900±39);各组皮支均标记到10~20个神经元,而肌支标记到大量的神经元。Grooming实验,挫伤组(3.42级)明显好于撕脱组(1.75级)及切断组(1.75级)。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路径为肌支路径,不同损伤后存活的神经元数不同,功能恢复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SDNF)是否影响运动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活性,了解其对运动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制作成一侧面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局部应用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连续21 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损伤侧和实验侧面神经核中运动神经元ChAT活性改变。结果实验组中运动神经元的ChAT阳性细胞数,面积及灰度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源性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防止轴突损伤后运动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Spinal root avulsion results in paralysis and sensory loss, and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in. In addition to the failure of avulsed dorsal root axons to regenerate into the spinal cord, avulsion injury leads to extensive neuroinflamma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second‐order neurons in the dorsal horn.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 is to counteract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neurons and to achieve functionally useful regeneration/reconnection of sensory neurons with spinal cord neurons. Here we compare survival and migration of murine boundary cap neural crest stem cells (bNCSC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derived, predifferentiated neuron precursors after their implantation acutely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avulsed dorsal roots L3–L6 and the spinal cord. Both types of cells survived transplantation, but showed distinctly different modes of migration. Thus, bNCSCs migrated into the spinal cord, expressed glial markers and formed elongated tubes 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compartment of the avulsed dorsal root transitional zone (DRTZ) area. In contrast, the ESC transplants remained at the site of implantation and differentiated to motor neurons and interneurons. These data show that both stem cell types successfully survived implantation to the acutely injured spinal cord and maintained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potential.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depending on the source of neural stem cells, they can play different beneficial roles for recovery after dorsal root avuls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动物模型,应用霍乱毒素B-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构建的GDNF修饰的神经移植复合体的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2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n=5)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B组(n=5)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C组(n=5)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D组(n=5)自体神经桥接组.损伤各组12周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评价.结果:12周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C组优于A、B组,而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而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rol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chwann cell (SC) with pSVPoMcat in the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spinal cord.Method The cell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spinal cord.Ninety SD ra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hemi- transection of spinal cord at the level of T8,and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randomly, that is,pSVPoMcat modified SC implantation(Group A), SC implantation(Group B),and without cell implantation as control(Group C).After three months the presence of axonal regeneration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retrograde labeling technique and stereography.Resul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RP labeled cells in Group A and B could be found in the superior region of injured spinal cord and the brain stem such as the red nuclei and oculomotor nuclei. The density of ventral horn neuron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in 100 μ m of the white matter was A >B >C group.Conclusion In brief,the pSVPoMcat modified SC intraspinal implantation could promote regeneration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