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处理新生儿窒息以及加强复苏后的护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合并症的关键.我科自2000年来通过采取新的复苏方法以及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550004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甘曾洪1994~1995年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78例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患儿进入病房后,首先了解复苏情况,即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78例患儿中抢救成功68例,治愈率为89.5%。现介绍...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血气检测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主要血气指标变化的情况,对预防因缺血、缺氧造成多器官受损和为及时采取复苏方案提供一定的监测依据。方法 采用瑞士AVL-COMPACT3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及时检测患者动脉血血气指标。结果 新生儿窒息患者PCO2升高,PO2、O2Sat、PH、BE均降低。结论 窒息患者血气指标检测提示,患儿呼吸功能障碍,血氧降低,二氧化碳聚集及酸中毒。严重时,会导致多器官受损,引起伤残及死亡。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50例的复苏抢救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和护理措施,探讨如何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方法:采取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对收治的50例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和护理。结果:5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中45例(90%)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例(4%)经过ABC步骤可复苏,3例(6%)经过ABCD步骤,复苏2例、1例复苏失败,新生儿复苏成功率达98%。结论:采用ABCDE复苏方案,复苏成功后做好保暖、营养护理工作,可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5例窒息复苏后PPHN新生儿作为PPHN组,将同期无PPHN的45例新生儿作为非PPHN组,对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压、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是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低血压、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要针对上述因素进行早期预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复苏后PPHN的发病率,维护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并多脏器损害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及围产因素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18例窒息新生儿脏器损害发生率进行评估;窒息新生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度窒息组发生多脏器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窒息后脑损害发生率68.8%、肺损害64.7%、心损害62.4%;窒息后多脏器损害与出生地点、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窒息程度有关。结论:重视围产期保健,分娩前严密监测,加强产儿合作,及时合理复苏和重视复苏后监测。[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重度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同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除严格按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复苏外,着重加强了在复苏过程中和复苏后的护理措施。结果加强护理措施后,本院重度新生儿窒息抢救成活率较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在严格执行新生儿新法复苏方案的同时,加强复苏时和复苏后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新生儿成活率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生后脐动脉血气参考值,以指导早产儿临床对窒息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在本院分娩的398例足月新生儿生后1 min内行脐动脉血血气测定,并分析其与Apgar评分、脏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H值的降低,新生儿脏器损伤发生率逐渐增高。脐动脉血pH、Apgar分别与缺氧性脏器损伤呈显著负相关,pH、Apgar值愈低,脏器损伤的发生率愈高。结论低Apgar评分结合脐动脉血pH〈7.0有助于诊断新生儿窒息。血气分析结果为诊断早产儿窒息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简单快捷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通过产儿科协作,相互密切配合,早期干预胎儿宫内缺氧状态。对78例窒息新生儿以保暧,负压吸引鼻、口腔内分泌物以畅通气道后,及时进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必要时改用气囊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辅以心外按压或兴奋呼吸中枢药物,自主呼吸恢复后以鼻导管给氧、并药物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少,远期愈后好。随访2~15年,生长发育并行智力筛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产时监护,产儿科协作,发生窒息后争取新生儿复苏时间,规范新生儿复苏操作方法,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是提高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399-400
目的对比分析空气及纯氧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接治的6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复苏后,两组窒息复苏成功率、病死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心功能损伤发生率和p H、O2、CO2等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以及复苏10min Apgar评分、5min时心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开始啼哭时间和建立自主呼吸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体会432100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程小红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娩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通过积极有效的抢救,复苏很易成功。但重视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否则...  相似文献   

12.
叶光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513-25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方法.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回顾对186例窒息新生儿按复苏指南进行复苏并加强护理.结果 经及时的抢救及复苏护理,复苏成功184例,死亡2例,成功率98.9%,结论 熟练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方法。方法:按ABCDE复苏方案,争取时间,为窒息新生儿提供及时的抢救措施。结果:本组除1例脐带畸形死亡外,全部复苏成功。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技术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提高窒息儿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娩出后缺氧、呼吸衰竭的综合表现,如处理不及时,将导致死亡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据统计,在活产新生儿中因窒息而死亡的约占14.4%。因此,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对保证新生儿的生命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临床实践,结合文献复习,就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复苏技术及护理作一概述,以供临床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院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我们对 1997年 1月至 1997年 10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 9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是新生儿窒息主要的并发症。针对其临床表现 ,我们根据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采取了有效的给氧方法、及时的保暖措施、合理的喂养方法等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窒息86例急救复苏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及护理方法。方法:对8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按复苏方案进行急救复苏及护理。结果:经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痊愈出院75例,好转出院6例,死亡5例。结论: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取决于及时正确的护理诊断、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快速有效的抢救和医护密切配合是提高抢救窒息新生儿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温水环境配合新生儿窒息抢救,尽早复苏.方法 采取新生儿断脐后直接放入温水环境中进行复苏,并将其与前期只用常规方法抢救新生儿窒息的方法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出差异性.结果 温水环境配合抢救新生儿窒息增加了复苏成功的机会.结论 温水环境配合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比常规抢救方法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指新生儿重度窒息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无效呼吸或心跳、呼吸停止时采取的一系列重建自己呼吸及循环的过程。及时有效的新生儿窒息临床抢救和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减少近期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发生。2013年6月至11月作者对剖宫产新生儿窒息25例用新法复苏技术进行抢救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胎儿宫内窘迫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的最大危险。早期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可大大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我院对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胎动计数方法指导,并将自觉胎动异常的孕妇配合胎心监护,现将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生期窒息复苏后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的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围生期轻度窒息新生儿3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14例,健康对照新生儿28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2.3、5、7天行rSO2监测,同时测定经皮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并对3组新生儿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轻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各时点rSO2、SpO2监测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3天rSO2与健康对照组、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rSO2监测值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rSO2监测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新生儿SpO2各时点监测值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后第5、7天的rSO2明显下降;SpO2不能反映rSO2的变化;对窒息复苏后新生儿严密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减少身体的耗氧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