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芪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内皮细胞发生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主要特征为内皮细胞活性降低或释放的一氧化氮减少,内皮缩血管肽产生增加。目的:探讨黄芪多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并以卡托普利做标准对照。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湖北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广东省荷塘医院外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材料:实验于2001-07/2002-11在湖北中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和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选择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国产雄性家兔40只,体质量2.4~3.0k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卡托普利组(标准对照),10只/组。黄芪多糖从山西产黄芪根中提取,制成注射用粉剂,用前以生理盐水新鲜配制。方法:空白组给予正常颗料饲料,其余3组从实验第1天起给予高脂饲料(80%基础饲料中加入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牛血清1mL/kg从耳缘静脉注射1次,用高脂饲料加免疫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黄芪多糖组每天腹腔注射黄芪多糖500mg/kg;卡托普利组给予5mg/kg卡托普利,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倍;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mL/kg,共给药50d。末次给药后24h,从上腔静脉取血后处死动物,腹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光镜下观察,并测定家兔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一氧化氮、内皮缩血管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总抗氧化活力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腹主动脉形态学变化。②血清中各项相关指标变化检测。结果:40只家兔全部纳入实验。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卡托普利组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明显降低[(9.33&;#177;1.13).(6.60&;#177;0.61),(7.09&;#177;0.74)mmol/L.P&;lt;0.05;(3.05&;#177;0.44).(1.26&;#177;0.16).(2.17&;#177;0.46)mmol/L,P&;lt;0.01,P&;lt;0.05];且丙二醛和内皮缩血管肽含量也明显降低[(9.98&;#177;1.11),(7.10&;#177;0.68),(9.46&;#177;1.27)μmol/L,P&;lt;0.01;(741.90&;#177;34.98),(632.62&;#177;26.95),(600.74&;#177;32.59)ng/L,P&;lt;0.01]。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卡托普利组血清中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提高[(11.04&;#177;1.68),(19.96&;#177;6.05),(18.35&;#177;3.52)μmol/L,P&;lt;0.01,P&;lt;0.05;(159.32&;#177;5.26),(207.54&;#177;16.98),(197.59&;#177;28.41)NU/mL,P&;lt;0.0l,P&;lt;0.05];同时总抗氧化活力升高[(23.8&;#177;3.5),(34.7&;#177;5.6),(30.7&;#177;6.8)%,P&;lt;0.01,P&;lt;0.05]。③黄芪多糖组无论是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丙二醛含量的降低或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总抗氧化活力的升高均优于卡托普利组(P&;lt;0.01)。④腹主动脉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可见空白组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光滑,内皮细胞连续,细胞间隙较小,内皮细胞无水肿,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腹主动脉内膜增厚、隆起,血管内皮细胞可见部分脱落.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有水肿。中膜层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且迁入内皮下,可见泡沫细胞;黄芪多糖组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细胞连接较紧密,平滑肌细胞增生不活跃,泡沫细胞少见;卡托普利组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内皮细胞无明显脱落.无平滑肌细胞迁入,平滑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列规则。结论:黄芪多糖可明显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二醛和内皮缩血管肽的含量,从而减轻内皮缩血管肽对血管的损伤作用;同时升高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总抗氧化活力,应用黄芪多糖家兔光镜下可见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内皮细胞形态基本完好.提示其具有较好的对抗氧化损伤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黄芪对动脉粥样硬化兔骨髓内皮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蕾  张怀勤  尹娟  范旰  陈骁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154-1156
目的:研究黄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长的影响,并探讨黄芪对冠心病临床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体外分离培养EPC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经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荆豆凝集素(FITC-UEA-I)和体外成血管试剂matrigel观察细胞成血管功能来鉴定EPCs,检测细胞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兔冠状动脉可见斑块或脂纹;DiI-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阳性;培养6d的EPCs可见血管腔样的结构;动脉粥样硬化组EPCs的数量、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芪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组兔骨髓EPCs的数量的增加及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以20g/L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促进EPCs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背景内皮细胞发生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主要特征为内皮细胞活性降低或释放的一氧化氮减少,内皮缩血管肽产生增加.目的探讨黄芪多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并以卡托普利做标准对照.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湖北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广东省荷塘医院外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材料实验于2001-07/2002-11在湖北中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和武汉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选择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国产雄性家兔40只,体质量2.4~3.0 k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卡托普利组(标准对照),10只/组.黄芪多糖从山西产黄芪根中提取,制成注射用粉剂,用前以生理盐水新鲜配制.方法空白组给予正常颗料饲料,其余3组从实验第1天起给予高脂饲料(80%基础饲料中加入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牛血清1 mL/kg从耳缘静脉注射1次,用高脂饲料加免疫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黄芪多糖组每天腹腔注射黄芪多糖500 mg/kg;卡托普利组给予5m/kg卡托普利,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倍;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 mL/kg,共给药50 d.