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 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最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 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术对毁损靶点进行确认定位,对31例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行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术前及术后于开状态、关状态分别行改良Webster记分,计算改善率,评价其疗效。结果经微电极确认后的电生理靶点与CT定位靶点存在明显差异,靶点调整率806%。31例手术均有效,其中治愈7例,明显进步24例。Webster计分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为742%±95%,关状态改善率为891%±89%。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微电极记录技术可使术中定位精确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记录技术对MRI定位靶点进行分析、调整和确认对2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苍白球毁损术(17例),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10例),评价手术后疗效.结果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总体有效率达98%,术后以UPDRS评分开关状态分别为12.3±9.1,13.2±8.9,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微电极确认功能靶点与MRI靶点存在差异,靶点调整率为40%.近期并发症为1%,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定位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扫描(MRI)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PD)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定向毁损法治疗PD270例,分析术中靶点更换,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应用体会。结果:MRI定位结合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PD的立体定向外科手术治疗疗效优良,并发症少,无永久性并发症:脑内出血发生率为1.86%,结论:MRI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提高了PD的手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手术中苍白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苍白球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为术中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2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行微电极多细胞细胞外电信号记录,记录苍白球内不同部位放电。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内不同结构具有显著不同的放电方式,其中自发放电频率、幅值、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水平均有显著差别。术中靶点更换率为91%,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7.3%,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外苍白球、内苍白球、髓板和豆状核袢束等不同部位有显著不同的电生理特性,重点表现在频率、幅值、背景噪声水平及放电方式,利用这些不同特性可以指导术中的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经验,探讨帕金森病的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4例临床表现为混合型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单纯双侧PVP13例,单纯一侧PVP另一侧Vim7例,一侧PVP另一侧同期PVP加Vim4例.术毕、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UPDRS综合评分对比.结果术毕所有患者的肢体活动灵活性立即得到改善,肢体震颤基本消失.3例术前药物所致“异动症”术后立即消除.术前和术后1周UPDRS评分开状态为61.56±19.65和27.03±10.42,下降56.09%;关状态为89.54±70.45和35.56±10.21,下降60.29%,差异显著.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的应用在多靶点毁损治疗中,对准确定位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4例患者毁损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均记录到清晰的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Vim核的放电波形以及出边界时波形消失的改变,保障了靶点定位准确.在PVP手术中,出苍白球腹后部边界后,均明确发现光线照射双眼后所诱发的视束反应电位,对避免视束损伤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没有发现视野改变.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能够较好控制帕金森病的双侧症状,并且并发症轻微,长期疗效有待于病例数的积累和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电生理功能定位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定位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帕金森病患,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中分别应用运动电刺激和光反射电刺激检测方法,确定手术靶点位置,而后施行热频毁损术。手术后1年根据URDRS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后2周-3个月行MR检查比较手术前影像学定位与实际毁损靶点的偏差范围。结果:在手术中,微电极可在苍白球外侧和苍白球内侧记录到特征性的神经元电活动,有效确定靶点。手术前MRI解剖定位实际毁损靶点偏差<3mm,手术后1年UPDRS评分下降32.10%(P<0.01),症状改善程度依次为对侧肢体异动症(95%)、僵硬(72%)、震颤(72%)、运动迟缓及行走姿势(54%)。结论:微电极记录能有效地反映苍白球内侧的电生理学特征,提供细胞水平的“功能定位”。“有效针道”可以应用于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从而提高治疗靶点的准确性,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回顾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经验,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单纯震颤型,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im,Vop)为靶点;僵直少动型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混合型首先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术中如肢体震颤改善不理想时,再加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1.3%,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第一位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诊断明确,手术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毁损靶点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灵活地选择毁损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 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病例选择至少满足三个原则①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③认知功能良好,术中能良好合作.毁损靶点选择主要按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术中如震颤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加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单纯震颤型患者可首先选择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r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0.6%,“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首要的.毁损靶点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微电极边界法定位在苍白球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1997年10月引进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这一技术以来,通过在临床手术中的研究,应用微电极术中定位方法。基本解决了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术中定位的问题。现简要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应用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12例,我们在苍白球毁损术中采用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对连续收治5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1~75岁,平均55.6岁,病程4~17年,平均7.4年,其中A型(震颤型)患者7例,B型(运动迟缓、僵直型)患者19例,AB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例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微电极导向选择性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PVP核)和(或)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4.5%、震颤92%、运动迟缓86.5%、步态72.7%、平衡68.8%、关状态77.9%。术后Motor UPDRS积分“关”状态下降63.4%,“开”状态下降5  相似文献   

15.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36例,其中丘脑底核(STN)35例和丘脑腹中间核(Vim)1例,单侧18例,双侧1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36例PD患者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6.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DBS能有效控制PD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手术中苍白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苍白球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为术中精神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2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行微电极多细胞细胞外电信号记录,记录苍白球内不同部位放电。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内不同结构具有显著不同的放电方式,其中自发放电频率、幅值、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水平均有显著差别。术中靶点更换率为91%,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7.3%,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外苍白球、内苍白球、髓板和豆状核袢束等不同部位有显著不同的电生理特性,重点表现在频率、幅值、背景噪声水平及放电方式,利用这些不同特性可以指导术中的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探讨手术靶点与适应证的选择原则。方法:对669例帕金森病患实施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与脑深部电刺激术,单靶点分别选择苍白球腹后部(314例)、丘脑腹外侧核(48例)及丘脑底核(48例);多靶点则为单靶点的结合(259例)。手术后采用UPDR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和随访。结果:与手术前UPDRS评分相比:(1)丘脑底核切开术对“关”时相疗效最佳(P<0.05);(2)丘脑腹外侧核对震颤有效,改善率达97%,丘脑底核对僵直和运动迟缓有效,改善率分别为85%和57%;(3)多靶点手术对难治性帕金森病患有显疗效(P<0.01);(4)手术后丘脑底核切开组左旋多巴用量减少45%(P<0.05);(5)手术后总复发率为1.79%(12/669),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6/669)。结论:外科手术对帕金森病有肯定而持久的疗效,手术前明确诊断及适应证、靶点选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手术后仍须继续药物治疗。丘脑底核可能是最具潜力的治疗性核团。  相似文献   

18.
立体定向同期多靶点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392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引导下同期双侧多靶点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螺旋CT直接定位和按坐标定位相结合方法计算靶点坐标值,术中用微电极进行电生理测定,记录阻抗值,对39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同期双侧多靶点射频热凝治疗。按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于1990年制定的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92例患者术后2周随访:显著进步104例,进步274例,无效14例,加重0例,有效率96.4%;361例术后远期(6-24个月)随访:恢复26例,显著进步160例,进步154例,无效21例,加重0例,有效率94.18%。;术后除早期一过性并发症外,无远期严重并发症。结论 螺旋CT引导同期双侧多靶点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对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程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脑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C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二侧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月W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长期的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毁损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