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结论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方法 将慢性膨胀物于显微镜下植入大鼠T8/9水平,随着压迫物的膨胀,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慢性压迫脊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手术后通过BBB评分进行行为学功能评定,检测压迫段脊髓病理标本及通过电脑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凋亡启动基因P53.结果 术后观察行为学、组织学、病理学上的改变,3者相符合.结论 此模型较以往模型相比,具有制作简单,损伤程度可调整,脊髓损伤能表现出不同的压迫程度,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病理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建立稳定且同人类体内疾病演变过程相似的疾病模型对于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目的:构建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观察该模型病理生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脊髓型颈椎病受压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 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重度压迫组。将不同大小吸水性压迫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植入C5-C7椎板下,制作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对照组不植入压迫材料。 结果与结论:MRI检查显示两压迫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对照组椎管宽度正常无脊髓压迫。电生理检测显示两压迫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且振幅明显降低(P < 0.05)。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有大量形态规则的神经元,而两压迫组大鼠神经元计数明显减少且神经元胞体形态明显皱缩,脱髓鞘现象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压迫组大鼠脊髓压迫节段发现较多凋亡细胞,而对照组未发现。说明构建的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且手术操作简便,不易感染死亡率低;神经元损伤、脱髓鞘改变和凋亡机制参与了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既往应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难以达到一种慢性渐进性的压迫效果,与人体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机制有很大的不同。 目的:构建一种新的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探究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损伤区域巢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取下胸7、8椎板,植入压迫材料,形成慢性压迫脊髓损伤模型。植入后第1,3,7,14,28天,取压迫处脊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反转录PCR反应测定巢蛋白mRNA的表达,同时测量压迫段椎管直径及缓膨胀材料侵占厚度。 结果与结论:随压迫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椎管侵占率逐渐增加,脊髓组织出现坏死等情况,大鼠BBB评分降低,压迫处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表达至伤后7 d时达到高峰,而后表达逐渐下降,说明实验成功建立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且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estin mRNA及蛋白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白质神经纤维溃变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关系。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TUNEL等方法来检测的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蛋白Caspase-12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目随着脊髓压迫时间逐渐增加(P<0.05); Caspase-12表达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 结论 Caspase-12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T型钙通道在背根节慢性压迫(CCD)痛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行为学部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即sham组、CCD组、CCD+生理盐水组;CCD+米贝地尔50 μg组;CCD+米贝地尔100 μg组;CCD+米贝地尔200 μg组,sham组和CCD组在术前、术后1、3、5、7、14、21 d分别测定大鼠机械和热痛敏,其余各组在手术后5 d分别鞘内注射盐水、米贝地尔各个剂量,分别在术前、给药前、给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240 min、480 min分别测定大鼠机械和热痛敏。免疫组化部分,设正常对照组(normal),其余分组同行为学部分,每组6只。Normal、sham组和CCD组大鼠术后5 d处死,其余各组动物在术后第5 d鞘内单次给药后2 h处死,取脊髓腰膨大做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CCD大鼠在手术后形成稳定的痛敏,鞘内单次注射米贝地尔各个剂量能抑制大鼠痛敏,并持续到给药后240 min。CCD大鼠术后5 d脊髓背角浅层n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鞘内注射米贝地尔能抑制神经元nNOS的表达。结论:脊髓T型钙通道参与CCD大鼠机械和热痛敏的形成,且可能与脊髓背角神经元n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幼年大鼠臂丛根性损伤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幼年大鼠臂丛损伤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只幼年(P18)SPF级SD大鼠,手术撕脱实验组大鼠左侧臂丛根(C5~C7),造成大鼠臂丛根性撕伤,观察大鼠行为学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SD大鼠行为学出现明显异常,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数量上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可成功构建幼年SD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为分娩性臂丛损伤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痛必定注射液对正常大鼠及慢性痛模型(CCI)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晚成分放电的影响,旨在研究中药痛必定注射液的镇痛作用机理。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1)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未结扎;(2)CCI模型组:实行坐骨神经结扎,制成CCI模型。于术后7-10天,用光热测痛仪测试模型组动物的痛阈,痛阈降低者为模型成功。采用单管玻璃微电极细胞外方法记录正常大鼠及CC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诱发放电,根据诱发的背角神经元的反应形式,既有A反应又大鼠有B反应的为WDR神经元,观察并记录给予中药痛必定后2min、4min、8min、15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240min对正常大鼠及CCI慢性痛大鼠的WDR晚成分放电数、潜伏期及自发放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脊髓压迫性损伤中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MBP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迫装置制作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来检测脊髓受压1、3、7 d后的白质纤维变化及MBP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髓鞘化纤维数目逐渐减少。蛋白MBP表达随着压迫时间进行性下降。 结论 脊髓压迫性损伤可导致神经纤维溃变,MBP表达下调是神经纤维溃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HHK)对动物行为学影响及其对损伤脊髓的形态学影响与HHK本身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重物下落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处移植入HHK,分别于植入后5、10、15、20、25、30d进行行为学检查,于20d与30d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HHK植入后在30d内对大鼠的行为学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但HHK可降解吸收融入损伤的脊髓组织,而受损伤的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与髓鞘朗革非氏细胞。