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2.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3.
“痛泻要方”源于《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取名曰“白术芍药散”,因主治痛泻,《医方考》称之为“痛泻要方”。该方的主治证是什么呢?三版、四版、1985年版大专函授教材《方剂学》,均认为是肝郁脾虚证:一版、二版、五版教材虽未提及证型而只写症状,但对病机的分析也认为是脾虚木乘。历版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沿袭《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来归纳分析该方的治证和病机。对此笔者认为。该方主治以不提脾虚、归纳为  相似文献   

4.
读《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3期吴化林同志之《试析五更泻泄之机理》一文后,深受教益。但临床上五更泻泄不仅为脾肾阳虚所致,也有肝火炽盛者,如《医医小草·医精汇通》中所云:“故纸、豆蔻、吴萸、五味,四药合丸,治食后脾泄,五更肾泻,神效。殊不知脾肾之泄,有命火虚者,有肝火炽者,徒以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吾师马志院长甚赞此  相似文献   

5.
朱鹏举 《国医论坛》2004,19(4):15-16
晨泄即五更泻,就是黎明前泄泻,方书多责之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历版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亦将黎明泄泻列为肾虚泄泻的主症。当今医者治疗晨泄,亦多遵此而用四神丸化裁。  相似文献   

6.
<正> 概说大便稀泄,次数增多,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里急后重。亦无脓血,惟觉困倦之证,称之泄泻。它可以发生于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症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主要责之脾、湿,《难经》即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张景岳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见解。文献所论泄泻,名目繁多,如寒泻,火泻、暑泻、肾泻、五更  相似文献   

7.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难经·十四难》日:“损其肝者缓其中”。仲景明确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以刘草窗用痛泻要方治脾虚肝实痛泻交作;朱丹溪以六君子佐栀、芩、麦冬治脾虚水肿。可见土木同治法古已有之。但诸家或法备而欠详,或详脾而略胃。然脏腑有别,阴阳迥异,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天士受前人启迪,考临床脉症而有“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之论。创立“醒胃必先制肝”、“制木必先安土”以及“苦辛补胃”、“酸苦泄肝”诸法。因其诸法散见于《木乘土》、《呕吐》、《胃脘痛》、《噎膈反胃》以及《泄泻》诸篇。兹不揣浅陋,将其归纳如下八法。一、疏肝醒胃法:肝喜条达。情志不遂,肝气  相似文献   

8.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9.
“肾无实证”析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钱乙首创“肾主虚,无实也”之后,不少医家多宗之。如王海藏谓:“肾本无实,不可泻。”(《医学纲目》);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肝司泻,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泄”(《医经小学》)……自此“肾无实,不可泻”之说逐渐形成。目前,乃至中医教材亦未给肾实证以应有之位置。如《内科学》说:“一般而论,  相似文献   

10.
吴哲 《光明中医》2002,17(1):26-28
《中医内科学》说 :“一般而论 ,肾无表证与实证 ,肾之热属阴虚之变 ,肾之寒属阳虚之变”。《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 ,只字未提肾实证 ,倒有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不固等诸虚证。由此看来中医理论是认为肾无实证的。肾无实主虚之说 ,始见于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之《小儿药证直诀》 ,其文曰 :“肾主虚 ,无实也” ,其后有王海藏《医经小学》甚至以肝肾对举 :“肝司泄 ,肾主闭藏 ,肝为相火 ,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有补无泻” ,金元之大家张元素《医学启源》亦云 :“肾本无实 ,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除此之外《医宗必读》、《医林绳墨…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多将五更泻称为“肾泄”,临床也多以温补脾肾之四神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但从疾病的发作时间及其病机、常用处方分析,五更泻与肝有着密切联系。五更乃寅卯之时,其在天为春,在人应肝,此时肝气最旺,木邪干土,木气侮金,小肠清浊不分,大肠谷气下流,发为五更泻。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脾肾阳虚,标实是肝旺或肝郁。所以,治疗五更泻时应在温肾阳、暖脾土的基础上,加以平肝、敛肝、柔肝,或是泻肝,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痛泻要方首见《丹溪心法》,痛泻方名出自《医方考》,其病机应为肝脾不和非局限于肝旺脾虚。其治疗一方面非有痛有泄均可应用,热证湿毒等引起的痛泻非此方所能治疗,另一方面符合肝脾不和之病机,不伴疼痛之泄泻亦可应用。在实际运用中当审症求因,切中病机,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徐竺婷 《中医杂志》1999,40(9):532-533
二术煎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方由白术、苍术、芍药、陈皮、炙甘草、茯芩、厚朴、木香、干姜、泽泻组成。原治“肝强脾弱,气泄湿泄”等证,笔者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以肝强脾弱、肝脾不和为主要病机的食后泻、痛泻、神经性腹泻、结肠过敏性腹泻,投之多效,举验于下。1 食后泻邱某某,男,33岁,教师,1997年4月3日初诊。患慢性腹泻已多年,每年5月份发作,近年来发作尤频。自去年5月至今,腹泻不已,日  相似文献   

