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儿科2002-01/2008-12收治抽动障碍(TD)176例,其中误诊53例,在基层医院误诊45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10例;农村31例,城市22例;年龄3~7岁6例,~14岁45例,〉14岁2例,最小3岁4个月,最大15岁7个月。病程27 d~3个月22例,~6个月16例,~1 a 10例,~3 a 3例,~5 a 2例,最短27 d,最长5 a。本组均具有一种或多种抽动发作,以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及形式较固定的抽动或发声为特征。主要表现有眨眼、皱眉、耸鼻、歪嘴、摇头、点头、耸肩、手足抖动、扭腰、发声、秽语等。其中以眨眼为首发32例(60.4%),发声性发作为首发9例(17.0%),歪嘴为首发6例(11.3%),其他发作为首发6例(11.3%)。单纯头面部动作42例(79.2%),头面部伴躯体动作10例(18.9%),单纯躯体动作1例(1.9%)。1.2诊断诊断标准参照WHO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ICD-10)[1]。分型:短暂性抽动障碍28例,慢性抽动障碍15例,抽动秽语综合征6例,其他TD 4例。  相似文献   

2.
对抽动障碍误诊151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2002—01/2007—10收治抽动障碍患儿216例,其中有误诊史151例,占69.9%。其中男171例,女45例,年龄3~15(平均8.7)岁,病程2周~10.5a。首诊确诊53例,占24.5%,发病至确诊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6a,平均2.5a。  相似文献   

3.
韦敏  武红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88-4688
儿童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有些病例首发症状为频繁眨眼等眼部不适症状而首诊于眼科,极易被眼科医生单纯就结膜充血情况仅诊断为眼部疾患。我们对2007-2009年在当地医院首诊于眼科而仅诊断为眼部疾患患儿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既往诊治经过,现将其漏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红玉  赵勇  刘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84-3884
对老年性抽动障碍误诊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67岁.于3a前因劳累致头晕,颈僵,继而出现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时感右手麻木不适,颈部MRI检查示:颈椎椎体变直,C,~5,G5~6椎间盘突出.多次在本地及外地就治,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具体治疗不详,症状有部分缓解.于3个月前可能因为受凉自觉颈僵,颈部疼痛加重,伴发一些怪异动作,如频繁挤跟、皱眉、撅嘴、仰颈,走路时挺胸,斜颈,内旋手臂,表情非常痛苦,伴有痛苦呻吟,症状在1d内反复多次发作,加重时患者会趴在床上,来回转圈,以致磨破了双膝部的皮肤,无法劳作.患者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无昏迷症状.  相似文献   

5.
【病例】女,7岁。因出现打嗝声20 d,呼吸困难1 h入院。20 d前无诱因出现打嗝伴轻咳,每日数次,在当地按上呼吸道感染、胃炎予阿莫西林胶囊、利巴韦林、多酶片等口服,效果不佳,打嗝未减轻。近3 d曾吃瓜子,家属否认有异物吸入史。入院前1 h患儿突然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周发绀,急来院就诊。既往体健,无外伤、抽搐、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抽动障碍(TD)患儿行为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完善TD诊疗方案,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 本课题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明确诊断为TD的患儿进行行为特征研究.结果 行为特征研究发现,TD男童与正常儿童行为因子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从4~16岁,TD男童的外向性评分逐渐高于内向性评分;TD女童则除性问题、违纪、残忍因子外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内向性评分明显高于外向性评分.结论 TD患儿具有广泛的行为问题,男童以外向行为为主,而女童则以内向行为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并与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开封市儿童医院心理科自2001-12/2004-06严格按照ICD-10临床诊断标准选择儿童抽动障碍92例,遵循患儿家长意愿分人药物治疗组(54例)和心理治疗组(38例),药物治疗组选用氟哌啶醇0.5mg,2次/d,逐渐加量,直至效果满意,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8mg。心理治疗组采用①支持性心理治疗。②暗示及渐进性的肌肉松弛治疗;40min/次,每周共四次,支持性心理治疗与暗示及渐进性的肌肉松弛治疗交替进行。全部病例治疗为期10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公开记分法评定疗效,药物治疗组与心理治疗组同期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59%,心理治疗组有效率为87%;两组间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8.18,P&;lt;0.01)。结论:心理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并且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应作为儿童抽动障碍主要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多发性抽动症2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该病主要包括肌肉的抽动、痉挛,所谓的“运动性抽动”以及发出各种声音所谓的“发声性抽动”[1],一般在发声抽动出现前常有运动性抽动,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的易造成误诊。我院儿科门诊1998年7月~2005年6月诊断多发性抽动症138例,其中34例(24·64%)误诊,24例(17·4%)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17例,女7例;年龄5~14岁,其中≤8岁7例,~10岁11例,~14岁6例。1·2临床表现清嗓子10例,干咳6例,嘘声3例,吭声2例,嗤鼻声、…  相似文献   