结论:HHK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重建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caspase-12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自制压迫装置制备脊髓压迫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3、7、11、23和47h,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的病理变化和内质网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及caspase-12的表达变化的规律。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3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神经元退行性变及内质网结构变化;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并伴有caspase-12的表达增强;capspase-12表达与细胞凋亡的时空变化规律相一致。结论:在脊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细胞凋亡是引起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主要病理因素,caspase-12可能参与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时 ,脊髓组织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健康家兔 18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泛影葡胺囊逐级压迫复制慢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 ,并持续逐级压迫脊髓 12周。取 3组家免相应脊髓节段 ,用Nissl染色观察脊髓的病理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脊髓组织nNOS阳性运动神经元分布特点和nNOS含量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Nissl染色可见实验组脊髓压迫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实验组家免脊髓压迫节段前角nNOS阳性运动神经元较正常及实验对照组各个脊髓节段异常增加。 结论 在慢性脊髓压迫时 ,神经性NO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简便可靠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制备方法。方法:用自制完全福氏佐剂+豚鼠脊髓生理盐水匀浆制备成免疫抗原,给Wistar大鼠四足垫内注射。结果:在接种后12-18天,大鼠出现双后肢瘫,脊髓横切片HE染色可见血管周围袖套样炎性细胞浸润和前角运动神经元肿胀变性。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适于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delayed progressive or secondary neuronal damage after the spinal cord injury, we developed a mild-compression injury model in the rat thoracic spinal cord. Our compression device consists of a soft silicone point of contact to the dura, in order to prevent violent injury that may cause axonal tears or hemorrhages in the spinal cord. Since rats often assume a 'standing' posture, i.e. raising head with lifting their fore-limbs, damage to the thoracic spinal cord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frequency of 'standing', which effectively indicates hind limb function. Twenty-four hours after compression by a 20 g weight for 10 or 20 min, the standing frequency of the injured rat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of sham animals that underwent laminectomy without compression. However, the standing frequency decreased with time; the frequency of standing at 72 h was approximately 30-50% that of sham animals. In the compressed spinal cord tissue, microglial cells, detected by lectin staining, proliferated with time. An enormous amount of microglia was observed at 48 and 72 h after compression, although only a small amount of cells were positive to lectin staining at 24 h after the compres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ur mild-compression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showed late-onset or delayed neuronal damage that may be related to pathological microglia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症动物模型。方法 20只SD大鼠经颈后路手术、于C5~6水平椎板下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逐渐吸水胀大,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后6个月,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微焦点CT(Micro-CT)、组织学(H-E染色)和组织化学(LuxolFastBlue,LFB染色)等检测。结果 20只造模大鼠脊髓侧后方出现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Micro-CT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14只出现SEP异常,其中波幅减低5例、潜伏期延长5例、二者均异常4例。SEP反应异常者与正常者组织学、组织化学比较,脊髓后索髓鞘染色显著减少(102±13vs.138±7;P0.05),脊髓后索的对比剂密度有显著性差异(98±5vs.88±6;P0.05),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23±8/mm2vs.27±6/mm2;P0.05);造模大鼠脊髓出现基质海绵样变和静脉扩张、血管增生。结论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评价指标完整的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时兴奋性氨基酸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在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时 ,脊髓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用健康家兔 16只 ,随机分为三组 :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手术对照组 ;C组 ,慢性压迫组。采用泛影葡胺囊逐级压迫复制慢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 ,C组家兔逐级压迫脊髓 12周。取 A、B,C三组家兔脊髓压迫节段或相当于压迫节段和与其相邻的吻、尾侧节段 ,应用 Nissl染色观察脊髓的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脊髓组织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分布特点和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C组家兔脊髓压迫节段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免疫组化染色光密度较 A组、B组各个脊髓节段增高 ,同时 C组脊髓压迫节段较本身吻、尾侧两个相邻脊髓节段光密度也都增高 ;B组与 A组各节段相比无明显差异。 Nissl染色可见 C组脊髓压迫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萎缩 ,尼氏体淡染 ,脱颗粒 ;并伴有脊髓灰质胶质细胞增生。B组与 A组表现正常。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升高与脊髓病理改变出现在同一脊髓节段。结果提示 :在慢性脊髓压迫时 ,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增加 ,在脊髓继发性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