末次给药后24 h,从上腔静脉取血后处死动物,腹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光镜下观察,并测定家兔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一氧化氮、内皮缩血管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总抗氧化活力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腹主动脉形态学变化.②血清中各项相关指标变化检测.结果40只家兔全部纳入实验.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卡托普利组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明显降低[(9.33±1.13),(6.60±0.61),(7.09±0.74)mmol/L,P<0.05;(3.05±0.44),(1.26±0.16),(2.17±0.46)mmol/L,P<0.01,P<0.05];且丙二醛和内皮缩血管肽含量也明显降低[(9.98±1.11),(7.10±0.68),(9.46±1.27)μmol/L,P<0.01;(741.90±34.98),(632.62±26.95),(600.74±32.59)ng/L,P<0.01].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卡托普利组血清中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提高[(11.04±1.68),(19.96±6.05),(18.35±3.52)μmol/L,P<0.01,P<0.05;(159.32±5.26),(207.54±16.98),(197.59±28.41)NU/mL,P<0.01,P<0.05];同时总抗氧化活力升高[(23.8±3.5),(34.7±5.6),(30.7±6.8)%,P<0.01,P<0.05].③黄芪多糖组无论是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丙二醛含量的降低或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总抗氧化活力的升高均优于卡托普利组(P<0.01).④腹主动脉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可见空白组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光滑,内皮细胞连续,细胞间隙较小,内皮细胞无水肿,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腹主动脉内膜增厚、隆起,血管内皮细胞可见部分脱落,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有水肿.中膜层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且迁入内皮下,可见泡沫细胞;黄芪多糖组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细胞连接较紧密,平滑肌细胞增生不活跃,泡沫细胞少见;卡托普利组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内皮细胞无明显脱落,无平滑肌细胞迁入,平滑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列规则.结论黄芪多糖可明显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二醛和内皮缩血管肽的含量,从而减轻内皮缩血管肽对血管的损伤作用;同时升高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总抗氧化活力,应用黄芪多糖家兔光镜下可见腹主动脉内膜表面基本光滑,内皮细胞形态基本完好,提示其具有较好的对抗氧化损伤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黄芪通过P38MAPK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其影响是否通过PI3K/Akt/eNOS途径实现?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0,50,200,800,3200,6400mg/L黄芪多糖分别干预6,12,24,48h对内皮祖细胞影响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用黄芪多糖及黄芪多糖与PI3K抑制剂LY294002联合干预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及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以未进行任何处理健康人内皮祖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黄芪多糖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当黄芪多糖在200~800mg/L质量浓度范围,干预6~24h可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内皮祖细胞磷酸化Akt及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P<0.05);PI3K抑制剂LY294002能阻断黄芪多糖诱导的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磷酸化(P<0.05)。说明黄芪多糖通过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向内皮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黄芪通过P38MAPK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其影响是否通过PI3K/Akt/eNOS途径实现?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0,50,200,800,3200,6400mg/L黄芪多糖分别干预6,12,24,48h对内皮祖细胞影响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用黄芪多糖及黄芪多糖与PI3K抑制剂LY294002联合干预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及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以未进行任何处理健康人内皮祖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黄芪多糖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当黄芪多糖在200~800mg/L质量浓度范围,干预6~24h可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内皮祖细胞磷酸化Akt及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P〈0.05);PI3K抑制剂LY294002能阻断黄芪多糖诱导的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磷酸化(P〈0.05)。说明黄芪多糖通过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向内皮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方法 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人血管内皮祖细胞,收集细胞悬液.将40只SD大鼠制备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存活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10只,未做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lO只,于距损伤区域1 cm椎管内注射7.5 μl,细胞总数为6×106个;手术/DMEM组(C组),10只,按B组方法注射等量DMEN.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出损伤的脊髓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再用SAS.1.3统计软件,分析行为学的变化,用秩和的Kruskal-Wallis Test和Nemenyi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在2、4、6和8周显示B组明显优于C组,但明显低于A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存活而且一些移植的细胞嵌合到宿主脊髓并分化为血管.结论 人内皮祖细胞移植后,能够在脊髓内存活、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凋亡和损伤皆有影响,其对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是否有同样作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目的:验证黄芪多糖对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建立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即将恢复血流灌注时,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自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黄芪多糖注射液。分别在缺血前、缺血后2h、再灌注后1,3h采集术侧股静脉血样。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活性。取上述各时相点兔胫前肌组织,测定骨骼肌组织湿/干质量比值并观察微细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再灌注后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活性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骨骼肌组织湿/干质量比值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示,实验组骨骼肌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多糖能够缓解组织水肿,保护缺血再灌注骨骼肌。  相似文献   

8.