10.
吕静静  李静  郑华城 《临床荟萃》2023,(11):1031-1033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精神心理、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对抽动障碍的患儿影响巨大。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常见引起抽动障碍的精神心理及环境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引起各界对抽动障碍患儿的重视,减少或避免相关风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形成.目的探讨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个性特征.设计以抽动障碍儿童为观察对象,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的调查分析.单位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儿科.对象选择2003-02/2004-12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抽动障碍诊断的患儿110例(患儿组),男92例,女18例.以不同表现形式又分为3组,短暂性抽动障碍组46例,慢性抽动或发声障碍组34例,抽动-秽语综合征组30例.入选病例均为新诊断病例,未服用任何其他药物,排除颅内器质性疾病.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0人为对照组,年龄7~14岁,男24例,女6例.以上参与者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方法①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能力(包括13条行为问题.每一条行为问题有一个分数称为粗分,113条的粗分称为总粗分.按照年龄把113条行为问题归纳为9个因子,即体诉、交往不良、强迫性、违纪、多动、分裂样、不成熟、敌意性、攻击性,把每一因子所包括条目的粗分加起来,就是这个因子的分数),将因子分与文章选择定的健康的行为正常儿童为对照,判断该儿童是否具有该项行为异常,各因子分与健康对照越接近,该方面的行为问题越少,社会能力越强.②采用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4个人格类型的基本维度为内外向型、神经质、精神质、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掩饰性维度标准分>70表示评定无效,神经质维度标准分>61.5表示神经质非常明显,内外向、神经质维度标准分>56.7表示情绪不稳定或有此倾向,内外向维度标准分>56.7,神经质维度标准分<43.3为(外向)多血质气质类型或具有多血质倾向,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标准分均<43.3为(内向)黏液质气质类型或具有黏液质倾向,内外向维度标准分<43.3,神经质维度标准分>56.7为抑郁质气质类型或具有抑郁质倾向}评估患儿的个性特征,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两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分结果比较.结果110例抽动障碍患儿和健康儿童30人均完成调查.①抽动障碍患儿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t=3.12~8.60,P<0.01);其中短暂性抽动障碍组多动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1,P<0.05);慢性抽动或发声障碍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组抑郁/焦虑、交往不良、强迫行为、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2.11~7.65,P<0.05~0.01),3种类型抽动障碍患儿社会功能维度中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因子分及社会能力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97~7.31,P<0.05~0.01).②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神经质和精神质分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t=2.76~4.32,P<0.05~0.01),而掩饰性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t=3.49~6.38,P<0.05).结论抽动障碍患儿存在较多行为问题、个性缺陷,社会能力低;在抽动障碍各型中,短暂性抽动障碍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且行为异常的因子其他两型,只存在多动因子的异常;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较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存在更多的行为因子异常.  相似文献   

12.
林晓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97-4297
1病历摘要 女。12岁9个月。以反复抽搐2h为代诉入院于2012—01-08平车人院。患儿于入院前2h突发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痉挛,持续约10rain左右,神智转清;由“120”急送我院,途中再次出现抽搐,症状同前。查体:T37.3℃,  相似文献   

13.
王曼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405-4405,4420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多发性抽动之间的关系,提高临床医生对多发性抽动引起慢性咳嗽认识,减少误诊发生。方法对2005-01-2009-12济南军区总医院就诊的多发性抽动致慢性咳嗽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表现为清嗓13例,干咳5例,叹息2例。初期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后期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感染综合征、心因性咳嗽。结论儿童多发性抽动中的发生性抽动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托吡酯治疗抽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2004年开始采用托吡酯治疗抽动障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坚韧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 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家庭坚韧力量表以及亲职压力简表对167名抽动障碍患儿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照顾者家庭坚韧力总分为(40.14±5.89)分.家庭坚韧力得分与亲职压力得分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16.
我科2002~2005-07在门诊针对27例抽动障碍患儿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后随访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并与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开封市儿童医院心理科自2001-12/2004-06严格按照ICD-10临床诊断标准选择儿童抽动障碍92例,遵循患儿家长意愿分入药物治疗组(54例)和心理治疗组(38例),药物治疗组选用氟哌啶醇0.5mg,2次/d,逐渐加量,直至效果满意,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8mg。心理治疗组采用①支持性心理治疗。②暗示及渐进性的肌肉松弛治疗;40min/次,每周共四次,支持性心理治疗与暗示及渐进性的肌肉松弛治疗交替进行。全部病例治疗为期10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公开记分法评定疗效,药物治疗组与心理治疗组同期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59%,心理治疗组有效率为87%;两组间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8.18,P<0.01)。结论:心理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并且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应作为儿童抽动障碍主要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16例P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随诊。结果:16例患者均服用卡马西平,治疗效果好。结论: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四大类型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短暂的不随意运动,属离子通道病,用抗癫痫药疗效佳。  相似文献   

19.
以晕厥、抽搐为首发的某些内科疾病误诊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697-2698
对我院近10a来因晕厥、抽搐为首发被误诊为内科病1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金启辉  陈怀红 《临床荟萃》2006,21(21):1527-1529
目的探讨12例抽动障碍临床资料及脑内代谢,讨论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患者有无基底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对12例抽动障碍患者(其中8例抽动秽语综合征,3例慢性抽动障碍及1例暂时性抽动障碍)及4例正常儿童基底节进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分析基底节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 肌酐(Cr),NAA/Cr、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12例患者病灶侧平均NAA/(Cho Cr)(0.80±0.10)、NAA/Cr(1.84±0.76)、Cho/Cr(1.20±0.46)均较病灶对侧NAA/(Cho Cr)(0.86±0.19)、NAA/Cr(1.99±1.33)、Cho/Cr(1.23±0.74)为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对照组两侧NAA/(Cho Cr)、NAA/Cr、Cho/Cr平均值分别是0.81±0.47、1.56±0.14、1.18±0.10,与12例病灶侧及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患者的基底节病灶侧与对侧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基底节之间NAA/(Cho Cr)、NAA/Cr、Cho/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