14.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内经》把泄泻分属于五脏。隋唐以前的《颅囟经》始有小儿的“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敬主之”的简要记载。隋·《巢氏病源》、唐·《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均称本病为“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据时令以定吐泻的寒热属性,热泻用玉露散,寒泻用补脾散,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15.
正痛泻要方又名白术芍药散,首见于《丹溪心法》,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为中药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  相似文献   

16.
对溃疡性结肠炎2期论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粘膜炎症,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腹泻、便内有脓血和沾液。属中医“泻泄”、“肠氵辟”、“痢疾”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且很少有毒副作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情志失常和饮食损伤关系密切。二者常相互结合诱发本病,临床上每遇忧虑和精神紧张,复加饮食不适而发病的患者屡见不鲜。其病位虽处结肠,但大肠传导糙粕之功能需依赖肝脾肾之功能正常,因此其病机与肝脾肾不无相关,故论治当从肝脾肾着手,其具体内容如下。1 活动期症状:腹痛甚,便泄频繁,多脓血粘液,甚或纯…  相似文献   

17.
小儿遗尿的发病与体质特点密切相关,由于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性,临床可见阳虚质、气虚质患儿发病率较高。小儿遗尿病在膀胱,基本病机为膀胱不约,其特点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主,标实与心窍不开、肝泄太过紧密相连。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基本大法,同时当兼顾患儿体质,偏气虚者重在补肺脾之气,偏阳虚者重在温补肾中真阳,标证见心窍不开者治以开窍醒神,肝泄太过者泻其相火,临证以自拟遗尿方为基础进行化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索问。调经论人”然而古今不少医家受宋代钱乙“肾主虚,无实也”思想的影响,偏崇肾虚一端,不及肾实之说,肾无实证似乎已成为不可置疑之定论。肾病既然只有虚证而无实证,顺理成章,对肾病的治疗,只有补虚之法而无污实之施已为通论。如王海藏在《医学纲目》中说:“肾本无实,不可泻。”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谓:“昨司泄,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充泻《医经小学入”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肾本无实,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其他如《医宗必读人《医林绳墨人《杂病源流犀烛…  相似文献   

19.
泄泻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泄泻的辨证、分类方法颇多。如《黄帝内经》提出:“湿多成五泄”(歹食泄、溏泻、骛泻、濡泻、滑泻);《难经》中也有五泻(即胃泻、脾泻、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此外还有痰泄、食泄、伤酒泄、暑泄、肾泄、以及脾肾泄、气泄、忧郁泄等多种。然而笔者结合泄泻之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认为主要有以下10种,现就特点及治法略述如下。1外因所致泄泻1.1食伤泻即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泻前或泻时痛甚,泻后减轻,嗳腐酸臭,大便稀薄,色黄,有时味臭如败卵等。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方药一般用…  相似文献   

20.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