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张景岳对绍兴伤寒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自古以来有伤寒专科,名日绍派.其学说源自仲景,而又能结合江南感证之特点,有所发展与创新.临床上以善治湿、温病蜚声于杏林.绍兴伤寒学派与吴门温病学派,虽皆同属擅治南方温热,但两者之识病方法、辨证纲领及论治原则、遣方用药俱迥然不同,自清以降,举世咸称之为绍兴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2.
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探讨温病治、法治则过程中,由于各医家所在的学术流派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伤寒学派以伤寒理论统括温病的治法,滋阴派以清热滋阴为主论治温病,湿热派以祛湿清热为主的论治思想等。总括各医家学说,其治法不出"热欲散之"之大法,但"散之"之法各有不同罢了。此文借前贤之言,剖析推理而发"热欲散之"之新论。  相似文献   

3.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均是祖国医学中,有重要医学理论价值的学说。在祖国医学宝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享有较高的威望,至今仍放夺目的光辉。我们学习了《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之后,溯本求源,明确两者关系,对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尊崇伤寒和温病医家,业已形成两大学派,而且有着激烈的争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其焦点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  相似文献   

5.
略论王履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湖南中医学院陈达理王履,字安道,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著有《医经溯洄集》一卷,王氏对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说:“惟世以温病混称伤寒,……因名乱实,而戕人生,其可不正乎”。他对温病的论述,有踰前人。在温病学说发展过程中,王履做出了一定贡献。一、温病热病,无寒在表。王履指出:温热病无寒在表,若无新中之风寒,则无恶风恶寒之证。故在治法上虽有恶寒宜用辛凉,不可轻用麻桂之类。二、  相似文献   

6.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7.
"绍派伤寒"作为一个学派自立于医林,有着她学术上的特色,本文就其主要学术思想之特色浅述一二. 《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派伤寒由专科,名曰‘绍派'".由此,正式有绍派伤寒之命名.绍兴以治伤寒著名者不乏其人,而更有发展与创新.其学说源于仲景、介宾,以擅治时令(泛指内科诸病症),充分体现张景岳六经辨证,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立法稳健之特色,其与吴门之温病学派虽同治热病,但其辨证纲领及论治内容都迥然不同,而又与一般仲景学派相异,自成一体,故曰"绍派伤寒".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说起源于《内经》,在金元时期开始倡兴。刘完素著《伤寒直格》云:“以伤寒为杂病,以温病为大病,特制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为治温病主方。”其后王安道著《医经溯洄集》中,著有“《伤寒立法考》,温病热病,说其治法,较若眉列。”二公虽识伤寒与温病异治,但未洞悉温病中于杂气,仍从外感风寒化热同治,实有千虑一失之弊。明·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邪自口鼻而入,侵及募原,而即发病。他说:“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皆同,皆  相似文献   

9.
七以上所述,主要是谈一些"对于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现在则着重谈"临床上对《伤寒论》方法的运用".在运用伤寒方法之前有一个先决问题,就是不可将伤寒的方法孤立起来,在用伤寒方法的同时,必须注意温病学说,用温病学说的同时,要注意到伤寒方法,使两者融会贯通.同时在运用时,要胸有成竹,不可稍存成见.伤寒、温病之争,虽由来已久,但亦可以毋须争.从两者的病源来讲,六气侵犯,各有不同,故一病一治,各有其宜.所谓"伤寒本寒而标热,  相似文献   

10.
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医学界大多认为,晋代王叔和搜采仲景旧论而编成的《伤寒论》,显然是以论述外感伤寒为主。所以我们就应该着重从外感病方面来研究《伤寒论》三阳三阴证治,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详于寒而略于温的。我们认为,也就应该运用寒温统一的观点去继承发展它。因为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发展,它们都属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标志,其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历经了萌芽—形成—鼎盛3个重要时期。虽然《内经》有温热病的记述,但直到元末明初吴地名医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鲜明观点,温病才逐渐开始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开始了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明末清初吴中名医吴有性《瘟疫论》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的基本形成。清中期叶天士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确立了"卫气营血"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成就了温病学说的鼎盛时期。至此,形成了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以吴地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温病条辨》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病学说的专书。由于立论和治则方药,都是明清以来的医家,特别是叶桂的临证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反复修订而成,所以至今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成为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温病学说所不可缺少的专著。现将其学术建树简述如下: 一、辨伤寒与温病之差异吴氏认为伤寒、温病有水火之异。寒病之原,原于水,温病之原,原于火。伤寒是寒邪,是水气,膀胱是水腑,寒邪先伤足太阳膀胱经,是以水病水。温病是温热,是火之气,肺者金之脏,温热先伤争  相似文献   

13.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14.
吴贞是清代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之一,其所著《伤寒指掌》汇集毕生心血。其主要学术思想有:以温病之理论六淫外感,辨证遵六经,并以三阳经为例,详述其创新之法。对温病时气,归于伤寒类证,探本穷源,细论寒温融合之治。添舌目斑疹之辨,丰富了时病诊法之内涵,证因机法,循序而进,助益临床。创分经治疫法度,手足兼气不同,传变各有所异。其学术思想立足伤寒,融合温病,言简意赅,嘉惠后世。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寒温融合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内经》至北宋初,“伤寒”是各种热性病的总称,而温病不过是五种或九种伤寒之一,尚未另立门户。北宋庞安时把过去属于伤寒范畴的风温、湿温、重喝、温毒归于由伤寒变成的温病,并认为这四种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较伤寒更为重要。金元时刘河间倡火热论,主用寒凉,以治温病之法治伤寒。丹溪弟子王履主张伤寒与温病要分别治疗,不可混淆。他认为伤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中虽无传染病之病名,但对其认识却由来已久。金元以前的辨治多以《伤寒论》为基础,其后尤其在清代温病学说兴起后,众多学者反对以伤寒法治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伤寒与温病的学派之争。如何正确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学书争鸣,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迄今依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介绍祝味菊《伤寒质难》之伤寒五段学说,认为应以人体之“阳气”为枢纽探析伤寒类病的辨治,强调临床应分段予以和阳、抑阳、通阳、扶阳、回阳之法。  相似文献   

18.
自温病学说问世,即有所谓"寒温论争",而今更有主张"寒温融合"甚至"寒温统一"者。其实,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伤寒学说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法门,而温病学说继承伤寒学说理法,结合临床实际,更多在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更多创新。可以说两种学说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融合伤寒和温病的思想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伤寒与温病学说不仅对外感热病有治疗意义,对多种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囿于成见,割裂伤寒和温病学说的联系,应该融合寒温,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继承、学习、实践、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与温病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在医学领域内出现了围绕对温病学的评价及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了争论.伤寒学派主要以陆久芝、徐灵胎、张隐庵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是: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伤寒论》是治疗外  相似文献   

20.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