背景:内皮祖细胞移植为肢体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改善肢体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6d后,检测其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并将荧光染料标记后的贴壁细胞通过缺血局部多点注射移植到后肢缺血的裸鼠动物模型体内,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的贴壁细胞可表达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说明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移植内皮祖细胞后裸鼠缺血后肢的坏死情况和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改善(P<0.05);在缺血后肢肌肉石蜡切片中可见分散不均的红色和黄绿色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的掺入。表明移植的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整合到缺血局部,改善裸鼠的后肢缺血。  相似文献   

9.
背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受损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黄芪对多种原因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及黄芪干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增殖及分化影响。方法:不同浓度葡萄糖孵育内皮祖细胞24h以及30mmol/L葡萄糖孵育内皮祖细胞不同时间;内皮祖细胞经20g/L黄芪预处理24h后,再加入30mmol/L葡萄糖培养24h。结果与结论:高葡萄糖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减少内皮祖细胞的数量,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能力(P0.05或0.01),给予黄芪预处理后,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能力明显增强(P<0.05或0.01)。提示高葡萄糖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减少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能力,黄芪可以改善高葡萄糖对内皮祖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受损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黄芪对多种原因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及黄芪干预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增殖及分化影响。方法:不同浓度葡萄糖孵育内皮祖细胞24h以及30mmol/L葡萄糖孵育内皮祖细胞不同时间;内皮祖细胞经20g/L黄芪预处理24h后,再加入30mmol/L葡萄糖培养24h。结果与结论:高葡萄糖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减少内皮祖细胞的数量,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能力(P0.05或0.01),给予黄芪预处理后,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能力明显增强(P〈0.05或0.01)。提示高葡萄糖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减少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能力,黄芪可以改善高葡萄糖对内皮祖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在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42只兔进行可控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以下6组:假手术组、单纯生理性缺血训练组、单纯心肌缺血组、生理性缺血训练组、阿托伐他汀组、雷帕霉素组。生理性缺血训练共4周,每次3min,间隔5min,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3次。实验终点时,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实验室检测: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EPCs数量;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心肌侧支循环血流量。 结果:4周PIT后,VEGF含量在PIT组和PIT+组显著增加,与SO组、TO组和MI组相比,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VEGF含量在PIT组显著增加,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IT+组的EPCs数量在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IT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外周血EPCs数量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量(CCBF)和CCBF/冠状动脉血流量(CBF)在PIT+组和PIT组显著高于SO组、TO组和MI组。PIT-组的各项指标与SO组和TO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EPCs数量的增加最高有43%可以被VEGF含量的增加解释,CCBF和CCBF/CBF的增加最高有90%可以被EPCs数量的增加解释。 结论:PIT可促进EPCs动员,通过其远隔效应归巢到缺血心肌生成侧支循环,改善冠脉血流,最终实现“生物搭桥”;通过促进和抑制EPCs,证实EPCs在PIT介导的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实验性糖尿病(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0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DM组、APS低剂量组和APS高剂量组各10只,另选择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每组分别给药,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42d.采用简易代谢笼法测各组大鼠24h尿量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DM组、APS低剂量组、APS高剂量组大鼠尿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APS低剂量组、APS高剂量组大鼠尿量明显高于DM组(P<0.05).电镜显示,DM组大鼠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呈现明显退行性改变,而长期应用APS则可显著改善其超微结构的病变.结论:长期应用APS对DM大鼠肾小管的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可明显增加DM大鼠的尿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人工血管移植后内皮化进程的机制, 以期为临床解决人工血管移植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提供新的思路。资料来源: 应用计算机检索 Medline、PubMed、Ovid及 MD Consult 数据库 2000-01/2006-12 期间与血管内皮祖细胞以及人工血管移植后内皮化相关的文章, 检索词为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 vascularprosthesis, endothelializ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 English, 同时检索 CNKI 数据库 2000- 01/2006- 12 相关文章, 检索词为"内皮祖细胞,人工血管, 内皮化", 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必要时向前追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选择: 对资料进行初选, 选择与内皮祖细胞和人工血管移植后内皮化相关的文章, 入选标准: 随机对照试验, 包括基础试验、临床试验以及临床药物试验, 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无对照组的试验研究, 对剩余文献查找全文。排除标准: 重复性研究以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 共收集到 115 篇相关文章, 选择与内皮祖细胞和人工血管移植后内皮化的关系这一主题最为相关的 30 篇文章。资料综合: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①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具有高度的分化增殖能力, 而且具有横向分化的能力。②快速内皮化是解决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主要途径。③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加速人工血管移植后内皮化进程。结论: 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人工血管移植后的内皮化进程进而减少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及对缺血下肢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为A、B、C三组,A、B组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组仅作皮肤切开缝合。建模1周后A组大鼠跑步训练(30 min/d)。B、C组日常活动,1周后通过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块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 A组外周血培养的EPCs平均为(14.18±2.60)个/HPF,显著高于B组为5.59±1.34/HPF,P<0.01;A组MVD:39.94±4.01/HPF,显著高于B组(27.23±3.64)个/HPF,P<0.01;B组的外周血EPCs、组织MVD均明显高于C组(P<0.01),A、B、C 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动训练能动员骨髓EPC,促进缺血肢体血管形成,改善局部血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具有抗炎、凋节免疫、延缓神经元变性等药理作用的黄芪多糖对胶质细胞培养液中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对左旋多巴致胶质细胞培养液中自由基系统动态平衡损害的保护作用,分析该种作用与时间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9在泰山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完成。①选用出生2d的SD大鼠10只,雌雄不拘。②按照McCarthy和de Velli的方法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胶质细胞培养液建立左旋多巴损伤模型,实验分为3组(每6孔细胞液一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细胞培养,加入等数量的培养基,不加任何药物),左旋多巴组(加入100μmol/L左旋多巴),黄芪多糖+左旋多巴[加入黄芪多糖(由合肥恒星药物研究所提供)20mg/L和左旋多巴100μmol/L]。分别在培养424,48和72h后取处理后的含胶质细胞培养液。③采用比色定量法测谷胱甘肽含量,比色法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黄瞟呤氧化酶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含量。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①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培养4h后各组差异不明显。培养24,48和72h后,左旋多巴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0.01);黄芪多糖+左旋多巴组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明显高于左旋多巴组(P〈0.05)。②丙二醛含量:培养4h后各组差异不明显。培养24,48和72h后,左旋多巴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0.01);黄芪多糖+左旋多巴组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明显低于左旋多巴组(P〈0.05)。 结论:左旋多巴自身氧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促进帕金森病发展,黄芪多糖可降低左旋多巴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作用有时问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黄芪多糖对小鼠粒巨噬系祖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观察了黄芪多糖对小鼠CFU-GM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剂量20mg/kg的黄芪多糖连续注射三天,能提高小鼠CFU-GM的生成(P〈0.05),而100mg/kg的剂量则抑制CFU-GM的生成(P〈0.01),注射环磷酰胺(CTX)后小鼠CFU-GM生成受抑,与CTX同步一次性注射黄芪多糖100mg/kg,或20mg/kg的剂量连续注射三天,均不能逆转抑制作用,只有黄芪多糖100mg/kg连续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均应用3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3个月的PIT。PIT采用高强度静力性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造成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每次握拳持续1min,放松1min,重复10次为1组,每天4组,每周5d,训练3个月。3个月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3个月前,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3个月PIT,训练组患者EPCs数量增加到(0.044±0.01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5);VEGF浓度增加到(98.5±17.4)pg/ml,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而对照组3个月前、后EPCs数量和VEGF浓度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对照组3个月后两指标均低于训练组3个月后的水平(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IT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的数量和VEGF的浓度,从而可能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 cell,PBMC)中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相对数量的变化,探讨感染性休克和非休克患者外周血EPC变化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复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2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12例、非休克患者15例,另选1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ICU非脓毒症患者10例作为ICU对照.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PBM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BMC标记的CDl33,CIY34和血管内皮牛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表达情况,计算祖细胞以及内皮祖细胞的相对数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祖细胞、EPC数量较少,分别占PBMC的0.25%.4-0.14%和0.09%.4-0.02%;ICU非脓毒症患者祖细胞和EPC数量分别占PBMC的0.38%.4-0.29%和0.12%.4-O.0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变化(P>0.05);脓毒症非休克组患者外周血祖细胞、EPC的数量明显增加,分别占PBMC的0.57%±0.12%和0.22%±0.1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祖细胞和EPE的数量明显减少,分别占PBMC的0.20%.4-0.12%和0.04%±O.01%,与非休克组、ICU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脂联素(adiponectin,APN)修饰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脑组织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构建表达APN基因的慢病毒并转染EPC,将过表达APN的EPC移植至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小鼠脑内,即为EPC-APN组,另设EPC组[移植EPC-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及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在tMCAO术后1、7、14 d,用焦油紫染色测量梗死面积,并对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tMCAO术后14 d在梗死周边区检测血管新生情况;采用TUNEL检测内源性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结果:成功制备过表达APN的EPC。EPC-APN组小鼠在脑缺血后第14天的脑萎缩体积百分比,较EPC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7.2%...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如何促进缺血部位的新生血管形成,以改善局部的血供情况。促进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又包括二个方面,血管形成(angiogene-sis)和血管生成(vascularization)。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影响血管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上,近年来,随着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EPCs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治疗价值。本文就EPCs与血管新生治疗关系做一综述。1血管新生的过程机体内的血管新生主要包括二种方式:血管形成和血管生成。前者指由已经存在的血管成熟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